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明確提出鄭州、西安、濟南等中心城市和中原等城市群加快建設的重要指示要求。濟南,當以怎樣的行動,作答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又該如何搶抓三大國家戰略交匯疊加的重大歷史機遇,謀求更大的發展?日前召開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體會議,提出要進一步形成「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從「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到「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這是新時代、新濟南,站在更高歷史起點上,繪就的發展新藍圖,錨定的前進新航向。
《肩負濟南使命 展現濟南擔當 加快建設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帶您探尋「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發展格局背後的「密碼」。點擊上方視頻請看第一集:《從「東拓」到「東強」 打造濟南東部高質量發展新高地》。
位於濟南章錦綜合保稅區的濟南晶正新材料有限公司,眼下正加緊生產一種名叫鈮酸鋰薄膜晶片的新型材料。濟南晶正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文說,這種新材料是一種基礎材料,處於產業鏈上遊,有了這種材料,下遊的器件製造才能成為現實。目前,這種材料已進入全球一百多家高科技企業。
和晶正新材料一樣,美核電氣也是高新技術企業的典型代表。作為一家專業從事核電關鍵儀控裝備國產化研發和製造的高新技術企業,落戶濟南高新區8年來,成功研發了30多款核電關鍵裝備,解決了數十項國外「卡脖子」的技術難題。隨著發展規模的擴大,公司在中德企業合作區啟用了新廠房。
美核電氣(濟南)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部經理葛鵬說,今年訂單比較多,現在陸續生產一些流量計、液位計,後期會用到秦山、福清一系列核電站上,這些設備也能填補國內在核電領域一些儀控設備的空白。
在高新區,像濟南晶正、美核電氣這樣的高新技術企業可謂遍地開花,總數達924家,數量佔全市的接近一半,這些企業,成為推動東部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企業展現蓬勃生命力的同時,濟南高新區的齊魯軟體園、生命科學城、中德企業合作區、智能裝備城、濟南綜合保稅區等各平臺載體,也正在厚植起肥沃的發展土壤。
濟南綜合保稅區發展中心副主任劉紅文說, 濟南綜合保稅區,今年在克服疫情影響的情況下,一線進出口實現了67.9億元人民幣,增長了8.8倍,在全國的排名進入了前50位,在全省綜合保稅區內實現了總量和增幅的雙第一。
把目光繼續向東。章丘區在工業經濟方面,展現出雄厚的實力。伊萊特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先進裝備製造企業,憑藉著過硬的裝備技術優勢,今年上半年,面對疫情衝擊,企業業績不僅沒有下滑,反而繼續保持了強勁的增長。
前不久「出爐」的半年發展成績單上,章丘區的工業經濟「得分」格外亮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生產總值611.7億元、增長10.62%,居全市首位,呈現出逆勢上揚的喜人勢頭。
作為濟南市的東部橋頭堡,章丘區下一步將聚精會神抓好「四大」,即齊魯科創大走廊、人工智慧大產業、經開區大載體、創新發展大平臺,拉動東部強勢崛起。
從2003年濟南提出東拓,17年間,濟南向東發展的空間逐漸打開:濟南高新區不僅是發展的主戰場,也是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章丘撤市設區,加速融入主城區;濟萊行政區劃調整,區域融合發展邁入新階段;圍繞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濟南與淄博將展開深度合作。東部發展框架已然拉開,產業布局和人才集聚成果明顯。這樣的背景下,由「東拓」向「東強」的轉變勢在必行。
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教授董彥嶺認為,「東拓」的使命在於做大,而「東強」,顧名思義,就是要推動這一區域做強。圍繞做強,濟南市提出,要做強東部的科創實力和產業能級,以三大國家級開發區為載體,推促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做大做強先進位造業,催生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領軍企業,打造智造濟南、科創濟南東部隆起帶。
來源|濟南廣播電視臺
編輯|孔雪
責編|鄭富強
發布濟南權威資訊
與您一起,見證濟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