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點布光法
一個人如何利用硬光和柔光來獲得演員和布景的選擇性呈現是構圖中創造性照明的樂趣所在。給演員布光的方法數不勝數,而且在你的導演生涯中有機會在許多人身上做不同的嘗試。然而,在穩固的基礎上開始是有益的,所以我們將要探索照明法中的基本標準——三點布光法 (three point method )。
電影《變形金剛1》裡的人物光線照明畫面
電影《變形金剛1》裡的人物光線照明畫面
三點實際上指的是照明燈具被放入電影布景中的特定位置時三個不同的工作。此術語是用來定義它們的目的而非描述光的性質的。
主光(key light)是建立照明方案所圍繞的光源。它通常是電影場景或拍攝外景地主要照明的提供者,其他燈具(強度和屬性)都需「調 節」到主光源之下。主光燈可以放在被攝主體周圍的任何地方,不過通常是放在攝影機鏡頭軸線45°(縱向和橫向)位置並處於人的頭部以上的高度。
輔助光(fill light)是一種用於控制反差的光源。這種光的作用是 「填充」往往是由明亮的主光造成的陰影。輔光燈的物理位置通常是在攝影機鏡頭軸線的45°(橫向),主光燈的相反方向。
背景光(back light)是在被攝主體的背後勾勒出輪廓或做出光環 效果的光。由於它位於被攝主體的後面(在電影布景中處於攝影機鏡頭的反方向),提供光線來「勾勒」被攝主體的輪廓,所以背景光用於把物體從背景中分離出來,並在電影畫面中增加深度的錯覺。
圖3.26三點布光法在實踐中的進化。
圖3.27三點布光燈具布置俯視圖。
從這三種光發出的光的強度必須足夠實現整個場景的曝光。顯然主光會提供最多的照明。輔助光將根據想要反差的大小(陰影的大小)提供不同程度的額外照明,背景光只需要給被攝主體的輪廓提供能夠被感光材料拍到的足夠的光暈(如圖3.26和圖3.27 )。
給被攝人物的特定照明反差被稱為反差比或光比。光的強度可以用手持測光表測量,不過實際上應該試著鍛鍊眼力來衡量兩邊臉上光的相對量。在兩側使用相等的照明會使光比成為1:1,並建立一個高主光、平光照明的場景。區分兩側光的強度會產生高光比,像是8:1或16:1,這會被描述為一個帶有強烈陰影區域的低主光場景(如圖3.28)。
圖3.28高反差、「模範」反差、低反差的示例。
產生高光比或低光比的其他影響因素是光的屬性(硬光或柔光)和入射角度。方向性強的硬光更容易被控制、削減和阻擋。不過它們也容易產生濃重的陰影和高光比。柔光不那麼容易控制(它落在被攝主體的什麼位置),不過由於它往往有點圍繞在曲面周圍,所以它可以產生較低的光比。然而,這一切的主要影響因素是照明燈具的位置和由此產生的入射角或燈具發出的光線落在被攝主體表面的位置。
電影《變形金剛1》裡的人物光線照明畫面
故事片中的攝影、照明通常都意味著是假定性的或者是由電影世界中某種真實存在的光源產生的。一盞檯燈、一臺電視機、一個燈籠,甚至太陽本身都是這一類可以在電影布景中產生假定性照明的例子。電影照明實際產生了提供曝光亮度的光線。這些假定性光源在電影世界中存在的位置通常也是電影照明燈具必須要安置的地方。如果假定光線來自天花板上的燈具,那麼電影照明的入射角一定得來自高於被攝主體頭部的方向。如果有一個人站在篝火旁邊,那麼電影的火光效果必須有一個較低的入射角,並且來自低於被攝主體頭部水平的位置。
電影《變形金剛1》裡的人物光線照明畫面
電影《變形金剛1》裡的人物光線照明畫面
如你所知,攝影機可以放置在被攝主體周圍水平和垂直的虛擬圓圈上,照明燈具的放置方式可以與之類似。當燈具被放在靠近攝影機方向的時候,被稱為順光(front lighting ),會使人的臉看起來很平,相當乏味。根據這個場景中燈頭的高度,也可能在被順光照射的演員背後的任何平面上導致一個可見的影子。從高入射角照射的高燈頭把影子壓在地面上。任何在演員的物理高度上或低於這個高度的燈都會形成一個橫穿布景的陰影,這通常不太賞心悅目。一般來說,演員的影子在電影布景中是不受歡迎的,除非他們被用於創造性或主題式的意圖。
如果我們繼續繞著演員周圍的圓圈把燈具放在與攝影機到被攝主體軸線成90°角的位置,這樣的光叫做側光(side lighting ),可以沿著演員的鼻梁形成半邊亮半邊陰影的臉。當光線來自被攝主體的背後但不是直接對著攝影機鏡頭時,它通常被稱為輪廓光(kicer或rim light)突出頭髮、肩膀、下顎骨的輪廓。然而,對於大多數標準的三點布光法來說,應該在離攝影機45°的位置開始布主光,在另一側的45°位置布輔助光。當然,這些都可以隨你的創意需求或突發奇想而改變。
圖3.29順光、側光、輪廓光、頂光、底光和剪影的例子。
電影《變形金剛1》裡不同光位的照片
在現實世界中以及後來在電影世界中的大多數光源,都是來自於上方並稍微傾斜的。這通常是合適的,因為直接來自正上方(頂光,top lighting)的光線會使大多數人臉的眉骨阻擋光線照亮眼窩。如果總讓角色的眼睛處於濃重的陰影之下,就切斷了一條觀眾跟這個角色發生共鳴的重要途徑。相反,如果從下面布光,就是在創造一個相當不自然的照明效果。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處於我們頭部水平以下的燈存在。這種底光(under lighting )的結果就是讓人臉的結構呈現可怕的或令人毛骨悚然的外觀,因此常用於恐怖電影。如果只照亮背景中的布景,而把演員的臉留在黑暗中(沒有輔助光),並以照明良好的背景曝光的話,你會得到所謂的剪影(silhouette)效果(如圖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