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剛開播兩集,就獲得了豆瓣9分的成績。
這部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和上海廣播電視臺聯合策劃製作的6集紀錄片,分別從流行病學調查、病例救治、援鄂一線等角度,呈現上海醫務工作者和領導決策者在防控疫情中有序、有力地保護這座城市並為全國出力的動人故事。
自今年1月28日開始,攝製組持續拍攝了兩個多月的時間,積累的素材超過3萬分鐘。3月31日,攝製組隨上海援鄂醫療隊返滬後,立即開始進行後期製作,最終形成了六集紀錄片《人間世·抗擊疫情特別節目》。
身為《人間世》第二季總導演之一,範士廣看過太多生命中的愛與痛,但武漢的28天,依然一再衝刷他的認知。「之前拍《人間世》時,面對的是每一個個體,但在武漢,我們拍的是一個群體,而我也身處其中。這種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它會讓你對人生、對命運產生一種不可預知的恐懼。」
首播的《紅區》直擊武漢重症病房,揭開ICU病房中驚心動魄的生死較量,展現上海援鄂醫療隊的搶救與治療故事。一段段或喜或悲的生命片段在「紅區」上演。
武漢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中,81歲的老爺爺新冠肺炎好轉卻因糖尿病導致右腿壞疽,急需截肢,但隔離病房並不具備手術條件,老爺爺也無法脫離呼吸機自主呼吸。醫護人員反覆討論,力求抓住手術窗口期裡的每一個機會。
但醫生們卻面臨著最大關口——那就是在插管狀態和三級防護下,要從同濟醫院光谷院區轉到40公裡外、手術條件更好的中法新城院區。
50分鐘的車程,是一場和生命的賽跑。最終在上海、武漢兩地醫護人員的緊密配合下,老爺爺在呼吸機插管狀態下,完成了艱難轉院。陽光灑在每個人身上,充滿生的力量。
轉院才是第一步。給老爺爺做截肢手術的主刀醫生,是上海華山醫院援鄂醫療隊總指揮,華山醫院副院長、知名的骨科專家馬昕。在層層包裹的三級防護,密閉缺氧狀態下,最終8名醫生在極其艱難的手術環境下,完成了生命的奇蹟。
在三級防護的狀態下,醫護人員每天至少工作四個小時。缺氧、悶熱、汗水溼透多層防護的狀況時有發生,他們從不為此抱怨,卻會在因自己身體不適而浪費一套防護服時,泣不成聲。
心理上的壓力,在疫情期間考驗著每個人。不管是患者還是醫護人員。面對拒絕治療、拒絕吃飯的八十多歲奶奶,護士俞英一遍遍地撥打老人家屬電話。電話終於接通時,她像個雕塑一樣站在床邊舉著電話,一個姿勢整整維持了10分鐘,而奶奶也緊緊握著她的手不放。
第二集《相逢》展現援鄂醫務人員在武漢的種種珍貴相遇。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心境障礙科主任彭代輝,是援鄂的第一位心理醫生,在武漢,他為不少醫生做過心理疏導,但在鏡頭前,心理防線卻也被輕易「擊破」。
第一次接受採訪時,彭代輝剛剛坐下,說了五個字:「我是武漢人。」話音剛落,他「譁」地一下就哭了。原本計劃回武漢陪母親過春節的他,沒想到自己會以援鄂醫生的身份出現在家鄉,而母親離他的駐地不到5公裡,因為防護管控,他們每天只能通過微信視頻的方式聯繫。
正如總導演範士廣所說:「有時反思,常常講述,總是紀錄。支撐我們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不是藝術創作的激情,而是真實紀錄的使命感。」不管是患者還是醫務工作者,疫情下折射出的還是希望。
醫務工作者們會在防護服上畫畫,許下各種願望,給彼此鼓勵打氣。
有病人在離開病房的瞬間,深深吸一口空氣,感嘆道:「真香!」
《人間世·抗擊疫情特別節目》秉承《人間世》系列一貫採用的沉浸式記錄和蹲守式拍攝,呈現一個個細膩鮮活的救治故事。總導演範士廣表示:「1600多名醫護人員,就有1600多個故事。我們能做的,就是儘可能全面地記錄他們的故事,把他們關於武漢抗疫的記憶拼圖一塊塊地拼接起來,這是非常寶貴的歷史資料。」
即將上線的紀錄片後4集,《臉龐》記錄一百位醫務人員在武漢的經歷和感受;《雷神山往事》講述上海ECMO分隊利用高超技術幫助患者挺過艱難時刻;《我要找到你》與《我會陪著你》則是呈現疫情爆發後,上海公共衛生系統的疫情防控阻擊戰,記錄上海各大醫院中醫護工作者與患者之間的動人故事。
新冠疫情最艱難的至暗時刻,已然熬過去。這樣一部紀錄片,讓大家會對人生、對命運產生一種不可預知的恐懼,同時也帶給生者珍惜當下、好好生活下去的勇氣——疫情很痛折射的另一面是,人性很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