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說到清單,可能你會和會計聯繫起來,但是清單對於產品經理來說也同樣是一個很好的工作方法。清單式工作方式,能夠幫助你持續、正確、安全地把事情做好,對於產品經理的好處也顯而易見。或許,這是產品經理最好的工作方式。
如果說只是單純說清單的話,清單真的無處不在,各行各業都有清單。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樣的清單短小精悍,卻能對自己的一天進行深刻反思,提高自身修養。
瓜子二手車的259項全車檢測清單,這樣的清單能讓工作人員通過短期培訓,快速上手,完成對複雜汽車的安全檢測。
網際網路行業也一樣,測試的同學會有測試用例清單,產品同學也會有產品設計自查清單。
特別是產品經理,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需求、原型圖、設計驗收、開發驗收、測試驗收、發布、反饋、數據、運營都可以有一份或者幾份清單。
就連我們覺得最簡單的寫一篇文章,標題、引語、正文、推薦、分享引導、發布時間、分享群文案,分享朋友圈文案這些步驟也能形成一份清單,讓我們在發布前能自查。
如果你只做一次的事情,靠著萬分小心,打起精神能夠做好。但是如果是長期的重複的一件事情,怎麼才能持續、正確、安全的把事情做好呢?
答案就是清單式工作方式。
01 清單能夠幫助你持續、正確、安全地把事情做好
《清單革命》裡面提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2001年,約翰·霍普金斯醫院一位名叫彼得·普羅諾弗斯特(Peter Pronovost)的重症監護專家決定試驗一種「防止中心靜脈置管感染」的清單。
普羅諾弗斯特把防止插入中心靜脈置管引發感染的步驟寫在一張紙上,這些步驟分別是:
用消毒皂洗手消毒;用氯己定消毒液對病人的皮膚進行消毒;給病人的整個身體蓋上無菌手術單;戴上醫用帽、醫用口罩、無菌手套並穿上手術服;待導管插入後在插入點貼上消毒紗布。檢查、檢查,再檢查。普羅諾弗斯特和他的同事在隨後的一年中一直對清單進行跟蹤,試驗結果令人驚奇:插入中心靜脈置管10天引發感染的比例從11%下降到了0。
別看那些步驟簡單,但是在重複的工作中,總有醫生或者護士忘記做其中的一些工作。通過清單的方式,把這些工作固定下來,同時安排專人來檢查。從樹立意識到嚴格操作,就能有效的防止引發感染。
可見,清單在這種重複的、緊急的、人員眾多的手術中,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那麼在產品經理的工作中,清單如何保證產品經理工作質量呢?
02 產品經理的工作和外科手術類似
產品經理通常會對一個項目的所有環節負責,雖然每個項目不一樣,但是抽象出關鍵節點,其實都差不多。
需求階段:需要對需求挖掘、匯總、分析、排序、形成解決方案。
這一系列工作,其實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比如需求挖掘,我們如果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那麼問卷調查形成之前或者形成之後,有一些自查的點,比如:
問捲髮放對象是否覆蓋全面合理;題目數量是否合理;是否涵蓋了關鍵問題;題目是否清晰明白;題目是否有誘導傾向;答案是否覆蓋完全;…這些都可以形成一個簡單的清單,對問卷和調查過程進行檢查,確保問卷的有效性和調查過程的合理性。
評審階段:原型圖、評審會議這些也有一些注意的點,通過對這些點的檢查,讓你的原型圖少出錯,評審會議少被刁難。設計階段:有些設計需求其實是重複的,但是有些設計師不注意,所以產品經理有些時候,也會給出一份清單,讓設計師注意檢查。比如VIP頁面,其實有些元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少,很可能被蘋果商店拒絕,比如:
關閉按鈕restoreTerms和Privacy訂閱政策用戶權益當然實際設計過程,會更複雜一些。比如訂閱政策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在一屏的位置有露出,這就需要考慮各個手機的適配,這些可以在清單裡面再豐富一些。
別看這麼少的節點,很多設計師真的是老是丟三落四,導致設計不合格。有了這樣一份簡單的清單,讓設計師自己檢查,就會提高來回的溝通效率。
研發階段:一些重要的功能是需要特別注意的。這樣也需要提供一份重要節點的清單給開發。比如VIP彈出、購買、關鍵手機適配,埋點等問題,這些重要節點這次很重要,下次也可能會很重要;測試階段:如果遇到靠譜的測試人員,可能你會相對放心一些。但是如果測試人員不靠譜,你如何檢驗他的測試結果是否完整和有效呢?我們可以檢查一些關鍵的節點,來驗收測試人員的結果。這些關鍵節點也可以形成一份清單;上線階段:上線階段,比如app store的上架,一般會讓提供一些資料。提前檢查這些資料的是否完備,也可以形成一份清單,需要提供哪些物料,這些物料的尺寸是什麼。檢查完備,才不會出問題的時候,到處找設計師再修改;反饋階段:上線後,從哪些渠道收集用戶反饋,哪些渠道需要重點關注,這些都是可以形成一份清單的;數據分析階段:哪些關鍵指標需要注意,如何分析這些關鍵指標,如何交叉驗證,也是可以形成一份清單。
03 清單工作的好處顯而易見
1. 不犯重複的錯誤
職場中,要問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不是犯錯誤,而是犯重複的錯誤。犯錯誤可能是能力問題。這些問題經過提示或者學習,能夠有效改正。
但是犯重複的錯誤,是職業習慣和態度的問題。你靠自己告訴自己,下次不要再犯,這其實沒有啥用。但是通過清單,可以糾正我們這些職業習慣。
那些看似簡單,卻容易犯錯的點,可以納入我們的清單之中,每次例行檢查的時候,就不會忘記這些點,這些錯誤就不會重複再犯。
2. 產生複利
這一份清單,可以用在這個項目,也可以用在下個項目。可以用在這個公司,也可以用在下個公司。
這份清單,可以自己用,也可以分享出去給同事用,甚至給全公司用。清單在自己職業生涯的流轉,可以有效的減少自己的錯誤,同時也可以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清單在人際和公司的流轉,可以提高自己的個人影響力,形成產品經理的領導力。
3. 理清先後或者重點,化複雜為簡單
在列清單的過程中,其實就是理清先後或者重點,化複雜為簡單的過程。
比如說一臺車,你要檢查這臺車的安全性:如果沒有清單,你東看看,西看看,顧了這頭,又忘記那頭。會造成很多項目的重複檢測,也會造成某些項目沒有檢查到。
同樣一個App或者一個項目也是如此,有些地方會重複,但是有的地方因為時間緊迫或者粗心大意,導致沒有檢查到。
如果有一份清單,可以按照上面的安排,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你可以邊做一項,邊打勾一項。這樣是不是事情的先後重點,都會比較清晰明白?複雜的事情,簡單化了?
4. 分解工作,標準化,增強團隊實力
還是一臺車,如果沒有檢測清單,你要如何去培訓同事,讓你的同事通過短期的學習,達到優良成績呢?很難吧。但是有了清單,先後和注意要點都清清楚楚,那麼人均優良應該不難吧。
同樣一個項目裡面,如果你有一份清單,有些工作就可以安排你的同事,而不必擔心結果太差。這樣把工作分解開來,標準化,每個人都能達到優良的成績,整體的團隊實力是不是就增強了呢?
5. 不受情緒和狀態左右
我們有些時候喜歡靠自己的記憶或者習慣來解決問題。但是有些時候,記憶和注意力會收到情緒、心理狀態、身體狀態的影響。在工作中,我們不能指望自己的情緒、心理、身體時時都好。
我們狀態不好的時候,工作就容易出錯,我們也不能指望用狀態不好作為自己工作出錯的藉口。一次兩次,或許同事理解,老闆勉強理解。但是多了之後呢,我們自己也會過意不去吧。
但是有了清單,其實會很大程度上,讓我們的工作結果穩定。因為就算情緒不好,只要跟著清單來走,一般也出不了大錯。
04 怎麼構建一份清單呢?
1. 基本框架,不重不漏
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搭建一個基本的框架,主要梳理重要和容易出問題的點,注意不重不漏。
2. 不斷更迭
清單並非一成不變,你可以根據情況的不同,自行調整或者迭代。
3. 從錯誤中來
如果已經犯錯,這些錯誤的點值得寫入你的清單,哪怕這些點看上去以後再也不可能犯。
4. 從復盤中來
一個項目結束之後,復盤總結過後,有些節點,可能是你之前覺得不重要的地方,但是復盤後發現確實很重要,那麼這些節點也要寫入你的清單。
5. 與同事交流中來
如果你永遠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你就很容易陷入一種慣性。和同事交流之後,你才會發現會有更高效的方式,或者某個節點其實比你想像中更重要。
這些交流的重點,你也可以寫到你的清單,迭代掉原來的點。
6. 與同行比較中來
比如競對的App,某些點做的比較好的,我們也可以記錄下來。如果涉及到清單部分,也可以寫入或者更正到我們的清單中來。
05 什麼是好的清單呢?
1. 擁有好的結構
這個清單並不是事無巨細。而是應該有一個好的結構,簡單清晰明了。這個結構包含了,一定的先後順序和重點、難點、易錯點。
無論是事前一覽,還是事中邊做邊看,這個清單一定是能覆蓋完你擬定的項目範圍的。
2. 細化、具體,成為工作手冊
這個清單是細化的,具體的,可以執行的。這個細化不是說,全部細節都要有。而是說某個重要的細節,必須是可以量化或者說有比較明確的工作的方法的。
其實我之前舉例的問卷調查那幾個點,只是一個思路,算不上真正的清單。而上文提到的「防止中心靜脈置管感染」的清單,就非常的明白,因為有非常的明確的步驟和工作方法。
3. 嚴格執行
不要簡單的依賴自己的記憶。
做事情的時候,有些清單可能適合事前看一眼,心理有個大概。有的清單可能適合事後確認,心理一番驗證。更多的清單,其實比較適合我們邊做邊確認,嚴格執行到位。
06 需要工具嗎?
我覺得可以不依賴於工具,市面上有很多to do list的軟體。不必糾結,我其實強調的不是清單,而是清單式的工作方式。
無論是用普通的文檔工具,還是用to do list的軟體,只要能隨手找到,都是可以的。
07 清單不只是清單,而是一種工作方式
這種工作方式,強調的不是一次或者一個清單。而是一些重複事情,都可以形成一個清單。
從有清單的意識,到清單的搭建,再到清單的嚴格執行,最後到清單的不斷迭代。我們要通過這樣的工作方式,不斷形成自己的「清單」複利,也不斷的提高自己和團隊的工作效率,減少出錯點。
這就是我關於清單的全部分享。
#專欄作家#
5年產品經理經驗,專注海外社交APP和編輯工具類APP的產品設計。
本文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