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3日,
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勝利日!
這是一個讓所有中國人
揚眉吐氣的日子!
75年前中國人民獲得了
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
戰爭雖然遠去,但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民族的振興與崛起依然要不斷努力進取,奮發向前!
歷史回顧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發動「九一八事變」,進而侵佔中國東北。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炮轟宛平縣城、進攻盧溝橋,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在中華民族的危難之際,中國人民毅然奮起,英勇抵抗!
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全國各族人民包括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歷時十四年的艱苦卓絕的鬥爭。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東京時間),同盟國聯合受降典禮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裡」號上隆重舉行。
日本政府全權代表和大本營全權代表分別在投降書上簽字,美國、中國、英國、蘇聯、法國和荷蘭、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的全權代表(中國代表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部長徐永昌將軍)在日本投降書上簽字確認,接受日本投降,投降書即刻宣告生效。
至此,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宣告日本帝國主義徹底失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了完全勝利。之後每年的9月3日,被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
抗日戰爭中
重要戰役200餘次
大小戰鬥20萬次
重要戰役
▼
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誌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為「長沙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
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長沙是舉世罕有的受災最嚴重城市之一,整個城市被大火連續燒了兩天兩夜。在這場大火的背後,正是持續6年的四次長沙會戰。
國民政府特別重視長沙地區的防禦,由薛嶽率領的第9戰區集結重兵與日軍在戰線對峙。前2次長沙會戰,雙方都自稱獲得了勝利。從戰術上看,雙方並未分出勝敗,中國軍隊的損失更大;但從戰略上,阻止了日軍的戰略目的,可以認為是抗戰中的勝利。第3次長沙保衛戰則是國民黨軍隊一場典型的勝仗,國民黨軍隊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終將日軍擊退。第4次長沙會戰日軍以優勢兵力發動猛攻,中國軍隊被迫撤退。
1938年至1944年,腥風血雨的四次「長沙大會戰」,是八年全國抗戰中中日雙方出動兵力最多(日軍66萬人次,中國軍隊100餘萬人次)、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一次大會戰。這場震驚世界的會戰前三次以中國軍隊的大獲全勝而告結束,日軍受到中國軍隊的沉重打擊,日軍共傷亡10.7萬人,中國軍隊共傷亡13萬人。
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由中國共產黨所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以下皆以八路軍稱呼),在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間發動的以破壞華北日軍佔領的交通線、礦山為目的的破襲作戰(又稱晉南遊擊戰)。
參加作戰的中國軍隊包括八路軍120師、129師和晉察冀軍區與當地民兵。也是八路軍在平型關戰役之後參與較具規模的戰役。戰爭初期戰報統計(第一階段)共達一百零五個團,因此定名為百團大戰(原正太戰役)。
百團大戰是抗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它打出了敵後抗日軍民的聲威,振奮了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在戰略上有力地支持了國民黨正面戰場。
湘西會戰
湘西會戰也稱雪峰山戰役,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會戰。侵華日軍此戰目的是爭奪芷江空軍基地,故又稱「芷江作戰」。戰爭起於1945年4月9日,止於6月7日。
在雙方參戰總兵力28萬餘人,戰線長達200餘公裡。在王耀武指揮下,湘西會戰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殲敵3萬餘人。
湘西會戰最後一仗主戰場為懷化漵浦縣的龍潭鎮、溫水鄉和邵陽市洞口縣的高沙、江口、青巖、鐵山一帶。戰役以日本軍隊戰敗而結束。湘西會戰的勝利標誌著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禦轉入反攻階段。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在敵我實力懸殊的情況下,
在條件艱苦落後的情況下,
他們的精神和氣魄在歷史中傳承,
帶領中國走向了光明。
不屈
「衛我河山,浴血奮戰,百鍊成鋼。」是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為抗戰必勝打下堅實基礎。
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
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
仍用草根、樹皮和棉絮果腹,
靠著一股正義必勝的信念,
他孤身一人與日寇周旋,
直至最後英勇犧牲。
只要一根旗杆和一面國旗,
四天四夜的四行倉庫保衛戰中,
在敵我兵力懸殊的情況下,
謝晉元和400戰士以破釜沉舟的決心,
多次與日軍進行殊死決鬥,
為中國軍隊爭取寶貴的撤退時間。
無畏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勳」。是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為抗戰勝利注入了一往無前的不竭動力。
七七事變爆發,
誓與盧溝橋共存亡,不得後退一步。
日軍向北平發動總攻,
佟麟閣指揮將士們死守南苑。
在機槍射中腿部的情況下,
他堅持帶傷率部激戰,
從拂曉戰至中午,頭部再受重傷,
終因流血過多壯烈殉國。
棗宜會戰中,
一代名將張自忠身中數槍仍浴血督戰,
在49歲的年紀,壯烈殉國。
留下如此豪言壯語: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
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
狼牙山五壯士,
面對敵人步步緊逼英勇阻擊,
毀掉槍枝,縱身跳崖。
為了中華民族的出路,
死亡,又有何懼?
愛國
「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口飯,做軍糧;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為抗戰勝利提供了無窮的力量。
英雄母親鄧玉芬,
為了支持抗日舍家紓難。
只一句「別惦記家,安心打!」
她把五個兒子送上了抗日戰場,
最終全部為國捐軀。
沂蒙「母親」王換於,
在抗戰將士子女無人照顧的情況下,
主動辦起「戰時託兒所」,
1939年秋到1942年3年多時間裡,
四十多名孩子健康成長,
幫助前線將士解除後顧之憂。
在黃橋東門爭奪戰中,
民眾扛著門板鋪板到前線支援,
千家萬戶趕做油餅、燒餅。
磨坊、燒餅店、小車通宵忙碌,
為戰場上的官兵送水送糧。
△黃橋戰役紀念館的一幅銅質浮雕上,右側是新四軍指戰員在前線奮勇殺敵的景象;左側則是黃橋老區人民扛著糧食,推著裝滿燒餅的小車奮勇支前的場面
勝利屬於偉大的中國人民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
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
第一次完全勝利
這一偉大勝利
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
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
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
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
這一偉大勝利
開闢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開啟了古老中國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徵程
歷史的啟迪和教訓是
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第二次世界大戰牽扯到五大洲
61個國家和地區
20億以上的人口
傷亡人數以千萬計
深刻改變了人類文明的進程
他們流下的血與淚
都是戰爭的代價和教訓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一切否認侵略戰爭性質的言行
一切歪曲甚至美化侵略戰爭的言行
一切逃避侵略戰爭歷史責任的言行
不論以什麼形式出現
不論講得如何冠冕堂皇
都是自欺欺人的
必須銘記的日子
今天,我們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
不為仇恨,只為銘記歷史、守望和平。
今天,我們致敬先輩,
致敬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人民英雄,
致敬那場永不妥協的抗爭,
致敬此刻在風雨中昂首向前的中國!
更提醒你我:
勿忘歷史,吾輩自強!
文稿: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