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點擊右邊星標 一條
2月8日,衛健委《新冠病毒感染肺炎診療方案》
更新了第五版,
「經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是主要途徑,
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
新的傳播方式意味著什麼?
疫情發展到底怎麼樣了?
所有人都為此揪心。
我們該如何調整好心理狀態?
17年前的一份《SARS安心手冊》,
給了很大的參考。
一條結合這本手冊,
並採訪到多位心理專家
與心理援助熱線志願者,
總結了一份心理調適指南。
疫情之下,
每一顆心,
都需要被呵護。
編輯 葉荔
問卷調查及圖表製作 趙鹿鳴
1月29日《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公眾生活方式與心態調查》結果顯示,在「情緒狀態」一欄,全國各省市的受訪者給「焦慮」打上了最高值。
截至2月3日,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湖北省心理諮詢協會,以及全國各省市都公布了心理援助的熱線電話;北師大、華東師大等高校及民間組織,也開通了10餘個志願者熱線、網絡援助平臺。
根據各心理熱線志願者提供的匿名案例,我們總結出目前疫情下的五大心理表現。
冷靜下來,先了解一下你是否也有類似情況?
1、一次又一次的「替代性」創傷
「心態崩了。」
很多網友在看完熱文《在人間| 媽媽在武漢隔離病房去世》後,這樣表示。文中女孩的那種強烈的無力感和失去至親的疼痛,觸發了太多人的感同身受。「不敢轉發給自己的爸媽」,「看到那張她媽媽留下的字條,崩了很多天沒忍住,哭了。」
這種情形被稱為「替代性創傷」。
現在通訊和媒體的發達程度,是過去時代無法比擬的,人們在信息爆炸中,一次次充滿代入感地閱讀故事,查看悲劇現場的圖片和視頻。
當護士在電話裡崩潰大哭,當每一則十萬火急的物資求援海報被轉發,各種因為隔離而導致的用車需求,看病難、確診難的呼救出現在網上,屏幕這邊和疫情中心的人,幾乎時時刻刻緊密相連。
「因為一個數字背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家庭。」在這個特殊時期,每個人都要反反覆覆承受兩種焦慮:一份源自自己所處的狀態,一份疊加了無數次的替代創傷。
2、物資匱乏引發的恐慌
前幾天,一個獨居的青年向心理熱線平臺上的志願者求助:「一個人太恐慌了,剛剛走了15家藥店都沒有買到口罩。」
因為平常就獨居,疫情來了整日惴惴不安地刷手機,但越是刷新聞,整個人越是緊張到不行。本來想著出門買口罩來換得一些安全感,結果還損耗了自己一隻口罩。只好對外求助。
在心理諮詢師李昭接到的心理熱線案例中,類似對物資匱乏的恐慌所引發的焦慮和痛苦,是非常集中的。
這種恐慌表現在,有的人會產生一種痛苦的情緒;有些人甚至會有具體的身體反應,比如覺得自己頭暈、不舒服,擔心自己是不是中招了。
而對於抑鬱症人群,這樣的恐慌更會放大。比如熱線中一位患有抑鬱症的年輕人,疫情爆發後,當自己的家人也跟著一起去搶大米,不安一下湧上心頭,脾氣很暴躁,而共處一室的家人也因此發火,最後整個人變得非常無力。
3、被激起的次創傷
「你看每天早上堵在超市門口的都是老年人。他們以前經歷過的那種物質匱乏、大難臨頭的創傷感受,被重新激發,所以他們就會特別恐慌。」長期從事心理諮詢工作的林貽真,提到了「次創傷」的概念。
不僅是這一次的疫情怎麼樣,而是曾經類似的創傷,很可能再次被激發。
心理諮詢師鄧業針,就接到過一個求助。來電者過去曾經歷家人突然離世的急性創傷。而這次疫情的發生,包括籃球運動員科比的意外離世,使來電者極度擔心自己家人安危,舊的創傷又被激活了。
而她也在熱線中了解到,隨著時間蔓延,一大批本身有定期拿抗抑鬱藥物、需要定期面對面見諮詢師的群體,他們的困難和焦慮密集性地爆發了。有的人自己出不了城市,有的人怎麼也不敢去醫院了,有的人是自己的醫生去了一線、去了疫區。
「有個求助者本身有焦慮症,在電話裡提到,自己已經對之前的兩個接線員情緒失控,甚至說自己再也不想保護自己,出門也不想戴口罩了。可能這些人的心理失控,甚至是會因為喪失防護,而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安全隱患的。」
封城後的武漢長江大橋 圖片來源:摩羯座的獅子
4、隔離者的孤獨
今年春節,很多人被迫跟親人分隔兩地,甚至一個人過節。
被限定行動的「隔離」,是非同尋常的。隔離導致的孤獨感,對於很多人來說,也從未體驗過。而密閉空間下,這種孤立無援會被放大。
「這一次23號突然在路上聽說回不了家了,可是因為留學工作已經7、8年沒有回去了,我該怎麼辦啊!」志願者說,有很多人來求助,一是沒有回成家,二是極度擔心留在武漢裡面的父母親人,焦慮和無助非常強烈。
有很多封城前出來的湖北人,也是有家不能回,流浪於全國各地,甚至遭到很多酒店、旅館的拒絕。被拒絕,身份信息洩漏,被汙名化,都給被隔離者帶來深深的傷痛。
很多留學生說,外國人看到我們避之不及,甚至已經出現了言語上的攻擊。「只是普通的流感,怎麼都不敢亂出門了,本來他們見中國人就害怕了,我還噴鼻涕,他們估計都哭了。」
微博上關於疫情過後第一件事、最想見的人引發熱議
5、失控感引發的焦慮
「疫情結束後第一件想做的事」被屢次推上微博熱搜。本以為可以安心宅在家,把以前沒來得及看的書、看的劇都刷一遍,但是:
「開了劇,沒過幾分鐘,還是刷手機刷新聞」;
「從早到晚的新聞,有的感動,有的讓人憤怒,每天的情緒都跌宕起伏」;
「我什麼也沒做,時間就是耗過去的感覺」;
「焦慮是四面八方的,根本沒有縫隙能逃出去。」
......
很多人本來制定了探親或聚會計劃,因為疫情的發展,變得非常得不可控。鄧業針說,這種失去控制感的狀態,會讓人感到難熬,焦慮——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把這些事情做好,甚至還會引發一種羞恥感。
「雖然現在能感覺到每個人都在努力,可是疫情剛開始時呢?......」來電者既對當下的狀態不安,不知道疫情何時結束,也不斷在對比疫情剛開始的情況。
「其實這種不安,對『未知』的不確定感,在心理上是很難熬的。每個人都要通過學習,學習防護知識、學習調節,去面對。」鄧業針說。
17年前的一份手冊《SARS安心手冊》,由臺灣SARS心理健康行動聯盟編制,面對社會大眾,包括自我居家隔離者、疑似感染的住院隔離者、有家人被住院隔離者,提供了心理應對方法,及處理各類負面情緒的技巧。
以下是《SARS安心手冊》的目錄。
1. 去除對SARS的無知,是解消感染恐慌的第一步;
2. 對SARS的自我保健(護)措施;
3. 在SARS風暴裡,每一個人如何調適自己的壓力?
4. 如果你需自我居家隔離,你如何調適自己?
5. 如果你遭到住院隔離,你如何協助及調適?
6. 如果你的家人遭受隔離,你如何協助及調適?
7.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罹患疑似SARS症狀,你可以怎麼做?
8. 如果你的鄰居有人是疑似SARS症狀或有隔離的狀況,你可以怎麼做?
9. 如果你和/或家人因隔離而遭到排斥,你可以怎麼做?
10. 你如何協助孩子勇敢地對抗SARS?
11. 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對自己原來照顧的精神疾病個案,應注意到哪些可能的衝擊?
結合當下疫情,我們整理出其中部分要點。如果你已出現前文提到的焦慮、恐慌、替代性創傷、次創傷等信號,試試按照以下方法調適自己。
疫情中,每個人該如何調適自己的壓力?
(一)要對自己好,要好好地照顧自己。
1. 儘可能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要有適當的休息,儘量保持生活的穩定性。
記住,危機事件的發生會令人手忙腳亂,自亂陣腳,因此讓生活作息維持規律,是處理危機的必要條件。
2. 如果你煩躁不安,很難維持作息規律時,該怎麼辦?——平時你一定知道做什麼事情會令自己開心,列出來,執行它。
例如,寫出你的想法或感受,玩一些不費腦子的小遊戲,運動,深呼吸,抱抱可以慰藉你的物體,泡泡熱水澡或衝澡,找出令你愉悅的事,與人聊天等等。同時,允許自己哭一哭。
(二)處理負向情緒。
1. 減少因信息過載帶來的心理負擔。
在危機時,儘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關信息的時間不超過一個小時,在睡前不宜過份關注相關信息,不道聽途說,關注必要的信息,減少雜音。
2. 與自我對話,自我鼓勵。
身為人類,我們都有一種自言自語的特殊能力,不論是大聲地或無聲地自言自語,你都能利用這種能力,訓練自己克服挑戰。可以試試這麼告訴自己:「它可能不好玩,但我可以應付它」,「這會是一段很重要的經歷」,「我不能讓焦慮和生氣佔上風」。
3. 做做運動
運動的好處多多,可幫你減少精神上的緊張,增加心血管機能,提高自信心,降低沮喪等。哪怕你被隔離,也可在隔離的地方做做運動,對你有好處。
4. 正向思維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時,可以運用如下的思考方式:
不要只往壞處看,很多文章也許只是在販賣焦慮。注意每日的資訊中,其實正面信息是多於負面的。留意事實和數據,根據事實,判定自己的擔憂是否合理(例如:發病率、死亡率、治癒率、醫療方法的發展、新的藥物等)。
多回憶在每一次遇到危機時你曾如何面對。重新肯定自己身為一個個體的能力。
以合理的態度看待事情,嘗試以更廣闊的角度了解問題的影響。問題會帶來短暫的影響,但長遠來看事情最終能改善,及成為過去。
保持對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急時期,也不要忽略在我們身邊的美好事物。
當你很擔心自己和家人將會受到感染,感到很大的心理壓力,建議你這麼想:
不能肯定將來會怎樣,但這一刻我仍然擁有健康,我可以繼續努力生活。
我也可以提醒我的親人,保持個人和居家衛生,戴口罩,以及正確洗手和消毒。
我可以加倍留意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讓自己有開心的時間。
即使我真的感染,我明白這個病治癒率較高。
(三)如果你或周遭的人有下列的感受或狀況,請儘快就醫或向專業心理諮詢師求助!
1、恐懼,無法感覺安全
2、對自己或是其他任何人失去信心
3、自尊喪失、感覺羞恥、痛恨自己
4、感覺無助
5、感覺空虛
6、感受變得遲鈍及麻木
7、變得退縮或孤立
8、睡眠狀況惡化
新冠肺炎疫情官方及民間組織心理熱線
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心心語」心理熱線
電話號碼:027-85844666
服務時間:09:00-21:00
湖北省心理諮詢師協會
電話號碼:15342296955
服務時間:09:00-21:00
簡單心理 「守護專線」
服務通道:簡單心理APP首頁點擊免費熱線
服務時間:1月26日上線,每天18:00-24:00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
新冠肺炎心理支持熱線和網絡輔導服務
服務通道:4001-888-976
服務時間:1月27日上線,每天6:00-24:00
用「心」抗疫 醫務人員心理公益專線
電話號碼:010-81400101
服務時間:1月28日上線,24小時
映心堂新型肺炎網絡心理援助
可郵件至feiyanxinliyuanzhu@163.com
或添加映心堂助理微信號yingxintang01報名
疫情現階段,心理幹預起什麼作用?心理援助熱線是如何運作的,背後的接線員專業程度如何?……
針對這些問題,一條採訪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簡單心理」創始人簡裡裡,與同濟大學心理諮詢中心臨床心理督導林貽真,以下是精選採訪內容。
Q:一條 A:簡裡裡、林貽真
Q:簡單心理針對這次疫情的心理援助熱線如何運作,接線員經過了哪些培訓?
簡裡裡:簡單心理的「守護專線」是大年初二晚上在APP上上線的。每天晚上18:00-24:00,有100位左右心理工作志願者在線,平均每天接到300個熱線電話,每一通在30分鐘左右。
接線員都經過集中培訓,包括跟疫情有關的科普、心理幹預技術、熱線倫理,還有志願者的自我保護。我們建議志願者每人每天不接超過5個電話,不連續兩天排班;並建立了40人的諮詢師第二梯隊,專門為前線接電話的志願者提供專業督導和情緒處理。
Q:現階段心理熱線、心理幹預的作用是什麼?
簡裡裡:搭建一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來應對重大的危機,持續時間長,不同階段做的事情不一樣。目前的心理援助熱線是一種「被動介入」,你有需要,我們在這裡,你能找到我們。
主要提供傾聽和心理支持,幫助對方澄清和命名各種情緒,學習放鬆的技術,在對方情緒泛濫時,幫助恢復一些現實感,幫助對方整理可用的資源。
儘管醫護人員也出現過情緒崩潰,但現階段他們最需要的還是物資和休息。對於他們,心理幹預現階段不起到最關鍵的作用,但是有專業的心理支援在,當他們需要的時候我們在,這個就是支持。
Q:在疫情期間,大家長時間待在家裡,很多是幾代人同處一室,這時候該如何調適代際相處的心態?
林貽真:可以就趁著這個機會,多和家人溝通,即使是吵吵架。學會知足:我們還是相對安全的。
尤其注意與老年人的相處。整個社會來看,老年人是相對被邊緣化的群體,年輕人說病毒的危險性,他們因為知識結構的局限,理解得可能沒有那麼全面。他們的心理其實就像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會很固執。
這時候,年輕人就需要利用老年人希望被關注的心情,跟他們說,你一定要為我做這件事情,比如要戴好口罩。要用各種策略讓老年人去保護好自己。鄙視、嫌棄的態度,最要不得。
圖片來源:麻醉醫生凌楚眠
Q:對於持續高強度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有什麼心理建議?
林貽真:危機關頭奮鬥在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都是跟死亡去握手的人。他們具有一種信念,一種精神的感召力,這些讓他們在危急關頭「趨害避利」,他們是人類中的英雄。「英雄」也是血肉之軀,對他們的愛護就是做好他們的「安全網」,要穩定而有溫度。
危機中強烈的情緒一旦被認同,強度就會逐漸降低。
未來疫情結束後,他們可能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期慢慢調整,釋放壓力。如果需要,我們心理工作者義不容辭。
參考資料:
臺灣SARS心理健康行動聯盟編制《SARS安心手冊》
編輯:葉荔
疫情依然嚴峻,針對以下人群,
我們正在尋找採訪對象!
#我在疫情一線#
不論是您是在湖北還是全國其他地區,只要您是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後勤補給人員、記者、患者或患者家屬,我們希望聽到您的見聞和最迫切的需求。
#我的武漢現場#
如果您正身在武漢,如果您願意講述在「封城」後的實地體驗見聞,我們希望把它傳遞給更多人。
請通過以下方式聯繫一條編輯,我們期盼您的消息!
一條編輯部郵箱editor@yit.com
或直接在文章下留言。
請您留下所在地、職業,大致講述您的見聞與故事,如合適我們將儘快與您取得聯繫,進行採訪!
如有圖片也歡迎一併發來。
原標題:《疫情發展不明朗,我們如何心理自救?》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