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追求美麗和時尚,人們已經不滿足美甲美睫,越來越關注各種美容項目,很多「黑門診部」正是瞅準了消費者愛美心理,大張旗鼓地宣傳和天花亂墜地吹噓。殊不知,膽大的「主刀醫生」、有限的「臨床經驗」、不合格的醫療器械,金主顧客往往一不小心就成為了他們「練手」的苦主。在本案中,深圳某皮膚病專科門診部存在以誇大療效的方式,欺騙、誘使患者接受診療、出具虛假醫學文書、醫師未經親自診查,籤署治療醫學文書、病曆書寫不規範及未將醫療廢物按照類別分置於專用包裝物或者容器的違法行為,嚴重擾亂我國醫療服務市場秩序,違反我國相關法律法規。
【案情回顧】
根據群眾投訴舉報,2019年4月18日和5月17日,衛生監督員對深圳某皮膚病專科門診部進行了監督檢查,在該門診部「醫療服務價格公示欄」查見光療超聲霧化、過敏檢測項目。查見光療超聲霧化治療儀和生物共振診斷治療儀各一臺;查見2名患者的治療申請單中有光療超聲霧化項目,查見生物共振過敏原檢測報告單6份。於藥房收費系統中導出光療超聲霧化、過敏原檢測收費記錄;現場查見患者陳某強中藥湯劑處方,醫師籤名為劉某、張某。於理療室內查見銳器丟棄於地上,未存放於銳器盒中。
經立案調查,查明該門診部存在以下違法事實:1、2014年起至2019年4月18日期間使用生物共振診斷治療儀開展了過敏檢測項目,並以此檢測結果為依據對過敏性皮膚病患者進行診斷和治療。2、2018年起至2019年5月16日期間使用未取得醫療器械註冊證的e光香薰美容儀開展超聲霧化治療項目,為患者進行面部過敏性疾病的治療,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17日期間,過敏檢測項目共收費442260元,超聲霧化治療項目共收費90660元。經查,2017年9月2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辦公廳《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辦公廳關於通報生物物理治療儀臨床使用相關情況的函》(食藥監辦械監函〔2017〕660號)明確寫明,「生物物理治療儀」,適用範圍均為「臨床用於患者過敏性疾病的輔助治療」,並未批准用於過敏原檢測等用途。3、2019年4月17日,中醫執業醫師張某未親自接診患者陳某強,通過電話告知接診內科執業醫師劉某具體的藥物後,由劉某為陳某強開具中藥湯劑處方,該處方後來交由張某籤名。
根據調查情況以及相關證據,證實深圳某皮膚病專科門診部存在「以誇大療效的方式,欺騙、誘使患者接受診療」「出具虛假醫學文書」「醫師未經親自診查,籤署治療醫學文書」「病曆書寫不規範」及「未將醫療廢物按照類別分置於專用包裝物或者容器」的違法行為,上述行為違反了《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第四十二條第一款、第二款、第四十三條、《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第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依據《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第七十四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三項、第七十四條第二款、第七十五條、《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第四十六條第二項的規定,合併處罰,擬予以警告並罰款144000元。2019年8月9日,執法人員向該門診部送達了《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經當事人陳述申辯,二次合議覆核不予採納陳述申辯理由,維持原處罰意見。2019年8月15日,向該門診部直接送達了《行政處罰決定書》。當事人自覺履行行政處罰罰款,該案件結案。
【衛生行政部門提示】
一、醫療機構
醫療機構應當規範診療行為,嚴格遵守《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第四十二條明確規定,醫療機構及其衛生技術人員應當依法籤署醫學文書和醫學證明文件,按照有關規定書寫、保管病歷,並對患者的個人資料及隱私保密。醫師未經親自診查、調查,不得籤署診斷、治療、流行病學等醫學文書或者有關出生、死亡等醫學證明文件。第四十三條規定,醫療機構及其衛生技術人員不得以虛假診斷、誇大病情或者療效等方式,欺騙、誘使患者接受診療。《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第十六條第一款規定,醫療衛生機構應當及時收集本單位產生的醫療廢物,並按照類別分置於防滲漏、防銳器穿透的專用包裝物或者密閉的容器內。在本案中,深圳某皮膚病專科門診部以誇大療效的方式,欺騙、誘使患者接受診療、出具虛假醫學文書、醫師未經親自診查,籤署治療醫學文書、病曆書寫不規範及未將醫療廢物按照類別分置於專用包裝物或者容器的,嚴重違反了相關診療規定,給診療活動帶來了嚴重的隱患,阻礙了醫療服務市場的健康發展,容易引發醫患糾紛,不利社會和諧。本案中對深圳某皮膚病專科門診部的行政處罰於規範醫療機構診療行為具有警示作用,各醫療機構應當引以為戒,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強化自我管理主體責任,規範藥品和醫療器械生產經營使用,維護醫療服務市場秩序,為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作貢獻。
二、消費者
隨著人們對美麗容顏的追求渴望的增加,群眾對醫療美容的需求越來越大,各種醫療美容機構如雨後春筍應運而生。很多消費者在輕信虛假廣告後,盲目接受醫療美容服務造成不可挽回後果的案例也很多。而以虛假廣告吸引消費者的這類民營醫療美容機構,往往在與消費者發生糾紛後,也不能及時地承擔責任。所以,消費者在選擇醫療美容機構時,一定要謹慎、理性,不可為了美麗鋌而走險。
患者如果在民營醫療機構接受醫療美容服務過程中,權益受到侵害時,患者可向該民營機構的登記、註冊部門進行投訴、諮詢或尋求幫助。民營機構如有誇大療效、虛假宣傳等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的違法醫療廣告,也可向當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投訴。
消費者在遇到此類問題後,除了向衛生主管部門投訴外,還可向消費者協會投訴,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涉事醫院,來確保自己的生命健康權或財產權不受到侵犯。
市衛生監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