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施昌魏
1977年出生,溫州蒼南人,現任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小學(學前)教研室主任、小學科學教研員。
獲溫州市551工程人才第一層次培養對象、溫州市青年拔尖人才、溫州市名師、浙江省優秀教研員、浙江省教科研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課堂教學獲全國一等獎2次,研究成果獲浙江省教研系統課題、論文一等獎10次,獲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礎教育成果一二等獎4次,在各類刊物發表文章70多篇,參與編寫論著、教材20多冊(部)。受聘浙江省小學科學教學分會副秘書長、教科版全國小學科學新課程培訓專家等。
2017年12月晉升為我省中小學正高級教師。
☉商報記者 章瑚
什麼是科學課,施昌魏的介紹讓我們對這門課有了全新的認識:科學課的範疇很廣,它包涵了物理、生物、化學、天文、地理、技術等多門學科。科學課學習,更多注重動手實踐操作,關注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
當記者電話聯繫施昌魏老師,傳達想要採訪的意願時,他一口回絕:「我個人真沒什麼好採訪的。」當記者提到小學科學課程的重要性與目前的教學現狀時,他的口氣明顯鬆了下來:「哦,是想聊這門課啊,那可以的!」
學科學重在動手實踐
施昌魏還記得當教研員之後第一次到一所農村學校聽科學隨堂課的情景。上課老師兩手空空進教室,沒有實驗探究,也沒有研討交流,一節課從頭講到尾,老師講得不亦樂乎,然後就是看書,做作業。最後老師問:「問題都解決了嗎?都沒問題了吧?」全班孩子異口同聲地回答:「嗯。」課後施昌魏和孩子們交談:「平時有做實驗嗎?」「有!」「誰做?」「老師做。」「你們有做嗎?」「有,有時候我們上去幫老師做。」
「科學課絕對不能是念念課本,這樣的教學誤人子弟!」施昌魏舉了自己上課的一個例子,課堂孩子們進入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一塊固定大小的橡皮泥怎樣設計才可以放更多的彈珠而不會沉下水去?圍繞這一問題,孩子們各抒己見,分組設計實驗方案,根據方案進行實驗,不斷改進方案,直到獲得一個比較理想的設計模型,然後全班每個小組做成的橡皮泥小船要進行測試展示,並接受其他同學的質疑答辯,在相互研討論證的過程中,達成共識,促進學生的共同成長。這樣的過程中,沒有權威,每一個人發表的任何一個觀點,都要有足夠的事實證據做支撐,要有理有據。
施昌魏說:「科學課,就是培養孩子會動手、會思考、會創新、會解決問題。在動手做的過程中,孩子們被『允許犯錯』,並可以在『犯錯』中吸取經驗教訓。通過科學課,激發學生動手的熱情,讓孩子養成『動手做解決問題』的習慣,從根本上解決『高分低能』的問題。」
「科學部落格」項目輻射全國
施昌魏曾是一所農村學校的科學教師,那時候他的身邊總是圍著一群「小科學迷」,一起做「飛機」,一起造「火箭」,一起採礦石,一起做實驗,孩子們樂此不疲。在課外,為了一項研究,他又經常和孩子們一起上山下海,流連忘返。
從農村學校,到溫州市實驗小學,到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他的工作一直圍繞學生轉著。採訪中,施昌魏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孩子在家裡陽臺上發現了一個鳥窩,通過觀察和上網查找,他得知那是烏鶇鳥在那安了家。於是,這個孩子每天堅持觀察小鳥,從做窩、生蛋、孵蛋、小鳥出生、長大,兩個月多時間裡,孩子每天用照片、視頻和文字記錄著他的發現,並將它發布在網絡上與他人分享,換來了2.5萬的網絡瀏覽量與無數網友的熱心評論……這就是「科學部落格」。談起這個項目,施昌魏不禁眉飛色舞。因為這是他首創的項目,在溫州區域推進7年多了,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溫州孩子參加這個活動,在活動中收穫成長。施昌魏說:「科學部落格的核心理念是讓孩子學會觀察、學會記錄、學會分享、學會交流,做知識的發現者,做未知的探索者。」這個項目獲得了浙江省第六屆教學研究課題成果一等獎、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礎教育成果二等獎。
提起網絡學習,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施昌魏曾經也是位「網紅」。他從2004年開始玩博客,他的博客「聽潮閣」曾是中國教育資源服務平臺「新思考網」的最熱門博客,他曾獲「溫州十大魅力網絡人」唯一金獎。正當他的博客發展勢頭正猛的時候,他毅然放下自己的個人博客,去做學生博客。2006年他創辦了「惠風博客」,當時有全市近萬名學生跟著他做博客。2010年,他設計了「網絡科學觀察日誌」項目(即科學部落格),引領孩子們通過網際網路平臺開展科學探究和交流活動,這個項目目前已經輻射全國。
任重道遠再出發
在很多人眼裡,施昌魏做事非常執著,甚至顯得有些「固執」。施昌魏說:「教育崗位普普通通,所做的事情平平凡凡,但是把每一件的小事做好、做仔細、做精彩,就是不平凡。」為了今天都能做得比昨天好,他經常做教育反思筆記,把自己的失誤、收穫和快樂記錄下來,從教以來先後發表論文、案例等70多篇。他經常邀有經驗的教師進自己的課堂,提建議,找缺點,在各種活動中歷練和打磨自己的課堂教學藝術,對每一個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都做到精益求精。有時會為了一個教學上的小問題,較真地請教許多專家,以弄清問題的真正價值和意義。有同事打趣說:「累不累,看看施昌魏!」
除了科學教研員之外,施昌魏的另一個身份是小學(學前)教研室主任,面對全市近6萬的小學(幼兒園)教師,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教研工作滿足每一位草根教師的需求,市教研院組織實施了「雲教研——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就是要將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推送至全市每一位教師手裡,促進鄉村學校教學質量整體提升。他率先在全市開設學科微信公眾平臺,架構了溫州小學(學前)雲教研平臺。這樣的工作加班加點,通宵熬夜,已是經常之事。儘管有時會有些累,但是他覺得信心滿滿,收穫滿滿。「雲教研」被評為浙江省教研亮點工作。
相比之下,中國的科學課,還遠不如語文、數學等課程被重視。儘管2017年教育部頒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小學科學和語文、數學一樣是一門基礎性課程,但不少學校的小學科學還是非專職老師任教,教學狀況可想而知。「科學知識講錯了是常有之事,科學方法、科學思想搞錯了,將會影響孩子一輩子。」身為教研員,施昌魏深感肩頭的責任重大。
最後施昌魏說,陶行知先生在其演講《兒童科學教育》中把造就科學中國的責任首先放在小學教師身上,而且認為這個大責任也只有小學教師可以負責,原因在於「首先造就了科學的小孩子,方才有科學的中國」。未來世界,中國要由科技大國走向科技強國,離不開基礎教育的科學課。面對未來,我們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