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面向人人的科學

2021-01-11 溫商網







 

個人簡介 施昌魏

1977年出生,溫州蒼南人,現任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小學(學前)教研室主任、小學科學教研員。

獲溫州市551工程人才第一層次培養對象、溫州市青年拔尖人才、溫州市名師、浙江省優秀教研員、浙江省教科研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課堂教學獲全國一等獎2次,研究成果獲浙江省教研系統課題、論文一等獎10次,獲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礎教育成果一二等獎4次,在各類刊物發表文章70多篇,參與編寫論著、教材20多冊(部)。受聘浙江省小學科學教學分會副秘書長、教科版全國小學科學新課程培訓專家等。

2017年12月晉升為我省中小學正高級教師。

☉商報記者 章瑚

什麼是科學課,施昌魏的介紹讓我們對這門課有了全新的認識:科學課的範疇很廣,它包涵了物理、生物、化學、天文、地理、技術等多門學科。科學課學習,更多注重動手實踐操作,關注學生科學思維的培養。

當記者電話聯繫施昌魏老師,傳達想要採訪的意願時,他一口回絕:「我個人真沒什麼好採訪的。」當記者提到小學科學課程的重要性與目前的教學現狀時,他的口氣明顯鬆了下來:「哦,是想聊這門課啊,那可以的!」

學科學重在動手實踐

施昌魏還記得當教研員之後第一次到一所農村學校聽科學隨堂課的情景。上課老師兩手空空進教室,沒有實驗探究,也沒有研討交流,一節課從頭講到尾,老師講得不亦樂乎,然後就是看書,做作業。最後老師問:「問題都解決了嗎?都沒問題了吧?」全班孩子異口同聲地回答:「嗯。」課後施昌魏和孩子們交談:「平時有做實驗嗎?」「有!」「誰做?」「老師做。」「你們有做嗎?」「有,有時候我們上去幫老師做。」

「科學課絕對不能是念念課本,這樣的教學誤人子弟!」施昌魏舉了自己上課的一個例子,課堂孩子們進入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一塊固定大小的橡皮泥怎樣設計才可以放更多的彈珠而不會沉下水去?圍繞這一問題,孩子們各抒己見,分組設計實驗方案,根據方案進行實驗,不斷改進方案,直到獲得一個比較理想的設計模型,然後全班每個小組做成的橡皮泥小船要進行測試展示,並接受其他同學的質疑答辯,在相互研討論證的過程中,達成共識,促進學生的共同成長。這樣的過程中,沒有權威,每一個人發表的任何一個觀點,都要有足夠的事實證據做支撐,要有理有據。

施昌魏說:「科學課,就是培養孩子會動手、會思考、會創新、會解決問題。在動手做的過程中,孩子們被『允許犯錯』,並可以在『犯錯』中吸取經驗教訓。通過科學課,激發學生動手的熱情,讓孩子養成『動手做解決問題』的習慣,從根本上解決『高分低能』的問題。」

「科學部落格」項目輻射全國

施昌魏曾是一所農村學校的科學教師,那時候他的身邊總是圍著一群「小科學迷」,一起做「飛機」,一起造「火箭」,一起採礦石,一起做實驗,孩子們樂此不疲。在課外,為了一項研究,他又經常和孩子們一起上山下海,流連忘返。

從農村學校,到溫州市實驗小學,到溫州市教育教學研究院,他的工作一直圍繞學生轉著。採訪中,施昌魏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孩子在家裡陽臺上發現了一個鳥窩,通過觀察和上網查找,他得知那是烏鶇鳥在那安了家。於是,這個孩子每天堅持觀察小鳥,從做窩、生蛋、孵蛋、小鳥出生、長大,兩個月多時間裡,孩子每天用照片、視頻和文字記錄著他的發現,並將它發布在網絡上與他人分享,換來了2.5萬的網絡瀏覽量與無數網友的熱心評論……這就是「科學部落格」。談起這個項目,施昌魏不禁眉飛色舞。因為這是他首創的項目,在溫州區域推進7年多了,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溫州孩子參加這個活動,在活動中收穫成長。施昌魏說:「科學部落格的核心理念是讓孩子學會觀察、學會記錄、學會分享、學會交流,做知識的發現者,做未知的探索者。」這個項目獲得了浙江省第六屆教學研究課題成果一等獎、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礎教育成果二等獎。

提起網絡學習,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施昌魏曾經也是位「網紅」。他從2004年開始玩博客,他的博客「聽潮閣」曾是中國教育資源服務平臺「新思考網」的最熱門博客,他曾獲「溫州十大魅力網絡人」唯一金獎。正當他的博客發展勢頭正猛的時候,他毅然放下自己的個人博客,去做學生博客。2006年他創辦了「惠風博客」,當時有全市近萬名學生跟著他做博客。2010年,他設計了「網絡科學觀察日誌」項目(即科學部落格),引領孩子們通過網際網路平臺開展科學探究和交流活動,這個項目目前已經輻射全國。

任重道遠再出發

在很多人眼裡,施昌魏做事非常執著,甚至顯得有些「固執」。施昌魏說:「教育崗位普普通通,所做的事情平平凡凡,但是把每一件的小事做好、做仔細、做精彩,就是不平凡。」為了今天都能做得比昨天好,他經常做教育反思筆記,把自己的失誤、收穫和快樂記錄下來,從教以來先後發表論文、案例等70多篇。他經常邀有經驗的教師進自己的課堂,提建議,找缺點,在各種活動中歷練和打磨自己的課堂教學藝術,對每一個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都做到精益求精。有時會為了一個教學上的小問題,較真地請教許多專家,以弄清問題的真正價值和意義。有同事打趣說:「累不累,看看施昌魏!」

除了科學教研員之外,施昌魏的另一個身份是小學(學前)教研室主任,面對全市近6萬的小學(幼兒園)教師,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讓教研工作滿足每一位草根教師的需求,市教研院組織實施了「雲教研——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就是要將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推送至全市每一位教師手裡,促進鄉村學校教學質量整體提升。他率先在全市開設學科微信公眾平臺,架構了溫州小學(學前)雲教研平臺。這樣的工作加班加點,通宵熬夜,已是經常之事。儘管有時會有些累,但是他覺得信心滿滿,收穫滿滿。「雲教研」被評為浙江省教研亮點工作。

相比之下,中國的科學課,還遠不如語文、數學等課程被重視。儘管2017年教育部頒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小學科學和語文、數學一樣是一門基礎性課程,但不少學校的小學科學還是非專職老師任教,教學狀況可想而知。「科學知識講錯了是常有之事,科學方法、科學思想搞錯了,將會影響孩子一輩子。」身為教研員,施昌魏深感肩頭的責任重大。

最後施昌魏說,陶行知先生在其演講《兒童科學教育》中把造就科學中國的責任首先放在小學教師身上,而且認為這個大責任也只有小學教師可以負責,原因在於「首先造就了科學的小孩子,方才有科學的中國」。未來世界,中國要由科技大國走向科技強國,離不開基礎教育的科學課。面對未來,我們任重而道遠……

相關焦點

  • 《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教育倡議》中英文版發布!
    10月16日,2019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期間,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美國、日本、英國、以色列、菲律賓、泰國等國家的可持續發展科學教育專家與我國科學家一道,在「科協素質促進:科學教育與可持續發展」專題論壇上,共同發布《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科學教育倡議》(以下簡稱《倡議》)中英文版。
  • 博伊斯:人人都是藝術家
    在博伊斯看來,藝術是一種不一樣的生產活動,它有別於科學理性,而屬於一種直覺的、感性的生產。藝術因此不能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甚至,它就不應該具有科學的眼光。博伊斯把這樣的生產當作是一種真正的革命,當人們都開始這樣做,世界就會展現出更加多元和深刻的面向,而不被科學的方法所壟斷。博伊斯的藝術正是不拘一格的,他常常採取總體藝術的方法,不只拘泥於雕塑、裝置或行為藝術上。只要能夠表現他想要表達的思想,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他的工具。
  • 《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解讀》圖書...
    8月15日,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舉辦《面向未來的科技——2020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解讀》圖書發布會。  本書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編,18家全國學會組織相關專家參與編寫,以解讀問題和難題的形成背景、國際發展趨勢,分析可能的解決方案,預測未來的發展前景為主要內容,分為「重大科學問題」與「工程技術難題」兩個部分。
  • 法理之於立法的應有面向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靈魂,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全過程,融入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各環節。
  • 堅持「四個面向」的理論邏輯
    核心閱讀: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時提出,希望廣大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負起歷史責任,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
  • 人人聽,用英語聆聽全世界
    人人聽(原人人聽力網),2008年建立後,提供免費在線英語學習機會,全網展示綜合型英語學習素材,致力於為用戶打造純英文學習環境,提升英語水平。人人聽為大家提供了多個學習欄目,包括英語最基礎的聽說讀寫,涉及小初高英語知識、新概念英語、VOA英語、大學四六級、BEC、雅思、口譯等多方面學習系統,從建立初期至今,我們專注於打造優質的英語學習環境,不斷進行優化,只為給用戶提供最好的英語學習體驗。
  • 鳴人親手禁掉博人的科學忍具,為何轉頭自己卻在研究科學忍具?
    可是來到博人傳,不僅少了很多結印,甚至出現了科學忍具,這一無需結印,能讓人人都能使用忍術的高科技道具。讓人不禁感嘆,忍者的時代果然落幕了。奇怪的是,鳴人一開始是反對科學忍具的,但後來他卻自己搞起了科學忍具的研究。博人參加中忍考試時,曾利用科學忍具打敗了對手,而鳴人親自指出這點,並禁止使用科學忍具。還沒過多久,鳴人反手就成立科學忍具研究所,這是為什麼?
  • 侯凡凡院士領銜19位腎科大咖,呼籲全民關注CKD,科學管理腎性貧血
    明天3月12日,是第15個世界腎臟日(WKD),本屆WKD的主題是人人享有腎臟健康——從預防到診斷和公平獲得治療。 關注世腎日,人人擁有腎臟健康 由國際腎臟病學會與國際腎臟基金聯盟聯合提議,自2006年起,每年3月第2個星期四為WKD,每年WKD,全世界各地均會開展形式豐富的腎臟健康教育活動,意在提高公眾對腎臟重要性的認知,深化保護腎臟健康的意識,加強對腎臟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 2021年將有100名小記者會被科學加持
    如果你已經成為2021年的晚報小記者,或者你即將成為2021年的晚報小記者,來,快看過來,這可是面向你們的又一個驚喜——我們將從晚報小記者中選拔100名熱愛科學的小記者,組建「科學小記者團」。科學藍的魅力有沒有吸引到你?
  •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了嗎?
    神說,玄學,科學解釋都是存在的,關鍵是信仰,人無信仰便無敬畏,無視規則。一直行色匆匆,浮躁無休止的在收穫物質後,也丟失了精神食糧,俗語:窮有窮活,富有富過,信仰確立了個體的人生意義和價值標準,也成為個體毅然前行的巨大動力。反之,信仰的缺失將使人生變得浮躁迷惘彷徨,了無生趣。
  • 美麗科學 融合科學與藝術之美
    擴大跨界融合實踐探索科普教育新路徑為進一步擴大科學與藝術融合的跨界實踐,通過科學與藝術融合,引導孩子發現科學之美、認識宇宙萬物終極奧秘,皖新傳媒旗下的安徽新知數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美麗化學」項目的基礎上,正式創建「美麗科學」品牌,希望依託以公司為主體的產學研平臺,組建「美麗科學」團隊,通過科學可視化新技術,探索科學與藝術交叉融合的新理念
  • 「三個面向」指引教育發展方向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它被作為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科學發展的原則之一寫入了序言。  一條給特定學校的題詞,何以被眾多學校奉為圭臬,又何以成為整個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指引?故事還要從35年前說起……  「小平同志題詞啦」  那是1983年9月10日,一次臨時通知的全校大會。
  • 西部(重慶)科學城面向全球徵集口號,有獎!
    為進一步營造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的良好氛圍,提升知名度,現決定面向全球徵集西部(重慶)科學城主題宣傳口號!為了加強科技創新能力,補齊重慶創新短板,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應運而生,西部(重慶)科學城是「科學」與「城市」的融合體,
  • 堅定方向 完善評價 面向國際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懷進鵬也強調,科技期刊要堅定正確的辦刊方向、價值取向和學術導向,堅持「四個面向」,堅守促進學術交流、服務創新發展的根本使命。「面向科技共同體辦刊,依靠科學家辦刊,努力發表和傳播高水平成果。更加密切關注科技前沿和國家需求,支撐原始創新,力爭首發權。」
  • 面向大海的高樓更要防暴風驟雨
    此後,還有媒體報導,當地居民改造陽臺(俗稱「包陽臺」)的做法不在少數,有些是為了增加獨立空間保護隱私,有些為了增加居住舒適度等,但是相關的安全隱患卻常被忽視。 這個解釋是否全面科學,有待全面調查結果。不過對該小區有至少有10多戶業主家陽臺被吹毀的事實而言,上述理由還遠遠不夠。 面向大海,春暖花開。
  • 公益兒歌《小樹會長大》成爆款 全網唱響「科學防疫超能量」
    作品內涵:傳播科學 堅定信心 充滿陽光當即,新一輪創作展開。資喻宇修改作詞,鄭冷橫匹配改曲,一個通宵,最終定稿。全曲時長2分多鐘,簡潔明了,在快樂向上的氛圍中,面向少兒及其家庭潛移默化地傳播「防疫科普」。
  • 聚焦「四個面向」,著力加強科技創新生態建設
    加強科技創新生態建設,激發人才的創造力、增強創新鏈條的協同力、強化公平競爭的驅動力,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科技強國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推動我國科技創新更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必然要求。  著力加強科技創新生態建設,要更加突出「人才是第一資源」。
  • 一切為了開放科學,Papers with Code新增CS、物理、數學、統計學等...
    這次它向多個科學領域擴展,除了機器學習以外,還增加了物理學、數學、計算機科學、統計學和天文學的論文及代碼,並且同樣支持在 arXiv 頁面上添加代碼連結。我們希望能夠增強所有科學領域的代碼可用性,使之成為研究規範,幫助整個研究社區共同快速進步!一切為了開放科學!Ross Taylor 還介紹了此舉的初衷:Papers with Code 最初旨在解決機器學習社區面臨的問題,如可訪問性、可復現性和信息過載。
  • 中國海洋大學面向中學生建「海洋大學堂」網站
    為培養中學生對海洋科學領域的興趣,增強中學生熱愛海洋
  • 「科學」不等於「技術」,重新理解科學的本質
    這種文化傳統反映在對科學的理解方面,就是強調科學是人類為了物質生存的需要必定自發從事的一項活動,離開了應用,離開了國計民生,我們就根本無法理解「科學」是怎麼回事。這對於致力於探究事物本質的科學而言,失去了其純粹性。與此同時,實用主義的科學觀也導致了偏謬的科學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