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雨下得很大,我在店門口避雨時,聽到幾個高中生談論武俠小說。
一個姑娘說,金庸的書我都看完了,我最喜歡令狐衝,他是我的偶像。另一個學霸模樣的男孩子嗤之以鼻:你連令狐衝名字都叫錯,還說喜歡?呵呵!
且不說這小男生情商堪憂,令狐衝的名字被叫錯可是普遍現象,當年《笑傲江湖》熱播時,電視劇裡還讀錯音呢!
「令狐」是個複姓,令在這個姓裡讀第二聲,音同凌,在影視劇的影響下,現在被多數人讀作四聲。不過錯了就是錯了,並不因為大多數人讀第四聲,它就是對的。
類似這樣容易讀錯的複姓還不少呢!
中國繁多的複姓及其由來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姓氏也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姓氏最早起源於原始社會時期的圖騰崇拜,最初的姓氏是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是區分不同血緣氏族的標誌性符號,那時姓和氏也是分開的。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將姓與氏合二為一。不同的姓象徵著不同的宗族和血緣,在華夏大地上代代相承、組成璀璨的中華文明。
複姓指的是由兩個及以上的漢字組成的姓氏。如我們熟知的歐陽、上官、司馬等。武俠小說和言情劇中經常可以看到複姓,因為姓複姓的人相對較少,複姓名字因此顯得比較特別、醒目。
像慕容、上官等複姓,仿佛聽名字就能讓人聯想到翩翩佳公子、豆蔻俏佳人來。
複姓的來源與單姓大致相同,源於官名、封邑、職業以及少數民族改姓等。不少複姓中字的讀音,因為與字的本音不相同,容易讀錯。
容易讀錯的複姓讀音
令狐「令狐」一姓來源於地名,本來是春秋時代一個叫「猗氏地」的地方,(今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晉國的大將軍魏顆戰功赫赫,晉景公把令狐一帶賞賜給他做封邑。他的後人便以封地為氏。
令狐一姓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古代姓「令狐」的名人有劉禹錫的好朋友、唐代文學家令狐楚,不過讓大家對這個姓氏熟知的還是金庸大俠的「令狐衝」。
「令狐」複姓中,「令」讀第二聲。這樣的令(líng)狐衝是不是有點奇怪?
尉遲「尉遲」一姓,被世人熟知的就是唐朝開國大將尉遲恭了。這個姓氏起源於部落的名稱。前秦時期,鮮卑族中有一顆冉冉升起的部落之星——尉遲部落,在強悍的首領統治下不斷發展壯大,相當於中原地區的諸侯國,「尉遲」二字的本意是「徵服者、勝利者」。
後來,尉遲部落進入中原地區,逐漸以部落名尉遲為姓。這兩個字讀音是yù chí,諧音「浴池」,可不要再讀作「尉wei遲」了。
有趣的是,尉讀"wei"時是另外一個姓氏。
春秋時鄭國的大夫「尉wei氏」,是掌管刑獄的官吏,官名叫尉氏,他的後人以官名為姓氏,這便是尉姓的由來。現在的尉氏縣屬於開封市,春秋時是鄭國獄官、鄭大夫尉氏採食之邑,由此得名並沿用至今。
皇甫西周時期,宋國國君宋戴公的兒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他的後代子孫以祖輩的字為氏,被稱為皇父氏。到了西漢中期,皇父氏一族後人又將皇父改為「皇甫」,便世代相傳至今。皇甫的「甫」與杜甫的「甫」讀音相同,讀作皇甫fǔ。
想當年,春深君小學學唐詩,老師教的就是錯誤的「杜甫(pǔ)」,皇甫複姓被讀錯,不知是不是都源於小時候的陰影。
這些單姓也常被叫錯
不止是一些複姓容易讀錯,有些不常見的單姓也常被人讀錯音。甚至讀錯的多了,錯誤讀音成為約定俗成的讀音,使正誤難以分辨。
比如華這個姓,讀huà,不讀huá,我們知道的有著名數學家華羅庚。
在我單位有個老哥姓華,大家都以「華仔」稱之,有時叫他「華強哥」。開大會點名,領導叫他的姓讀第二聲,同事之間也常喊老華「huá」,他欣然答應。
這可能是被叫錯的多了,懶得糾正,索性就這麼應了。
同樣還有姓「任」的朋友被讀錯姓,這裡還要提到金庸影視作品《笑傲江湖》,一個威風凜凜的「任我行」,讓這個姓有那麼點瀟灑自如的味道,沒人去在意它本來做姓氏時讀「rén」了。
同樣容易讀錯的還有「仇」,做姓氏時讀「qiú」,不讀兇神惡煞的「chóu」,當然,姓這個姓的人萬萬不可取名為「富」。
「單」這個字做姓氏讀shàn,不讀dān;但是複姓「單于」讀作「chán yú」,與做單姓時讀音截然不同了。
就連製造了那麼多「複姓冤案」的金庸他老人家,姓氏也是易錯字音。金庸原名查良鏞,「查」在這裡讀zhā,不讀chá。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姓氏文化也是華夏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你身邊,有難讀易錯的姓嗎?歡迎評論區交流。
END.
閱詩書悲歡,寫暖心文字。我是春深君,歡迎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