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長徵火箭50年前如何敲開太空之門

2020-12-15 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姜哲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4月24日是第5個「中國航天日」。1970年4月24日,我國用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成功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中國人自此叩開了通往浩瀚宇宙的大門。

運載火箭進入太空的能力是探測和利用太空的前提與基礎。長徵一號火箭不僅是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其誕生標誌著中國從此具備了進入太空的能力,標誌著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真正成為可能。

(圖為長徵一號,航天科技集團一院供圖)

1965年1月,時任國防部五院副院長的錢學森向國防科委提出「制定中國人造衛星研究計劃」,受到了周恩來總理、聶榮臻元帥等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1966年5月,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定名為「東方紅一號」,運載火箭定名為「長徵一號」(CZ-1)。

1967年11月,國防科委下發《關於長徵一號研製任務移交的通知》,決定將長徵一號研製任務由原來七機部的第八設計院移交給第一設計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前身)。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此後擔負起「長徵一號」總體設計和抓總任務的使命。

作為我國首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在研製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不少新技術難題。時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的任新民,是火箭研製的技術負責人。從總體方案到各分系統,他深入現場親自對各種技術問題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校核、審查和落實。

在火箭最為核心的整流罩及整流罩分離技術方面,他帶領時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負責人謝光選修改了原來的方案,重新確定了「兩個半罩先縱向解鎖,然後水平方向快速平拋」的新方案,通過多次地面試驗,使火箭整流罩以8m/s的速度,平穩而迅速地分離開。

當時,對在高真空、低溫和有應力條件下,長徵一號火箭的「二、三級」和「星-箭」金屬結構件之間是否可能發生「冷焊」而影響分離,眾說紛紜、認識不一。為此,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部人員決定在「星-箭」分離彈射器中採取鍍金、在「二、三級」對接框上塗二氧化鉬的措施防止意外。實踐證明,這一決定是十分正確和必要的。

1970年4月24日,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隨著操縱員按下發射的紅色「點火」按鈕,長徵一號火箭噴吐著桔紅色的巨大火焰,徐徐升空託舉東方紅一號衛星奔向茫茫太空。15分鐘後,傳來「衛星入軌」的捷報,隨後「東方紅」樂曲在太空響起,並向全世界廣播。至此,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長徵一號火箭圓滿完成發射任務。

如果說長徵一號火箭的成功,邁出了「萬裡長徵」的第一步,那麼,中國航天五十年間的不斷開拓創新,讓「長徵」火箭走出了一條跨越發展的不凡之路——

1984年4月8日,長徵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將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先進低溫火箭技術的國家。作為我國首個三級液體運載火箭,長徵三號火箭第三級採用了低溫的液氫液氧發動機,具有二次啟動能力,使「長徵」火箭完成了從常規推進劑到低溫推進劑的跨越。

1990年7月16日,我國第一枚捆綁式運載火箭長徵二號E火箭(也稱為「長二捆火箭」)成功發射。長二捆火箭近地軌道(LEO)運載能力達到9.2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載能力從1.5噸提高到4.8噸,中國運載火箭技術水平達到新的高度,「長徵」火箭實現了從串聯到並聯的跨越。

1999年11月20日,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將神舟一號飛船發射入軌,成功完成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飛行。2003年10月15日,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將神舟五號飛船送入預定軌道,航天員楊利偉搭乘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使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長徵二號F運載火箭享有「神箭」的美譽,其可靠性為0.97,安全係數達到0.997,目前已經完成了13次發射,發射成功率100%。自此,「長徵」火箭完美實現了載人飛行的跨越。

2015年9月25日,我國新型四級固體運載火箭長徵十一號火箭首飛成功,以「一箭四星」的方式將四顆微小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在完善我國運載火箭型譜的同時,大幅提升了低成本、快速進入空間的能力,標誌著我國運載火箭實現了從液體到固體的跨越。

2016年11月3日,我國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徵五號首次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這份長長的成績單,只是「長徵」火箭不斷跨越的縮影,五十年間,「長徵」火箭承擔了多項國家重大航天工程,載人航天工程、北鬥導航工程、探月工程、高分工程的背後都有「長徵」火箭的有力託舉。

據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小軍介紹,這50年裡,「長徵」火箭家族也不斷壯大,從當年長徵一號「一支獨苗」,到現在十餘型「長徵」火箭在飛,可以滿足不同載荷、不同軌道的需求;截至目前,「長徵」火箭已經邁過三百次的發射大關,從第一個百次發射所用的37年,到第三個百次發射的4年零3個月,高密度發射已經成為中國航天的新常態,2018、2019年連續兩年發射次數居於世界首位。

王小軍說,近年來,以長徵五號、長徵六號、長徵七號、長徵十一號為代表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完成研製並成功首飛,極大提升中國進入空間的能力。2020年,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已經走過50個年頭,中國運載火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具有戰略意義的高科技產業。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長徵火箭接連失利,辛苦奮鬥50年,中國究竟是不是航天強國?
    【軍武次位面】:歐文堡的藍軍旗奮鬥50年,我們如今是世界航天強國了嗎?今年的4月24日,對中國航天界來說,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日子。這一天,正值中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進入太空50周年。50年前的4月23日,隨著這顆衛星的順利升空,中國正式進入了太空時代。
  • ...50年前,我們聽到了來自太空的中國之聲 而探索星辰大海的腳步...
    通信線路中「跟蹤正常」「信號正常」的報告不斷,運載火箭的運行很順利……終於,監聽系統中傳來了這來自太空的中國之聲——東方紅。如果說,這兩年國人的新時尚是「垃圾分類」,那麼50年前則是「看衛星」。當天21時48分,測控中心正式確認,星箭分離,衛星已成功入軌。就此,中國正式達成「兩彈一星」的輝煌成就。
  • 俄羅斯欲造世界最大火箭,推力相當於我國長徵9號火箭加上長徵5號
    長徵五號成功復飛,進一步增強了我國的航天實力,其總推力可超千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和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分別達到14噸級、25噸級,目前在全世界現有火箭中出牌的第3位,僅次於美國德爾塔4型運載火箭和馬斯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獵鷹9號重型火箭。
  • 長徵九號火箭出生就面臨落後?載人登月用長徵九號還是921火箭?
    作為我國未來國之重器的超重型火箭「長徵九號」,承擔著我國未來載人登月、深空探測,甚至登陸火星星辰大海夢想,一直備受航天愛好者的關注。然而最近網絡有消息傳出,「長徵九號」還沒立項,並且面臨出生就落後狀況,載人登月使用的火箭是921火箭!
  • 載人登月用長徵九號還是921火箭?長徵九號火箭會面臨一出生就落後嗎?
    美國SLS和中國長徵九號火箭 長徵九號火箭 「長徵九號」是我國規劃未來的一代超重型火箭,其高度可達103米,直徑最大達到10米LEO運載能力達到驚人的140噸,超越美國歷史上最大火箭土星5號的130噸!LTO(地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約50噸,意味著可以將50噸的東西運輸到月球,對於未來月球建設、開發意義重大,是確保我國在未來太空競爭中不落後的重要利器,計劃於2030年前完成首飛。
  •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長徵火箭家族再填新丁,「全家福」來了
    1970年4月24日,它成功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奠定了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發展的基礎,拉開了中國進軍太空的序幕。自2016年起,我國也將每年的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2003年10月15日,長徵二號F火箭成功將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圓了中華民族多年的「飛天夢」。截至2016年10月,長徵二號F火箭已發射13次,發射成功率100%,共發射了6艘載人飛船、5艘無人飛船和2個空間實驗室。
  • 長徵火箭家族再填新丁,「全家福」來了
    1970年4月24日,它成功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奠定了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發展的基礎,拉開了中國進軍太空的序幕。自2016年起,我國也將每年的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2003年10月15日,長徵二號F火箭成功將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圓了中華民族多年的「飛天夢」。截至2016年10月,長徵二號F火箭已發射13次,發射成功率100%,共發射了6艘載人飛船、5艘無人飛船和2個空間實驗室。
  • 十二漫畫:長徵火箭群俠傳
    2020年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從1970年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徵一號成功發射,到2020年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長徵火箭50年拼搏奮進,走出了十餘位火箭「俠客」,書寫了無數傳奇故事。
  • 長徵八號火箭即將首發,中國回收火箭時代或將到來,填補部分空白
    我們的可回收火箭進程如何?商業航天發展比拼的是成本,低成本高效率才有競爭力隨著科技的發展,發射火箭的數量也就越來越多,但是選擇適合的火箭來滿足不同的運載能力到達不同軌道,這是航空發展的必然。縱觀我國穩定性著稱的長徵系列火箭,戰功赫赫。但是面對低成本、高穩定發射火箭,我們還在探索當中。
  • 「長徵5號B遙一火箭」是什麼意思?一文看懂火箭命名規則
    不知你是否想過,為何我國的火箭以"長徵"為名?這些火箭又是如何命名的?"長徵"與長徵"長徵"——提起這兩個字,很多人的腦海裡肯定會想到這兩件事情:一件是八十多年前紅軍那二萬五千裡的漫漫徵途,再一件就是五十年來不斷將我國的衛星和航天員送入太空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
  • 【中國航天日】飛向宇宙的「長徵」
    央廣網文昌4月23日發:1970年4月24日,隨著一聲撼天動地的巨響,長徵一號運載火箭將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送入太空……  這是人類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響的發射,它標誌著中國從此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有能力依靠自己力量將國產衛星送入太空的國家,同時,也拉開了中華民族進軍太空的序幕。  同年,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誕生。
  • 長圖丨長徵系列火箭這一年:長徵八號入列,「胖五」擔重任
    2020年,「長徵」家族添新,長徵八號入列!截至12月22日長徵八號首飛,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今年實施33次飛行。隨著2020年1月7日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五號發射升空,中國航天發射2020年迎來開門紅。今年,中國航天人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重大工程攻堅戰而不懈拼搏,戰「疫」成果來之不易。長徵系列也亮點滿滿:長徵十一號一箭9星成功完成海上發射。
  • 中國長徵十一號系列火箭第346次發射,已超越美國
    除了實際應用意義外,長十一號火箭的發射還具有技術意義。據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彭昆雅介紹,這是長十一火箭的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性發射,也是首次在海上實施太陽同步軌道發射,後續將有更多的太陽同步軌道發射任務,長十一火箭的成功實施,為後續更多的海上發射選擇的發射海域及發射點做了驗證。
  • 中國最強火箭長徵五號,距離超級火箭土星五號,差距還有多遠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歷經實踐二十號衛星、天宮載人飛船、火星探測器以及最近的嫦娥五號探月工程,在十二個月內密集完成四次發射任務,四發四中,可以說中國最強火箭長徵五號已經充分驗證了其強大的性能。
  • 中國再度發射長徵號火箭,發射特殊監測衛星,獲得十一連勝的成績
    隨著美蘇冷戰的開始,兩國除了進行軍備競賽之外,同時也在太空探索領域進行探索。其中美國更是全球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國家,而蘇聯則是全球第一個擁有人造衛星的國家。為此也拉開全球國家探索太空的序幕,當然其中也包括中國。
  • 我國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成功,長徵十一號火箭有哪些優勢?
    長徵十一號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是一枚四級固體運載火箭,全長約20.8米,最大箭體直徑2米,總質量約58噸,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有效載荷,該型火箭具有「一箭多星」發射能力、小時級發射等多項優點,被譽為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家族中的「快響利箭」。其實,這是長徵十一號火箭第二次執行海上發射任務。
  • 最大火箭進入拼裝階段,推力超土星5號,運力是長徵5號6倍多
    說到世界上最強大的火箭,我們通常會想到土星5號,土星5號確實是強大的存在,到目前為止,它仍然是人類歷史上製造的最大的火箭,作為美 蘇爭霸太空的產物,土星五號超重火箭高達110.6米,起飛重量為3038.5噸;總推力為3408噸,月球運載能力為45噸,低地球軌道運載能力為118噸,即美 國阿波羅登月計劃中的專用火箭可以將阿波羅太空飛行器直接送入月球
  • 長徵五號B火箭發射成功,為何美軍卻緊盯火箭殘骸?此舉不懷好意
    長徵五號B火箭是我國在航天發展領域方面的一項重要成果,前期形態本是長徵五號火箭,是經過後期的改良所研究出來的一款全新的運載火箭,而長徵五號B火箭的成功發射,更是代表著中國空間站第一階段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具有很不同尋常的意義。一般來說,運載火箭的發射,人們關注的都是是否成功等一系列問題,令人意外的是,美國只在意火箭的殘骸,這究竟是為何呢?據相關專家所言,美國的這一舉動似乎不懷好意。
  • 中國又一款新火箭首飛成功!「長徵」8號現場震撼大圖來了
    中國又一款新火箭首飛成功!50.3米,起飛質量約356噸,700公裡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小於4.5噸。「長徵」8號運載火箭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3噸至4.5噸運載能力空白,將與「長徵」5號、「長徵」6號、「長徵」7號等無毒無汙染運載火箭,構成運載能力大、中、小布局合理的新一代運載火箭型譜。「長徵」8號的出爐,面向的主要是國際市場的,其發射能力也是為了填補中國太陽同步軌道3噸到4.5噸運載能力的空白。
  • 長徵火箭,上新了!
    長徵火箭,上新了!年傳來的又一重要捷報作為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高顏值、填空白、可重複……你期待的火箭樣子它都有長徵八號全長約50.3米,起飛質量約356噸芯一級直徑3.35米,整流罩直徑4.2米是一名「高個子、大腦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