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詩歌從產生伊始便結下了不解之緣,因為最早的詩歌都是可供吟唱的。我國古代音樂曲籍《樂》中寫道:「故歌之為言也,長言長也。說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積壓故不知手之舞足之啃。」這裡古人說明了詩、音樂以及舞蹈皆起源於人類表達自己情感的需要,都是人類語言的延伸。
詩,原指人們用以表達感情的帶一定聲調的語句組合,它往往具有抑揚頓挫折撞調和節奏,因此又叫作「歌」。原始的歌舞,比如我國古代的卜辭,往往具有鮮明的節奏感和韻律感,人們既吟且唱,載歌載舞,祈求神的恩典。從這種音樂、詩歌、舞蹈三位一體的原始歌舞可見音樂與詩歌的天然緣份。
我國最早的詩歌選集《詩經》中的《風》是一部民歌集。其中的許多篇章都如一首首歌曲的歌詞,有合唱、齊、對唱,有勞動歌曲,也有愛情歌曲。可以想像,這些民歌在當時之所以傳甚廣,正是因為它們的可唱性。漢代的樂府,更是可以直接入樂的歌詞:「青青河邊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這樣富有樂感的詩歌,便歌都發展到了高峰,音樂和詩歌不再作為合二為一的形式出現。但傑出的詩歌往往靠了音樂的翅膀得到流傳,時的樂詩人如李白、白居易等人的詩作,常常通過歌肆樂女的傳唱而廣為流行。而唐時興起的詞更是一種和音樂緊密結合著的文學樣式,它的格律嚴密,原來是曲子詞(歌詞),要依照詞牌規定的詞譜聲韻來寫作。到了明清以後,音樂與詩歌的結合主要見於戲曲之中。
在西方,音樂與詩歌互為結合的形式聖詠、詩劇、歌劇以及藝術歌曲等,都具有久遠的歷史和大量不配的傑作。古代的比如荷馬史詩,便是由遊吟詩人傳唱下來的。而宗教上的讚美詩以及聖誕頌歌之所以廣為傳播,顯然也得歸功於音樂。而舒伯特、舒曼、孟德爾頌等為著名的詩人歌德、海涅等人的作品譜的曲,更使得這些經典詩作「乘著歌聲的翅膀」,飛向世界各地人民大眾的心裡。
到了今天,音樂與詩歌的結合已是群眾文化生活中最常見的形式,比如民歌和流行歌曲便是這種繩索合的通俗形式。詩歌通過音樂得以在民間自由飛翔,所以,人們形象地把音樂喻為:詩歌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