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的起源及演變

2021-01-10 騰訊網

劍的由來在冷兵器時代,劍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武器。千百年來,劍得到人們的珍視,也得到人們的充分利用。

最早的劍,是我國西周時期的青銅劍。這已為無數考古學者、歷史學家所證實。在陝西省長安縣張家坡、北京市琉璃河等地的西周時代的墓中,都曾經挖掘出柳葉形青銅短劍。青銅是用錫鉛銅混合而成具有較強的硬度。

春秋時期,與中原地區士兵用戈、用矛不同,吳、越等國的步兵都擅長用劍。他們使用的劍,劍身很長。如吳王夫差劍、越王勾踐劍等,長度都在50釐米以上。那時候,吳國、越國善於鑄劍,鑄劍技術在全國都處於領先地位,鑄出的寶劍名揚天下。

戰國時期,劍身繼續加長,並且鑄出脊部和刃部具有不同銅錫配比的青銅劍。這種青銅劍,脊部很柔和,刃鋒卻很堅利,提高了作戰禦敵的殺傷力。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青銅劍,劍長94釐米,劍身窄薄,刃部鋒利,表面還進行了防鏽處理。此劍代表了青銅劍最高的技術水平。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劍作為重要的防身利器一直受到重視。許多著名的劍還留名青史,如湛盧劍、魚腸劍等。

青銅劍的傳說與由來:商周時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戰爭是貴族國家對外掠奪、對內鎮壓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武器的發展與改進就受到格外的重視。

這時武器之進步,是與青銅冶鑄業的發展緊密相聯繫的。青銅不但可以製作多種生活用器,而且也可以製作青銅武器。青銅就是銅、錫或銅、鋁的合金;或銅、錫、鋁3種元素的合金。青銅製作的武器遠比非金屬武器使用方便,具有更大的殺傷力。在製作青銅製品中,由於銅加錫或鋁的比例不同,致使合金硬度也不同,青銅武器需要堅韌、鋒利,因而就比製作容器等器物多加錫或鋁。關於製作不同種類青銅製品的合金比例,在戰國人所作的《周禮·考工記》中已有明確的記載。就近年所見,商周青銅武器遺存的數量大,品類亦多,形制上也多富於變化,鑄造技術也在不斷改進。青銅製武器主要品類有:戈、矛、戟、鉞、刀、劍、鈹、鏃等等。其中青銅劍在青銅武器中獨具特點,許多都屬國之重寶,不斷引起人們的關注,據知,一些文物收藏家還專門以收藏古銅劍為情趣。青銅劍,是佩帶的手持短兵器。佩劍不但可防身,而且也代表了佩劍者的等級身份,並炫耀富有。《考工記·桃氏》記士階層由於有上士、中士、下士的層次區別,因而佩劍的尺寸與重量亦有不同的規定,謂之「上制上士」、「中制中士」、「下制下士」,這也就是《左傳·莊公十八年》所云:「各位不同,禮亦異數。」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吳國公子季札掛劍的故事,公元前544年,吳國季札出使中原,路經徐國。徐君對季札佩帶的寶劍,心裡羨慕。季札考慮到出使的需要,暫時就沒贈送。季札出使完畢返回徐國時,徐君已死,於是季札「乃解其寶劍系徐冢樹而去」。從這一故事可以看到,季札在出使中佩劍,不但可防身,而且佩劍也是身份與地位的標誌。

青銅劍主要由劍身與劍莖兩部分組成,每一部位都有名稱。劍身前端稱「鋒」,劍體中線凸起稱「脊」,脊兩側成坡狀稱「從」,從外的刃稱「鍔」,合脊與兩從為「臘」。劍把稱「莖」。莖主要有扁形與圓形的兩種。莖和身之間有的有護手的「格」,格又稱「衛」(璏)。莖的末端常有圓形的「首」,首又稱「鐔」。莖上有的有圓形的「箍」。莖上常以繩纏繞,繩稱為「緱」。劍鞘也謂之「室」。短劍也稱「匕首」。考究的青銅劍的首與格等常以玉質作成,這種劍,一般則稱為「玉具劍」。

青銅劍的起源與發展,在歷史上應有著長期的孕育過程。從筆者所見最新考古資料看,最早的青銅劍是商代後期的鈴首劍,是1971年在山西省保德縣一座古墓內出土的,通體長32釐米,由身、莖、首3部分組成。體中部的脊,一直通到首。寬扁莖,扁圓形首,正面有連續的鏤孔,首內有丸。與保德鈴首劍相似的還有1976年山西省石樓縣曹家垣出土的和1982年內蒙古錫林郭勒盟發現的鈴首劍,以及河北青龍抄道溝出土的羊首曲柄短劍等等。它們的被發現和被認定,要比以前論定的最早的銅劍始於西周早期又提前了。這裡還需說明的是,以上所談保德等地鈴首劍均帶有北方遊牧民族「戎狄」族的文化特色。

西周早期銅劍,已較多地被發現,如:甘肅靈臺白草坡、陝西長安張家坡、陝西岐山賀家村、北京房山琉璃河等地,都有考古發現。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例如:張家坡劍和琉璃河墓52的劍,劍體呈柳葉狀,脊略凸起,無格,無首。莖端略瘦。莖部有圓孔。有的劍還有透雕龍蛇飾的劍鞘,異常絢麗。

西周晚期至春秋的銅劍增多了,劍體也加長了,河南三門峽市上村嶺虢國墓出土的西周晚期至春秋初期的4柄銅劍,最長的達到40釐米。圓柱形莖,出現圓形劍首,劍體有高起的脊,尚未有劍格。河南洛陽出土的幾柄春秋銅劍,其中一柄還套有整塊象牙制的刻有花紋的劍鞘,異常考究。

春秋晚期至戰國可說是銅劍最發達的時期,除個別地區的劍反映了地域或民族風格外,形制上一般都開始定型。春秋晚期的銅劍,絕大部分都有劍首,並普遍出現了劍格,但具劍箍的還較少。長度一般都要在40-50釐米以上。有名的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劍、吳王光劍等等,都是這時期的重要作品。這些寶劍製作精美,表現了卓越的製作工藝。東周青銅劍,以吳國、越國的最為上乘,《周禮·考工記》載:「吳越之金錫,此材之美者也。」湖北江陵古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通長55.7釐米,身滿飾菱形紋,劍格兩面以藍色琉璃鑲嵌花紋。劍身有「越王鳩(句)淺(踐)自作用劍」鳥篆銘文。該劍被我們認定為國寶文物。戰國銅劍有了長足的發展,數量特別多,這與當時戰爭的增多和加劇有著直接的關係,但同時也反映了戰爭形式的變化,即車戰轉化為徒步戰,在短兵相接中,劍就會起到重要作用。這時的銅劍一般都較長,有的長度幾近100釐米。《楚辭·國殤》云:「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足以說明長劍在這時很普遍。有劍箍的劍,可謂司空見慣。一些銅劍,常伴有漆制劍鞘出土。有的在劍莖上還纏有緱(絲繩)。銅劍上有銘文的也較多。

中國古代對鐵的認識和利用發端較早,所以鑄劍的起源也較早,商代,人們利用隕鐵來製作兵器的刃部。在河北藁城臺西和北京平谷劉家河的商代中期墓中都曾發現銅鐵合制的鉞,鉞體以青銅鑄成,前端鑲嵌鐵刃。經檢測,鐵刃是以天然的隕鐵鍛打而成。隕鐵非常稀少,遠比青銅堅硬,且難於鍛制,是鑄劍的上佳材料,商代人用它製作兵器的鋒刃,說明他們對鐵及其性能和鑄劍技藝已經有了初步認識,也說明古人很早就開始探尋較之青銅性能更佳的兵器材料。

人工冶鐵是技術史上的巨大進步,開闢了鋼鐵這種新金屬材料的豐富來源,從而導致了鐵器時代的來臨。

在不斷的探索與發展中,鋼材的優良性能逐漸被發現及運用。使得寶劍具有更好的韌性和硬度。性能和美感更強。

百鍊花紋鋼則是純鋼劍中的上選,花紋精美鋼材緻密。經過手工上百次的摺疊鍛打。韌性和硬度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花紋刃(劍)具有斬釘截鐵、切金斷玉的能力,其它刀刃(劍)與之接觸,很少有不被砍斷或損壞的,中國人至少在二千四百年前就已經鑄造出青銅花紋刃,並且歷代名刃輩出,幹將、莫邪、龍淵、太阿、湛盧、魚腸、巨闕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關焦點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2012-11-26 16: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Kisspeptin與無脊索動物中的進化起源和功能演變研究
    此項研究成果首次鑑定並探討了Kisspeptin神經內分泌信號系統在無脊索動物中的進化起源和功能演變。Kisspeptin信號系統(中文可稱「吻素」信號系統)是脊椎動物生殖發育神經內分泌調控的關鍵組成,被認為是下丘腦–垂體–性腺軸(生殖發育核心調控軸)的上遊調控元件。在人類及哺乳動物中,該信號系統的缺失將導致個體無法啟動青春期發育,從而喪失生殖能力。
  • 《易童子問》王聖夫:再說「爻」字,它的起源和演變……
    再說「爻」字,它的起源和演變......1.上次講「爻」字,認為這個字形,應該表示的是「世界的一個小小的節點「「一個矛盾的基本單位」,或者說白了,就是一件事情。但從它的起源來看,又也許和「結繩記事」有關。2.
  • 漢字的起源與早期演變三部曲
    中國漢字、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 古印度文字、瑪雅文字皆為世界最古老文字,唯有漢字延續至今,其它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淹沒殆盡,關於漢字的起源與早期演變可分為以下三部曲:一.結繩刻契——萌發階段要把一件事保留在人的腦海裡,只能在記憶所達到的時間與準度之內,才是可能的。
  • 有刺植物的刺是如何起源和演變的?有什麼類型和效用?
    有刺植物的刺是如何起源和演變的?有什麼類型和效用? 文:花木君 那麼就可以解釋有些植物生長有刺,而很多植物沒有刺,這是植物進化和演變的結果。
  • 新軍的起源、演變、價值與問題
    所以,要說清楚辛亥革命的歷史,就應該知道新軍的起源、演變、價值與問題。新軍起源武昌起義的主體是湖北新軍。湖北新軍是清末重臣、湖廣總督張之洞用了十多年心血訓練出來一支近代化軍隊,與袁世凱的北洋新軍號稱南北兩大新式軍隊,是大清王朝的兩大柱石。
  • 中外團隊揭示羊駝、美洲駝的起源與演變:受西班牙殖民影響—新聞...
  • 《我的起源》黑暗紫電劍圖紙怎麼得 武器製作配方介紹
    導 讀   黑暗紫電劍是紫電劍的強化版,需要通過中級鍛造臺製作,它的外觀和紫電劍不同,整體呈現暗紫色,攻擊力也有冥想的提高。
  • 起源、演變與發展,淺談AVG冒險遊戲的進化史
    起源、演變與發展,淺談AVG冒險遊戲的進化史 什麼是AVG?
  • 古代女子「萬福禮」的起源和演變淺探
    古代女子萬福禮的起源和演變淺探文:枯木現代人流行握手禮,這個禮節源自歐洲,辛亥革命時期傳入國內,據說是孫中山先生引進的,早在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組織同盟會,規定入盟「同志相見之握手暗號古代關於女子的言行規範和習俗較多,就以見面禮節來說,女子的見面禮也經過不同時期的發展演變,最早是肅拜,後來演變成萬福禮,間雜蹲安禮,再到如今的握手禮,其演變過程是怎樣的呢?在了解女子禮節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古代拜禮。
  • 中國古代龍的起源與演變,龍文化對越南影響有多大?
    這就形成早期的龍,當然,更早的龍只是蛇身而已,後來慢慢的演變。再到後來,加上鹿角、鯉魚鬍鬚、尾巴有鰭,就這樣逐漸形成龍的雛形。其中鯉魚躍龍門的故事,更是讓我們熟悉。多種生物,匯成一體,形成龍,這是古人的智慧。之後更是把龍抽象化、神化,當時的龍還有翅膀,尾巴也不像今天的一樣。
  • 中外團隊揭示羊駝、美洲駝的起源與演變:受西班牙殖民影響
    有「南美洲脊梁」之稱的安第斯山脈是重要的物種馴化搖籃之一,許多馴養動物起源於此,其中包括羊駝(Vicugna pacos)和美洲駝(Lama glama)這兩個具有經濟價值的駱駝科馴化物種。然而,科學界對羊駝和美洲駝的起源和演變仍知之甚少。
  • 戲曲人生縮影,戲服時裝演變——中國戲曲服裝的起源發展和演變
    中國戲曲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俳優歌舞的活動就已經初具雛型,在戲曲角色的創造過程中,一方面依賴演員的語言、唱腔和肢體動作來表現,一方面則靠演員的服飾和化妝來襯託;故而戲曲演員的穿著和道具的使用,可以說在歷經數百年不斷的演變和豐富後,形成了一種通用的舞臺服飾藝術傳統。
  • 向《金牌特務:金士曼起源》致意!積家超薄大師系列王者之劍腕錶
    Jaeger LeCoultre積家攜手MR PORTER推出限量100隻的Master Ultra Thin Kinsman Knife超薄大師系列王者之劍腕錶,揉合傳統與現代風格,彰顯金牌特務的風範,兼具當代魅力,向即將上映的電影《金牌特務:金士曼起源》(The King's
  • 起源為「劍」的他,可能是村正後代
    起源為「劍」的他,很可能是村正後代。大家好~這裡是你的靈子呀~熟悉設定的朋友都知道,無限劍制是獨屬於衛宮士郎的大魔術,是衛宮士郎心象世界的具現化,可以複製曾經見過的武器以及寶具。衛宮士郎雖然在強化複製魔術領域的確算是奇才,可他的天分相比於遠坂凜這種天之驕女比起來還是差了一些,為何他能夠領悟出無限劍制這種能夠力抗從者的大殺器呢?
  • 蘋果新遊周刊第258期《魔法之劍:起源》、《炸裂坦克團》等
    《魔法之劍:起源》複雜多樣的戰鬥引人入勝;《炸裂坦克團》強大的競技性值得研究;《Daggerhood》的關卡頗有挑戰性。1.《魔法之劍:起源》《魔法之劍:起源》是一款充滿魔幻風格的卡牌策略類手遊。你將扮演一名冒險者,潛入一個架空的中世紀歐洲大陸,在這裡你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敵人,擊敗敵人,就能獲得豐厚的戰利品。
  • 雷神是如何起源的?又是如何演變的?
    雷神在人們的口中也稱作「雷公」,雷公的形象是經過長期演變來的;在漢朝以前,雷公是「龍身而人頭」的神,《山海經》卷十三「海內東經」裡的話可以為證,清人畢沅校經的《繪圖山海經新校正》本裡,還有他的畫像。
  • 龔劍:中國刀劍中「月牙格」的演變
    中國刀劍中「月牙格」的演變龔劍唐朝立國後,兵器形制既延續了北周、隋的形制,又開始吸收西域風格,形成了唐朝刀劍獨特的審美意趣。敦煌壁畫中出現了一種新型劍格,呈「八」字型,此種劍格逐漸發展和演變,對兩宋、蒙古、西藏劍格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至明清逐漸演變成近人熟知的睚眥格形式。一、唐朝的劍格南北朝時期,劍已經退出戰陣交鋒,軍中佩刀都是直刀,刃體形制延續兩漢造型,無刀格。南北朝劍至今形式不甚明確。
  • 蝙蝠起源歷史是什麼?真的是老鼠演變過來的嗎?
    有關蝙蝠的起源及其與老鼠的關係,我之前發文講過了,有讀者再次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我就再簡述一下。這篇沒有新內容,看過原文的不用再看了。原來的食肉目系統發育圖有個錯別字,這次重新製圖改過來了,需要的讀者可以拿走。
  • 關於端午起源您知道多少?
    在我們中國,古老的節日的起源與原始的信仰、文化、天象以及與人文、自然文化都有一定的關聯。我們人類的信仰大多數從兩個方面出發,一個是天地信仰,一個是對祖先的信仰。這些信仰多反映出古代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