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圖關,或者又稱作於菟關、浮圖關,在古楚語裡,於菟是虎的意思。
佛圖關盤踞山關之上、作為軍事要塞可謂是得盡地利,兩條水道繞著崖壁萬仞,與七星崗以及枇杷山一樣,自古就是重慶抗拒外敵最為重要的軍事要塞。
畢竟古代的重慶城三面都是江,想在陸路上行軍,就必須經過佛圖關。
通常是佛圖失守守枇杷山,枇杷山失守守七星崗,假若三處都失守,那就證明重慶城已成了侵略者的囊中之物。
如今的佛圖關是公園,佔地24萬平方米,是渝中區最大的公園。因為建在山脊線上,所以佛圖公園內構造複雜,上上下下的道路交織在一起,棕櫚與黃桷濃密如織。
它是重慶主城區最野的森林公園。
除了能拍攝軌道、能愜息乘涼,能觀兩岸江景之外,佛圖關內還有許多景點——這裡曾經是在巴渝十二景的,「佛圖夜雨」之所在。
巴縣知縣王爾鑑曾如此記敘佛圖關:
春風促馬出城來,
縱目佛圖上九垓。
江勢曲隨山勢轉,
禪林高傍竹林開。
雄關扼要吞吳楚,
繡陌梯雲群草。
詎為耽幽戀靈境,
距崖覽勝一俳徊。
這是一首好詩,寫了佛圖關之於重慶城的相對位置,寫了它上逼九天的高峻,寫了山勢與水勢的複雜,寫了關上祠寺廟的侘寂,寫了龍盤虎踞的軍事地位,也寫了巨大的落差間曲蹬迴環。
沒錯,直到今天,佛圖關仍是重慶的「幽靈」之境。我也一直想看看所謂「佛圖夜雨」到底是怎樣一番景色——似乎是惆悵婉約的美麗。
最近去九坑子掃街拍照,沿大化步道取道佛圖關,想去華村車站乘車,但卻在路上發現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巴山夜雨石刻」。
我從來沒聽人說佛圖關還有什麼巴山夜雨石刻。不過聽這個名字,或許和佛圖夜雨有關。
眼前的階梯無窮無盡,以一個極陡峭的坡度向山上延伸。要是邁開雙腿,等在後頭的肯定是一趟辛苦爬樓的旅程。但為了記錄罕有人至的佛圖關角落,我還是決定上去。
階梯比我想像的還要長,越往上就越荒。
腐爛的枯葉蓋在石階上,每走一步都傳來碎裂聲。
黑色的烏鴉在石階上跳躍,在距離我不遠的地方輕輕地拍動翅膀,仿佛在引領我。當上到最頂層的時候,它躍上石欄杆,扑打著翅膀飛走了。
怎麼說,感覺還挺靈的。
出現在我面前的,是巨大的山洞。
藤蔓垂下來,鐵門緊鎖著,靠近能聽見嗚嗚的呼聲,應該是曾經的防空洞——要是晚上走上來,肯定會覺得後背發冷。
再往前面走,上了臺階就是巴山夜雨石刻。
太遺憾了。
這並不是我所想像的,有深厚歷史的山崖石刻,只是一副為建設公園文明而造的風景畫。
此畫以李商隱的名詩《夜雨寄北》為主題,將創作中詩人與詩人頭腦中的想像世界以抽象浪漫的手法表現了出來。
樹影、雲影、車與馬、小軒窗,雖然不是歷史悠久的文物,但作為現代的藝術,此石刻的完成度也挺高。
不過作為景點,沒有必要專門為它來一趟。這裡實在是太偏僻了,路不好走,下山的途中要不是遇見了附近的居民,我還差點迷路。
幾百米的山走下去,腳都在打擺子。
後來查資料才發現,巴渝十二景的佛圖夜雨,並不是像洪崖滴翠與龍門皓月一樣的景色,它與一塊叫做「夜雨石」的石頭相關。
相傳是一塊筍狀的青石,該石頭生夜涼,不管氣候多麼乾燥,到了清晨,石頭表面總是很溼潤。
王爾鑑還為它寫過詩,描寫它為:「何處花菲雨,石靈露自生。」
如此看來,巴山夜雨石刻雖然令人失望,但佛圖關的秘密仍有很多。
現在是夏天,重慶這座火爐也燃起來了,假如你覺得無處可去,就來佛圖關公園看看吧——說不定你能找到這塊傳說中的「夜雨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