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第一聲啼哭給父母帶來了無盡的喜悅,但隨之而來的,還有些許煩惱。小月齡的寶寶,由於不會說話,沒有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哭鬧是他們唯一的表達方式。關於寶寶哭鬧,父母應不應該及時給予回應,不同的家長都有不一樣的看法。前兩天閨蜜小劉就因為這樣的問題和婆婆鬧矛盾了。
寶寶滿月沒幾天,到了「可怕的二月哭」階段,所以對於新手媽媽小劉來說,是備受煎熬。上個周末婆婆沒上班,過來幫助一起照顧一下寶寶,想讓小劉輕鬆一下。
「隔輩親」的婆婆對寶寶是疼愛有加,聽不得寶寶一點點哭鬧,只要開始「哼哼」兩聲,立刻就抱起來哄著,小劉認為:寶寶哭了,不能及時抱、哄,這樣很容易寵壞寶寶!
但婆婆卻說:寶寶太小,哪裡知道寵不寵壞的道理!哭了就要及時哄,不然可能會影響到寶寶的心理健康……關於寶寶哭鬧應不應該及時哄的問題,小劉婆媳兩人代表著大多數人的觀點,那麼到底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呢?
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前幾年比較流行的「哭聲免疫法」,它與「寶寶哭鬧不應該及時哄」觀點類似,它們都是主張不哄。
「哭聲免疫法」是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從自己做出的實驗——小艾伯特實驗,得出的結論。
這個實驗後來備受世人的爭議:9月齡的寶寶小艾伯特,實驗人員在寶寶的周圍放置各種各樣毛茸茸的小動物,兔子、猴子等等。
培養寶寶和動物們之間的感情,當他們之間有一定依戀關係之後,華生做了下面的動作:當小艾伯特伸手準備抓小動物的時候,實驗人員就會在寶寶的身後敲擊鐵棒發出巨大的聲音,來嚇唬寶寶寶。
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寶寶忘記被嚇唬的事情,再一次伸手想和小動物們玩耍,實驗人員就再一次重複敲擊鐵棒的動作!就這樣一次次地重複,到後來小艾伯特對所有的毛茸茸的東西都產生恐懼心理。
華生通過這一實驗,意在提醒家長,寶寶是可以被訓練的。並由此提出了寶寶哭鬧不應該及時哄的「哭聲免疫法」觀點。
這個觀點曾經在美國風靡一時,由於見效快,這樣家長照顧寶寶更輕鬆省事,於是被很多家長借鑑、使用。但是時間久了「哭聲免疫法」的後遺症也出現了。
有很多被「哭聲免疫法」洗禮過的寶寶,出現各種各樣的負面問題:有的寶寶出現睡眠障礙;有的寶寶心理健康方面出現問題。由於這些弊端的出現,所以自然後來就被家長們淘汰了。
孩子一哭就抱真的會寵壞寶寶嗎?
寶寶通過哭聲是在向家長表達一種需求;或者是提醒家長寶寶需要幫助。對於不會說話的寶寶來說,哭聲其實就是一種語言。
大量的研究實驗表明,如果寶寶出生前三個月哭鬧與智商及運動能力有一定的利害關係。出生前三個月的寶寶,如果哭鬧較多的話,將來寶寶的智力水平及運動水平都會比正常的寶寶要低。
而嬰兒時期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階段,如果父母對其表現出置之不理的態度的話,寶寶無法及時得到父母的關愛。
長此以往的話,可能會對寶寶產生一定的心理影響。因此周歲之內的寶寶,家長應該儘量做到一哭就抱,這樣對寶寶的身心都有很大的好處!
1、讓寶寶傳遞愛意
寶寶哭鬧之後能夠得到父母及時的、正面的回應,這會讓寶寶心中充滿濃濃的愛意。這樣寶寶會有積極的心態去看待世間萬物,也會善待他們,用自己的擁有的愛意去溫暖周圍的人。
2、對爸爸媽媽更加地信任
周歲之內的寶寶哭鬧,通常是有兩個原因:一個生理需求,比如餓了、尿了等;另外一方面就是心理層面上的尋求安慰。無論是哪一個原因。
如果父母能夠及時抱抱寶寶,並給出正確的回應的話,這個時候寶寶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都能得到最大的滿足。久而久之,寶寶會對父母產生十足的信任感,有利於提升親子關係!
3、可以有效地降低哭鬧的欲望
不想讓寶寶成為「玻璃心」的人,就應該在寶寶表達需求時,及時回應並滿足寶寶的需求,這樣能給孩子帶來很強的安全感。
當寶寶具備一定的安全感之後,恐懼、害怕的情緒就會被一掃而空,從而有效降低寶寶哭鬧的次數,這樣父母照顧起來也更輕鬆。
寄語:
寶寶在周歲之內,如果哭鬧我們更主張給寶寶及時的回應。另外提醒家長們,面對寶寶的哭鬧,家長應該及時找到原因,而不只是簡單的安撫。
比如餓了、困了、尋求安慰等情況都會導致寶寶有哭鬧的表現,父母應該對症處理,這樣掌握了寶寶的一些生活方面的規律,父母照顧起來會輕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