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字登善,杭州錢唐人。褚遂良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精通書藝,博學多聞,一時才俊。繼承「二王」,變法「二王」,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褚遂良出生在官宦之家,是褚亮第二子。父親褚亮善做文章,在陣當過尚書殿中侍郎,後入隋。隋亡,褚遂良隨父入唐,因父親在朝為官又得皇帝大臣們的信任,有機會向父親朋友虞世南,歐陽詢學習書法。虞世南死後,魏徵以善書為由向大唐皇帝太宗推薦褚遂良,魏徵是中國有名的忠臣,他舉薦褚遂良最根本的目的大概是因其忠真、耿直的品質。褚遂良耿直的品質也深受太宗的信任,李世民曾對長孫無忌說:「褚遂良鯁亮,有學樣,竭誠親於朕,若飛鳥依人,自加憐愛。」(《新唐書》)成語小鳥依人便是從這來的。
褚遂良受太宗囑託輔佐新皇帝,褚遂良的途仕也從一帆風順變成了滿路荊棘。褚遂良反對立武則天為後,被一貶再貶,最後病死於路上。褚遂良因反對立後一事而成了千古名臣,顏真卿因反抗安祿叛變而成為名臣。這兩位名臣是有骨氣的,中國歷來就講骨氣,他們的人品備受人們敬仰,他們愛國愛民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的書法同樣是中國書法史的瑰寶。
褚遂良留下許多傳世作品,《法師碑》、《伊闕佛龕碑》、《雁塔聖教序》、《房玄齡碑》、《倪寬贊》、《賜觀帖》、《帝京篇》、《千字文》、《 枯樹賦》。其中,《雁塔聖教序》是褚遂良的代表作,啟功在《論書絕句》中說:「觀於《雁塔聖教序》,正符所喻,亦褚本來面目也。」
褚字勁健空靈,提按分明,線條勁而有彈性。杜甫說:「書貴瘦硬方通神。」但褚字是在「中和」思想、魏晉風度影響下,形成了線條瘦硬而豐腴的特點。臨字時要辯證體會褚的硬與柔。「使盡力氣至於沉勁入骨,筆乃能和,和則不剛不柔,變化斯出。故知和者,沉勁之聖,非軟緩之謂;變化者,和適之至,非縱逸之謂。」(王澍《論書剩語》)剛與柔,筋與骨,是對立的因素,無論偏向那一方者不能稱其為書法,褚體用「中和」美學思想,出神入化的處理了剛與柔對立因素,做到了剛柔相濟。
臨褚字時剛與柔必然要成為學生學習的重中之重。在學褚字的時要體會幾對審美範疇,防止過猶不及。曲含生命的張力。「曲」在中國傳統審美觀眾中一直受到極大的重視。認為化直為曲為妙,直而不曲為敗。鍾繇因他的學生寫字不用曲筆,訓喝學生,這個學生三年不敢見老師,潛心練書,一波三折,此後書名大振。「尚曲」、「用曲」,不能絕對化。筆筆曲,柔而無力。過曲無力,過直呆板。曲與直是對立與又是統一的。一個筆畫中必須有曲與直兩個因素。
在生活中我們也是要用曲來裝飾點綴生活。比如用線曲來點綴裝飾牆壁。在陶器時代用波狀線裝飾陶器。曲線在生活中是被大量運用的,因為我們不喜歡呆板枯燥。曲線是美的,變化的,生動的。褚遂良用曲,他的曲不是流滑無滑的曲。褚遂良弧線的大量應用,使得擺脫了楷書的板正。化直挺的筆畫為微曲的直畫,曲美而靈活。又不能一味的曲,過曲無骨。曲的過度運用會走向另一個極端。直直的直線力弱,微曲的直線力強。因為微曲之直有生氣,蘊含著張力之勢。比方說,我們在寫木字旁時,用上揚的兩邊微曲的線寫橫,用微曲的直線寫豎,用輕逸的弧線寫撇,用帶弧度的由輕到重的線寫點。
那麼這個木字旁就活了。整個木字旁給我們的感受是,它是一棵春天裡待要生長的小樹,蘊含著生命的氣息。用完全直的線條寫出的木字旁,如果硬要想出點什麼物象與之聯繫在一起,我想到的是幾根長短不一,去頭的火柴根。全直的木字旁只是火柴根擺出來的形而己,毫無生氣可言。中國文字由象形而來,傳說是倉頡創造的文字,他觀日月星辰圓曲之勢,龜文鳥獸的形象,由此得到啟示,創造了文字。宇宙神奇,那個有生命的物體不含曲。中國文字自創造之初就帶有美的形式。書法和宇宙萬物有著某種聯繫。從這個角度上看,好的書法必須含曲。
四家都是善用曲直的高手。曲,趙孟,褚遂良用的多些,歐陽詢用得少些。他們合理運用曲直,表現自己審美思想,我們在臨習字帖時,就要辯證的把握曲與直。曲度相同的線,用側鋒中鋒寫出的味道不同。我認為用曲尚曲對用筆要求更嚴格。不是簡單頓筆下行平拖而至,也不是用筆輕輕在紙面滑過。它更應用題中有頓的筆法來寫。那麼生動飄逸,有骨力的曲線之美便可呈現在我們面前了。褚字豎的起筆處多呈 S 形,可以感到書家寫時的動作的順暢。感受到線條的流動之美。
歐陽詢的弧線用的極少。筆畫是一直為主,線瘦硬,表現的是勁健之美。褚遂良的鮮肉和,表現婉麗之美。顏真卿的線條曲,同時也粗,含豐腴之美。分析清楚各書家怎樣用的曲,為什麼同樣用曲,而表現的美不同,用什麼樣筆法做到的。只有分清楚這些問題,眼睛觀察到,心裡明白,手才能寫出來。褚體的曲同樣強調寫。如果去描去畫,線條滯,失去了流動性,小 S 也不再美了。
褚字的逆鋒也具有特色,他的逆鋒不是落於紙面的逆 ,而是空中打勢,點入順勢下行。點入使線條不流滑,增加筆與紙面的摩擦力。每一條線又都能立得住,而且線條還清逸瀟灑,增加了筆畫與筆畫的連貫性。顏真卿的起筆多是在紙面上完成逆鋒,這種筆法寫出的線條有厚重沉著之感。
當一本《雁塔聖教序》捧在手裡時,可能你已經忍不住要動筆臨了。可千萬別急,還是先讀一讀,用心用眼去品味欣賞它。讀帖是含欣賞帖,但比欣賞還要更深刻。讀帖歷來受到大書家的重視。唐太宗說:「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幾要,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運筆之理。然後可以臨摹」。可見讀帖時歷來受書家重視的。個人性情對書風有著某種聯繫,所以要還要讀帖外的人物的性情愛好,有助於我們把握書法風格情調。褚遂良的字點畫最主要的特徵就是直中含有微曲,他的字活潑生動。這是我們在讀帖中必須看到。褚遂良的多是不落紙面的點入,行筆時多是中鋒之中帶有小側鋒,行筆快慢結合,提按分明。這些特點是我們在看帖的線條時看到的。觀察到了這些才可能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