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顧學」盛行
這個夏天最火的女人,不是張雨綺,也不是伊能靜,而是她:
顧佳。
隨著電視劇《三十而已》熱播,顧佳已經上了十幾次熱搜。
#顧佳 人間過綠器#
#顧佳的格局#
#顧佳當媽的修養#
#顧佳雙商高#
……
顧佳為什麼這麼火?
因為她符合了很多人對「完美女性」的想像。
僅憑一個橘子,就能認出老公身邊的女員工是「綠茶」,霸氣手撕;
兒子被富太太欺負關密室,上去就是1v2,一頓散打;
為了兒子上幼兒園,也可以彎下腰給太太提鞋。
一連串讓人「感到舒適」的操作,瞬間圈粉無數,甚至還出現了一個新詞「顧學」:形容要像顧佳一樣,雙商在線、御夫育娃如魚得水、拼事業也能原地逆襲。
總之就是面面俱到,從內到外,牢牢掌控自己的人生主動權。
然而在我看來,這簡直不可思議:如果這屆觀眾把顧佳當作人生榜樣,那對自己的要求,未免也太高了!
你看看顧佳一天的日程表:
這樣的「時間管理大師」,現實中真的可能存在嗎?
我想告訴你:
這樣的劇,看看就好,看完後,日子該怎麼過還是怎麼過。
因為一旦把劇中的角色與生活當成了幸福的目標,恐怕只會給自己找來更多的不痛快。
2
誰來定義「更好的生活」?
有一句話說,你越崇拜什麼樣的人,就說明你越缺少什麼。
未必全對,卻有一定道理。
畢竟現實生活更多的是一地雞毛。大多數人既沒有鍾曉芹的上海土著戶口,也沒有顧佳的全能,甚至沒有王漫妮那麼自律拼命。
本來嘛,不努力就不努力吧。
但是你一打開電視,就看到顧佳這樣的人,活得跟開了光似的,未免就有點自慚形穢:
她吊在半空中,練習瑜伽的時候,你剛吃完晚飯,看了眼由於吃太過飽而微微突出的小肚子;
她一邊誇讚老公,一邊把他從煙花編程師打造成「許總」的時候,你剛罵完你對象怎麼又亂丟襪子;
總之就是實力演繹,什麼叫「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
於是你下定決心,跟顧佳學習,以後每天6點早起跑步、堅持吃早飯、利用碎片時間學英語。
結果第二天,你又一覺睡到了8點,來不及吃早飯趕去坐地鐵,拿著英文單詞書,背了會兒「abandon abandon」,結果呵欠連連,於是拿起了手機……
到了晚上,你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責……
為什麼你給自己定的宏偉計劃,往往做不到?
答案可能就是因為,你知道了顧佳這樣的人存在。
顧學,其實是一門打擊人的學問。
真正讓你痛苦的,不是你所處的位置,而是你與理想的自己之間的差距。
顧佳是活在金字塔上層的人物,是住在大房子裡令人豔羨的「完美人妻」。王漫妮想要過上的,就是顧佳那樣的人生。
而顧佳呢?在去過頂層王太太的家之後,她想擁有的則是王太太那樣的人生。
而王太太的背後,還有比她身份更高的富太太們……
她們都以為自己在為「更好的生活」努力,但那個「更好的生活」到底是誰定義的呢?
為什麼買房子就比租房子更好?為什麼背鉑金包就比背香奈兒入流?為什麼當老闆就比當編程師地位更高?……
因為社會在鼓吹這樣一種成功文化。
人類學家麥高登曾經說過:「永遠記住,你的存在不僅滿足你的個人需求,還滿足了社會的需求。」
個體生活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工作、家庭、後代、名聲、創造力、宗教等等,都是社會想讓我們相信和遵守的東西,也是我們獲得價值觀的途徑。
為什麼社會想要愚弄我們呢?
很簡單,社會需要生產、再生產以及對社會準則的信任,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具有合理性。
麥高登講了一個故事:
有一位日本朋友,一心想成為公司的最高管理層。
他拼命努力,工作成了他的全部。
但在他成功達成目標的六個月後,突發心臟病去世。
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如此拼命的原因是他被社會愚弄了,他聽信了社會的話:要想成功就必須這麼做。
這就是我們很多人被影響和塑造的方式。
嚮往一個更好的生活是積極的。但問題是,如果你的眼睛只看到遠方「更好的生活」,就容易看不到自己生活的價值。
3
微小的價值
如果說《三十而已》是一堂幸福課的話,在「如何獲得幸福」這個問題上,顧佳、王漫妮和鍾曉芹,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去探索。
在我看來,她們30歲的人生,其實代表了大多數普通人對幸福想像的三個方向:
取得事業成功,不斷積累家庭財富,就會幸福嗎?
找到見多識廣有趣多金的對象,完美脫單,就會幸福嗎?
與曾經情投意合的戀人結婚,有車有房,就會幸福嗎?
有的人把「三十而已」當成一劑雞血,三十歲一切才剛剛開始,才三十而已,以後還有大把的時光和機會,可以努力奮進。
但我更願意把它理解為:三十歲,生活的考驗才剛剛開始。無論你走哪條路,都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坑。
哪怕你活成了顧佳,千難之後也還有萬難。
如果你30歲拼盡全力還是感到活得不幸福,可能不是你不夠有錢,或者不夠努力,伴侶不夠完美,而是你獲取幸福的方式出了問題。
我最近看了一本雜誌書,《呼吸》。書中有一個問題,讓我愣了足足5秒——
「你在多大程度上認同自己的價值?」
這是英國排名第一的正念書,中文版主編是心理學家李松蔚。
作為一個心理諮詢師,李松蔚每周見到來訪者時都會問3個很奇怪的問題:
1. 這周跟上周相比,你的生活有哪些變化?2. 沒有太大變化?那有沒有一點點小變化呢?3. 這周和上周一模一樣?那你是怎麼保持的?
現在,你也可以這樣問問自己。
李松蔚說,問這幾個問題,是因為他發現,對於很多人來說,好像只有驚天動地的生活才值得一過。
如果習慣了宏大的敘事,就會有一種風險,因為看不見那些細小的價值,可能也就失去了持續積累的耐心。
在很多人的想像裡,改變必須充滿儀式感,第一步也總是要很隆重。
比如我要活成顧佳,那我就要改頭換面,至少要先學會健身吧?然後要買一座高級別墅,要把老公改造成老闆,要把兒子送入一流的幼兒園……越想發現差距越大,結果目標越遠大,越是邁不開腳步。
因為對於你來說,改變的另一層意思是:「有巨大的困難在等著我去克服。」
李松蔚說,不是的。一開始的改變其實都是不經意間發生的,它看上去普普通通,跟沒變沒什麼區別。
也許就是你今天磨磨蹭蹭吃了個早餐,還吃得毫無營養——這算什麼?什麼都不算。
但對於好久沒吃早飯的你來說,改變已經發生了。
有些價值,其實就蘊藏在普通而枯燥的周而復始中,就像一呼一吸,平靜、平常,但給了你生命的能量。
在不變的模式裡,看到自己做出的努力,哪怕很微小,也讓世界變好了一點點,這就是你的價值。
就像很多人總愛說自己「沒錢」,但他更準確的表述其實應該是:「有錢,但不多」;
很多人說自己「事事失敗」,但其實是有成就的:「不高,但成功過」。
決定一個人幸福的,不是你的位置有多高,而是在這個普遍強調「更高、更快、更強」的社會裡,你能否從一個平凡的人身上,從平常的一天中,看到價值的存在。
有時候,你慢下來,世界才會跟著慢下來。
《三十而已》最打動我的,不是三個女主,而是每集結尾的兩分鐘,沒有臺詞的路邊攤一家人。
妻子賣蔥花餅之類的早點,兒子陪著媽媽,老公跑外賣,工作途中給兒子帶禮物。
他們日出而作,然後在日落的時候,一起回家。哪怕有時候風雨大作,哪怕經常是一身疲累。
但當路燈的暖光照到他們的臉上,當風撩動被汗水浸了一天的髮絲,那一刻,一切都變得生動了起來。
我相信那是凡俗人生裡,最有價值的瞬間。那是不同於三位女主的三十歲,那是更接近屏幕前你我的生活,沒有轟轟烈烈,只有細水長流。
或許,這才是這部劇的精髓吧。
你不是顧佳,也不用成為顧佳。更值得你看到的,是自己生活裡那些微小的價值,它們會讓你確認:
你做得遠不止是還可以,你做得非常好。
來源:書單君 編輯: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