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本期節目。90年代初提起香港,大家都是抱著非常羨慕的眼光去看,仿佛到了那裡就可以賺大錢。不管是從香港來的公民還是去那裡工作的人,到了內陸就像鍍了一層金一樣,身份十分尊貴。不過現在的情況已經大不一樣了,隨著國內民眾生活的提高,去香港大家的目的似乎只是為了旅遊而已。
關於香港有很多標籤,演藝明星、購物天堂、市中心繁華。但是這裡的街道也很擁擠,地價還非常貴,香港居民的住房問題一直以來都頗受關注,由於地方小,人口眾多,香港的房價已經飆升至每平方20萬。
香港擁有700萬的人口,但是有一大半的人群都處於中產以下,在這裡想要完全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是很困難的事情。不過去過香港的人都知道這裡高樓林立,那麼買得起這些住房的又是什麼樣的人群呢?大家要對這些樓房有些了解,不同位置的樓房,住房性質多有不同差別。
香港的住房很多種,第一種就是大家最關注的商品房。這些房子由大型的房地產開發,裡面的生活設施和娛樂設施都非常完善。像休閒場的咖啡廳,餐廳、遊泳池等等都一應俱全。兒童的娛樂設施更是非常完善,不過這裡的物業費也很高,還是按照平方米計算的,如果一套房子100平米,每個月就要交300元港幣。這些房子的業主通常都是在香港有著高收入的資產階級,比如擁有自己的公司或者演藝界的明星。
第二種房子就是居屋了,這個住房是香港的政府承建的,它的出售價格比較低,當然房子外部的配套設施就沒那麼多了。周邊沒有綠化,大多靠在馬路旁邊,不過周圍依舊有菜市場和餐廳等,生活還是比較便利的。儘管它的出售價格比商品房低,但是購買者在交房的時候也要補地價。居屋的所有者通常是香港當地人,香港政府在出售這些居屋的時候,也是有條件限制的,必須是永久公民。
第三種房子就是公屋,這些房子並不對外出售,只是用來出租。這裡的環境設施跟局屋差不多,但是面積卻要小很多。邊上也有很多菜市場,學校等等,生活非常便利。如果是香港的永久市民,可以通過申請得到居住公屋的權利,每個月上交租金即可,不過能夠申請到的概率很低,因為公屋對於公民的要求很高,每個家庭的收入必須達到政府規定限額,通俗些說也就是真正貧困的人口才可以申請。有人曾經笑言,能夠申請到公屋的人就像中了福利彩票一樣好運氣。
最後一種房子就是村屋了,這些房子是建在村裡的,只不過離香港市區比較近。在香港的郊外,有不少這樣房子,看起來外觀就像小別墅一樣。國內有很多郊區的房子就是這樣的。這些房子很寬敞,但是交通上就不是那麼便利了,不過有這種房子的人也都非常不易,他們都是祖祖輩輩居住在這些地方的,在這裡有田有地。他們在建房子之前也需要向政府申請,通過了就能蓋一棟小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