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漫電影的忠實粉絲,只要一有新電影上映,那必須是去支持啊
將於9月10日上映的動畫《新愚公移山》,愚公這個老爺爺相信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了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列子·湯問》,在這個故事之前,我想借商湯與夏桀之口討論了一個問題:事物是否有大小、長短、同異的分別?夏革先說了另一個故事。
在東海之外不知有幾億萬裡的海面上,飄著五座仙山,分別是:岱輿,員嶠,方壺,瀛洲與蓬萊。這五座仙山非常高大,上下周圍三萬裡,山頂平地九千裡,上面住著許多仙人。但是這五座仙山沒有根,就在大海水飄著,隨著風浪而搖晃。
時間一長,仙人們就受不了了,他們暈船啊,於是便向天帝訴苦。天帝也怕五座仙山漂到西極去,讓山上的仙人們流離失所。於是他命令北方之神禺疆,派十五隻巨大的海龜把大山頂在背上。一隻龜馱一座山,馱六萬年再換另一隻龜,十五隻海龜正好三班倒。
不料有一天出了意外,龍伯之國有個巨人,他投下釣鉤,一鉤就釣走了六隻海龜。這六隻海龜正好是負責岱輿和員嶠這兩座仙山的,這兩座山沒有海龜負責,於是一直漂流到北極,沉沒在大海裡了。
《列子》想用這個故事說明什麼道理呢?你看,這五座仙山夠大吧,上下周圍三萬裡。可是北方之神禺疆派出的海龜比仙山大多了,能馱著山在海裡遊。海龜夠大吧,可是龍伯國的巨人一鉤就釣走六隻。
可見事物的大小是相對的,可以相互轉化。大的事物可以轉化為小的事物,小的事物也可以變為大的事物,全看你怎麼看了。接下來,夏革列舉了很多長壽的事物與短命的事物,大的事物與小的事物。
如楚國之南有一種叫冥靈的生物,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樹,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這些是非常長壽的生物。腐朽的土壤上會生出菌質,早上長出來傍晚就死,春夏時節下雨時會生出極梗,看見太陽就死,這些都是極端短命的生物。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有幾千裡之大,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它的翅膀就仿佛天邊的雲彩,這是非常巨大的生物。江浦之間有一種叫做焦螟的小蟲子,它們群聚在蚊子的睫毛上,蚊子居然感覺不到它們,這是異常微小的生物。
看起來,事物確實有長短、大小的分別了。但是夏革話鋒一轉說道,黃帝和容成子住在崆峒山上齋戒三個月後,他倆看焦螟的身形如同嵩山一般巍然聳立,聽焦耳的聲音如霹靂一般響亮。可見《列子》一書確實想說明,大與小是沒有界限、分別的。
《列子》論證道,雖然事物的形體性情各不相同,但是他們各自適應各自的環境,每一種生物的生理功能都是完備的,具有充足的天分,又怎麼能去辨別他們的大小、長短、同異呢?
接下來,《列子》中寫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正是想用這個故事來說明大小、長短是相對的,可以互相轉換。
這個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愚公想要挖王屋、太行兩座大山,可是這兩座大山真的太大了,所以智叟笑話愚公說,你如此老邁,連山上的一根小草都拔不動,又怎麼可能把山挖平呢?愚公反駁道,人力與山相比雖然渺小,但是我子子孫孫沒有窮盡,山卻不會增加,又怎麼會挖不完呢?可見與無盡的人力相比,這兩座山又變渺小了。
因此,《列子》中講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是想論證大與小、長與短是相對的,並沒有固定的界限。
據悉電影《新愚公移山》,將打破原作靜態的故事缺乏實在的緊迫危機推動
故事破題:代際溝通、換位思考,給予傳統寓言更多當代思考,最後的神仙助力「金手指」大開的解決方式,削弱了當代故事表達空間;「挖走大山」這一行為本身又與敬畏自然的社會認同產生偏差。
「他者」的視角被納入破題思路之中,對自然的改造中暗藏著中國人基於農耕文明的安土重遷思想。於是,故事被設定為從遊牧文明到農耕文明的轉化階段,生存狀態的改變迫使人們轉變與自然的相處方式——合理的危機出現了。
為「移山」破題的,則是人與自然彼此尊重、相依共生的美好理念。
今天,我國經濟形勢和發展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的時代還需要愚公移山的精嗎?
按照現在的眼光來看待愚公,也許有人會這樣想:他為什麼不搬家呢?一家幾口背上行李翻過大山到大城市去生活,如果嫌城市喧鬧還可以定居村莊。
也有人說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貴,就在於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難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當代仍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