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姐姐》(以下簡稱《浪姐》)完結了。這檔節目曾經在微博熱搜榜下線時無宣傳開播引發熱議,最終這檔現象級節目收官當天則是在微博獲得了近二十個熱搜,宣告了一檔現象級節目的階段性完結。
最終出道七人,但這不是全部。
在一個《浪姐》團之後,還有更多的女性向議題和女性向內容還在路上。
高開低走的《浪姐》,低谷仍是「高峰」
女性的價值到底誰來定義?年齡是女性的魔咒嗎?人生舞臺上,你願意用怎樣的勇氣去活出自己?
隨著楊瀾開頭幾個問句的開場,《浪姐》第一季最後一場大秀拉開了帷幕。在過去幾個月裡,這個節目每逢播出就衝上熱搜。在觀眾三個月的關注後,這個節目也被看作了高開低走的代表節目之一。
但這個「低走」更多在內容上,而非在關注度上。《浪姐》一直是今年夏天最熱的節目,即便是在第十二期中,它的播放量依舊是遠超同期綜藝的單期播放 2.5 億次。但熱度不降的同時,節目最初的立意和女性議題卻遭到了更多的質疑。
既然是一個讓人看到 30+ 姐姐不同魅力和價值的節目,為什麼要請男嘉賓?這成了圍繞節目組的大問題。自節目錄製到現在,女嘉賓屈指可數,男嘉賓卻一個接一個,加在一起湊五桌麻將都還嫌多。
明明是一個靠著姐姐大熱的節目,不請機會更少的女藝人做嘉賓,請男的來蹭熱度,「湖南臺在想什麼?」也成了觀眾的共同疑問。
▲ 17 個男嘉賓惹眾怒
而在兩個出軌藝人的不同對待方式上,節目組成了被觀眾指責的對象。
明明都是出軌,為什麼節目組可以拒絕李小璐上節目(傳言),卻主動邀請陳赫當嘉賓?在決賽前一天,節目組公布的 17 個男嘉賓陣容使得觀眾非常不滿。
而開頭第一期節目的「全開麥 Live」標誌和決賽夜 14 個選手的假唱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諷刺效果。讓觀眾失望至極,覺得《浪姐》最終還是和其他選秀節目一樣弄虛作假,甚至更遭——就算連決賽直播都不真唱。
但總的來看,節目組其實是有接受觀眾建議的。作為芒果 TV 備受關注的王牌節目,它決賽夜的主持人不是何炅、汪涵就證明了很多。
這說明之前大家誇讚楊瀾和節目組立意融洽、適配的誇讚,節目組還是聽到了的。
▲ 楊瀾之前在節目中的介紹
儘管被罵,豆瓣分數下滑,大部分觀眾全體也陷入了某種選秀怪圈之中,節目組在各個面都承受了不同的攻擊,但《浪姐》依舊是一檔足夠有價值的綜藝。
一方面是藝人成為了節目紅火的受益人,接到手軟的代言,重獲關注的目光,這都是實打實的商業價值。另一方面是芒果超媒靠著《浪姐》的爆火迅速觸到了千億市值,一檔節目讓業界重估「湘軍」製作能力,大家開始把芒果 TV 和優愛騰這三個誕生於網際網路的視頻平臺拉出來一起比較。
除此之外,《浪姐》讓市場看到,女性內容可以獲得怎樣的成功。而這片女性內容的藍海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創作者開始想要分一杯羹。
《浪姐》之後,還有更多的女性內容在路上
在《浪姐》總決賽開播的前三天,另一檔號稱國內首檔女性成長綜藝電競的《榮耀美少女》正式開播。這個口號為「我可以,Carry 到底!」的節目以時下備受觀眾的電競話題展開,融合女性議題,算是女性內容綜藝創作的新嘗試。
很難說這檔節目沒有受到《浪姐》的影響,畢竟開頭的女性勵志短片的雞湯味可以說似曾相識。而從第一季到第二季的內容對比來看,《榮耀美少女》確實從市面上已有的女性內容中得到了更多的反饋信息。
▲ 《榮耀美少女》片頭
沒錯,這檔節目已經是第二季了,但如果你回看第一季,你可能覺得兩檔節目完全不同。
第一季節目中甚至有不少秩序白銀(王者榮耀段位體系中倒數第二的段位,實力較弱)的選手。在整期節目中,美少女似乎是更重要的議題,而非優秀的電競選手。
▲ 第一季海報 C 位的選手就是鑽石段位,小姐姐雖然長得超好看,但也是真的菜
而第二季,榮耀似乎成為更重要的主題。
參賽選手段位都在王者,平均成績到了 60 星的戰績。白銀和王者 60 星選手的差距,類比一下大概就是退役運動員李娜和三個月網球初學者的差距。
在這個節目中,競技和實力成了更重要的賣點。美不美是錦上添花,強不強才是晉級的決定條件。所以選手可以毫不留情的放話趕人,「互扯頭花」的原因也只是對方不參團導致己方隊伍慘敗。雖然仍有不少的娛樂因素,但實力已經被放在了第一位,相較而言純粹了不少。
▲ 能戰勝 99.999% 讀者的女選手
《榮耀美少女》這類綜藝也只是一個縮影,他們是女性綜藝內容被證明後的一次重兵投入。不管是其他平臺的觀望調試,還是《榮耀美少女》的觀望調整,這都證明了從業者對女性向內容的更多探索。
這不僅限於綜藝領域,還包含音樂、電視、小說等不同內容。
9 月 1 日,網易雲音樂就啟動了行業首個女性主題眾創合輯企劃。姚晨、張含韻、Yamy、田原、謝春花等知名演員、歌手將共同擔任聯合發起人,鼓勵更多女性勇敢說出心聲。
這種宣揚女性力量的企劃在各個平臺的增多代表的是一顆種子。
這些節目或許其中有哪一個就能像《浪姐》這樣成功破圈,讓更多人關注影視、音樂、電競等不同領域中的女性形象。
我們需要怎麼樣的女性內容?
但一檔節目不是囊括了30+、女性自身定位、焦慮就會火的。如果是這樣,那婆媳劇或許才是今年大熱,因為它包含了家庭職場的抉擇,女性自身身份的定位等多個熱門話題。
也不是女性+明星就能火,因為去年愛奇藝的《女人 30+》就沒火出圈,豆瓣評分比口碑大幅下跌的《浪姐》還要低。
觀眾期待的女性內容,需要在熱門議題外仍有內容的創新,這才能給人帶來眼前一亮的感覺。
如果一定要給觀眾期待的女性內容舉個例子,那可能得拿出兩部還沒面世的女性作品來說一說。
一部是知乎爆火的「宮鬥」小說《宮牆柳》。和普通宮鬥小說不同,它記錄的更多是女性互相扶持幫助走過人生的故事,他們一起應對人生的磨難,守住自己的本心,擁有自己的理想,和傳統為了公共資源下毒暗算的宮鬥劇情完全不同。
所以這部小說出了圈,獲得了關注,迅速被買了版權。
這個小說告訴我們,觀眾想看的是女人幫助女人,他們想被告知,女人的人生不只有愛情和爭奪。
▲ B 站熱度極高的《宮牆柳》剪輯
另一個則是 2018 年博主 @SUM 不二的一段短微博。這是一個美麗的設想,四個優秀的女演員(有一定閱歷和演技的保證)出演四個獨立的不婚主義大齡女青年,四個人互相扶持陪伴,美麗、自由,且有錢。
這條短微博也成功出圈,迅速被買了版權。這條微博能看出,大家希望市場有一些內容能夠展現大齡女青年的另一面,足夠優秀迷人的一面。讓觀眾看到 30+ 女性的人生不只是相親、帶娃、暗算同事、搶男人,她們的人生也可以充滿歡樂和價值。
▲ 網友期待製圖
觀眾想要看到的內容是成熟的女性內容。
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青春影視文娛作品雖然不說足夠好,但也有了足夠多的選擇,演員可以隨意挑戲。但成熟的中年人物卻是缺位的,他們是故事的背景板,人物刻板且無趣。中年女性角色更是匱乏,除了演媽媽幾乎沒多少選擇。除了綜藝基本沒啥節目的大 S 就曾爆料,自己曾被找去演王大陸的媽媽。
豐富立體女性角色缺位已久,《浪姐》的爆火則證明了大家對這種形象的良好接受度。
而我們已經有一些女性內容萌芽的苗頭了。《送我上青雲》中的作家,《安家》中的房似錦,《龍嶺迷窟》中的 Shirley 楊……這些內容儘管在人物塑造上仍有瑕疵,但也不是傳統的中年女性形象了。有事業,有生活,有自我的堅持的理想,總算是把到了一點現代女性的脈。
觀眾對年輕人的故事已經習以為常了,成熟向的女性內容則成為了觀眾選擇的另一種可能性。這種類型的內容對市場來說依舊是新鮮的,敢於嘗試的內容製作商或許也能夠有機會迎來下一次像《浪姐》一樣的爆火。
一位《浪姐》的忠實觀眾對我說:
我寧願看姐姐興風作浪,也不想看妹妹的隨波逐流。妹妹那一套我都厭了,我覺得看《浪姐》真的會有感觸,很多時候甚至覺得能學到東西。《浪姐》之後我想看的就是董明珠原型改的那類職場劇。真職場,真危機,女人的生活也可以不只有情情愛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