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烏鴉一般黑"、"彩鳳隨鴉"、"烏合之眾",像這樣形容烏鴉不好的貶義詞有很多,可見
人們對烏鴉很討厭。不僅成語俗語中可見討厭之情,在書籍中也有所記載。例如《容齋蘭筆》中記錄:"南人聞鵲噪則喜,聞烏聲則唾而驅之,至於弦弩挾彈,擊使遠去。"
烏鴉之所以惹人討厭,原因之一是其醜陋的外表。在《中國民俗辭典》中記錄"烏鴉頸項處有一圈白毛,餘皆漆黑,與喪服相似,又喜食腐屍,故視為不祥之物。"烏鴉一身黑毛,跟羽毛顏色鮮豔多彩的鳳凰、鸚鵡等其他鳥類自然是無法比擬。
另一方面,烏鴉難聽的叫聲也是人們所不喜歡、忌諱的東西。在民間流傳的不成文定律:早上聽到烏鴉叫聲,預示著即將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在古代,南京地區的人聽到烏鴉的叫聲,必然要誦讀七遍五字真言,才能避開烏鴉所帶來的不祥之氣,化解即將面臨的災難。
烏鴉除了長相、叫聲惹人不喜之外,它還被作為是不祥之物。在《史記·周本紀》中曾記錄過這樣的故事:在周武王徵戰討伐殷紂王的時候,突然天有異象,天上有一團大火化作烏鴉飛落在周武王所居住的帳篷上。周武王意識到這是上天發來的信號,認為此時不是討伐的最佳時機,所以就終止了這次的徵戰,而烏鴉也被認為是不祥之物。
另外,烏鴉兆喪是老一輩人代代口口相傳的民俗定律。食腐是烏鴉的天性,在人、動物的屍體附近就容易出現烏鴉成群,也就是為什麼古代葬禮上常常會出現烏鴉的原因。因為古代是土葬,一般埋葬的時候屍體已經有所腐爛,這些氣味就會吸引了烏鴉。死原本是人們所忌諱的事物,死亡現場的常客"烏鴉"自然也就讓人避忌,認為是不祥之物。
其實烏鴉並非一開始就這樣惹人討厭,被當成是不祥之鳥。神奇的是,它不僅不被討厭,在南宋以前,烏鴉是被當作神鳥來信奉,而且也有不少關於烏鴉的褒義成語,例如"慈烏反哺"、"烏鳥之情""烏鴉報喜,始有周興"等。
烏鴉有佔卜的功能,"鳥佔"就是古代有巫師用烏鴉佔卜的方法。《左傳》中記錄,鄭國被楚國圍攻情況十分危急,本來打算棄營而逃的時候突然看到楚國帳篷上出現烏鴉,於是鄭國就放棄了逃走的計劃,因為鄭國相信事情有轉機,果然很快諸侯們就來解救鄭國。除此之外,傳聞在努爾哈赤攻打天下時常常有烏鴉為後金大軍指路,給軍事告捷助了一臂之力。所以在滿族文化中,烏鴉是神鳥。
烏鴉除了在軍事上起到作用外,還能有象徵兇吉的作用。《墨子·非攻下》記載"赤烏銜珪,降周之岐社",這就是"烏鴉報喜,始有周興"的來源。而且烏鴉還是懂得知恩圖報的代表,是孝順的象徵。在《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著烏鴉反哺的現象,"此烏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可謂慈孝矣。"
所以,烏鴉並非一開始就被當成是不祥之鳥。只是隨著中國民間文化發展,烏鴉開始從神鳥、孝鳥變成了人人嫌棄的不吉利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