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BOY LONDON
#KEITH HARING
#POP ART
┼
不可否認,「物質」築造起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生活形態,但若衡量審美狀態,則需要藝術的全方位植入。著眼當下,各類藝術形式在現實與虛擬間層出不窮,也讓人們產生了一種疲態,如何「深入人心」成為更多人討論的話題。其中更接近大眾文化、更為通俗、更具「視覺快感」的波普藝術(Pop Art)就充當了這一角色,不僅刺激著人們的感官,也成為 20 世紀至今最有影響力的藝術運動之一。
1950 年代中後期,一些自稱「獨立團體」的英國建築師和藝術家,對新興的都市文化產生了興趣,並開始圍繞人們日常司空見慣的消費品進行創作,受到現實啟發的 Pop Art 也因此得名。理察·漢密爾頓(Richard William Hamilton)的拼貼畫「究竟是什麼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成為了波普藝術最早期的代表作品,波普風格也從此開始流行。
「究竟是什麼使今日家庭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 Via findglocal.com
即便你不懂什麼是波普藝術,也應該對這張色彩繽紛的「Marilyn Diptych」(瑪麗蓮·夢露) 有印象,這便來自波普藝術家 Andy Warhol 的作品。之後,波普藝術以 Andy Warhol 為代表的一批藝術家的影響在美國生根發芽,那些借用大眾文化傳媒元素的藝術作品,也折射出當時的流行文化思潮,「每個人都能當上 15 分鐘的名人」,就是出自 Andy Warhol 的經典表述。
Marilyn Diptych by Andy Warhol | Via docplayer
Keith Haring,則是上世紀 80 年代波普藝術的助力者,他的塗鴉藝術具有十分典型的波普風格,甚至成為當代流行文化中的一部分。Keith Haring 擅於將眼中的事物變成他所鍾愛的線條,並用充滿想像力的圖案,投射在他所處的環境中,街道、地鐵、車站皆是他的畫板,來往人流則是他的忠實觀眾。
Via Keith Haring
那些具有象徵性情境的作品,比如「吠叫的狗」,「跪趴著的小人」等,與大眾建立起一種最為簡單直接的互動,Keith Haring 也因此在紐約藝術界傳開名聲。1983 年,美國哥倫比亞電視臺對 Keith Haring 在地鐵站塗鴉以及被逮捕的實況報導,讓他一夜成名,隨後不斷的展覽與創作,也讓他以塗鴉藝術家之姿進入了博物館,其中「戴鱷魚面具的狗」更是被市場炒至 2 萬美金的價格。
Keith Haring 在紐約開設的「Pop Shop」| Via Keith Haring
後來 Keith Haring 還在紐約蘇活區開了一家售賣自己作品的雜貨店「Pop Shop」,但不幸的是 Keith Haring 31 歲時就因愛滋病於紐約病逝,但他的畫作成為 20 世紀醒目的視覺藝術代表之一。
波普藝術對時尚文化的影響
Yves Saint Laurent 1966 F/W Pop Art Collection | Via vogue
波普藝術對流行文化也有特殊且長久的影響力,不少時裝設計師都從波普藝術中取得靈感。1960 年代,Yves Saint Laurent 就曾推出名為「Pop Art」的時裝系列。前不久,來自英國倫敦的 BOY LONDON 則將波普藝術家 Keith Haring 的作品融入新一季的設計,推出 BOY LONDON x KEITH HARING 限量聯名系列,讓 Keith Haring 筆下一眾童稚、諧謔又飽含複雜社會議題的符號再度回歸街頭。
我們在談論街頭或是潮流品牌時,往往想到的更多是 Visvim、A BATHING APE、Supreme 這些來自日本或是美國的品牌,但若談及歷史,來自英國 BOY LONDON 絕對稱得上是潮流圈的 OG。
當時聚集在 BOY 服裝店門口的朋克青年 | Via BOY LONDON
上世紀 70 年代,西太后 Vivienne Westwood 和 Malcolm MaclarenI 在 Chelsea 開設了日後名載史冊的「SEX」服裝店, 幾乎同一時間在倫敦 Kings Rd,BOY LONDON 創始人 Stephane Raynor 開設了一家名為 BOY 的服裝店,也讓更多的朋克青年聚集於此,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提到的 Keith Haring 就曾在這家店門前留步。
Keith Haring 於 Boy London 店鋪前留影 | Via vogue
後來 Stephane Raynor 專注經營 BOY LONDON 品牌,在當時朋克文化正影響著那一代青年群體,Raynor 為 BOY LONDON 注入了更多的地下文化,BOY LONDON 成為了倫敦潮流亞文化的代表,著名的「who’s who」Logo 就是在那時興起。無論是「帝國之鷹」logo,還是服裝上在今天看來頗有前瞻性的 Unisex 無性別設計和 Oversized 版型,足以看出它的叛逆與開創精神。
Via BOY LONDON
從 Madonna 到 Andy Warhol,從 Boy George 到 Pet Shop Boys,他們甚至把 BOY LONDON 穿成了自己造型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BOY LONDON 一度成為朋克音樂與服裝文化的代名詞,直到 90 年代仍一直處在流行的前沿。
BOY LONDON 2020 Autumn | Via BOY LONDON
這一點,你可以去看看 BOY LONDON 最新的 2020 秋冬系列,以「TRIAD」三和弦為主題發布 2020 形象大片就關注生命的本真色彩,回歸品牌最初的理念。從造型大片、背後的靈感概念,以及搭配黑白配色服裝、鉚釘元素等,BOY LONDON 在重拾舊時經典的同時,正在開創出屬於自己的 NEW WAVE 。
BOY LONDON x KEITH HARING 限量聯名系列
Via BOY LONDON
將目光拉回今次 BOY LONDON x KEITH HARING 的限量聯名合作,品牌特邀同樣堅持真我的代表流行歌手李斯丹妮,共同去演繹這次的潮流合作企劃。
Via BOY LONDON
觀察本次聯名的服裝細節,夾克、衛衣、褲裝,無論是服裝所運用的圖案,還是對波普藝術極富有想像力的設計語言,BOY LONDON x KEITH HARING 有著極強的視覺衝擊力。
Via BOY LONDON
這組詼諧靈動的大片,也正是對波普藝術大師 Keith Haring 深刻致敬。你不僅能在服裝細節看到 Keith Haring 生前的經典作品再現,同樣能看到 BOY LONDON 的經典 LOGO 和朋克文化的展現。
Via BOY LONDON
新品體驗官李斯丹妮古靈精怪的身體語言,也與此次聯名系列服裝所運用的元素相得益彰,非常符合 BOY LONDON 經由歷史沉澱的叛逆精神,如她的 Cool Girl 形象,展示出並不被外界的標籤所定義。
Via BOY LONDON
值得一提的是,服裝本身的細節很大程度上還原了 Keith Haring 創作時的直觀感受,從表面來看,那些生動詼諧的圖案很像是隨意塗抹的搭配,但其實是情感與靈感的一氣呵成,這也與 BOY LONDON 頗有默契。最後的服裝呈現,也給予穿著者更大的自由度,在不同的穿著場景中,都可以肆意而行,隨性舞動。
Via BOY LONDON
無論是明亮大膽的色彩,亦或是重複複製的圖案,服裝本身即是流行文化的一種體現,正如開篇所講的波普藝術,正是對細節的解構和重塑,使得它成為一種更容易被大眾接受的文化,這同樣也是 BOY LONDON 一直的願景,除了青年文化中的 OG 地位,BOY LONDON 的下一篇章才剛剛掀開。
此外,我們準備了一件 BOY LONDON x KEITH HARING 聯名款的服裝,如果感興趣,可以在下方評論區分享你對 BOY LONDON 的理解和期待,我們將隨機抽取一位讀者贈出,截止時間為 2020 年 10 月 15 日 22 點 30 分。
WRITERWest.Wen
熱門內容
Alexander McQueen 2010 春夏 — 那一束唯一的光
「RENOW」巡迴 Workshop 再起新章,我們在深圳、北京、武漢等你
BE@RBRICK 吸引你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