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目不忘不神秘—新聞—科學網

2020-12-22 科學網
過目不忘不神秘
科學家揭示大腦在工作記憶中存儲信息的神經機制

 

 (A1-A2) 一個生活中需要調用工作記憶功能的例子和相關的科學問題(A3)(B)存在爭論的兩種工作記憶信息存儲機制。(C)頭部固定的小鼠行為訓練裝置(D)一個基於嗅覺刺激的工作記憶行為範式

「過目不忘」是很多學霸具備的一種能力。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李澄宇研究團隊對這種能力背後的神經機制進行了研究,揭開了大腦存儲信息的神秘面紗。相關論文3月5日在線發表於《神經元》。

研究認為「工作記憶」,是一種用「秒」來衡量的短時記憶,就像電腦裡的「緩存」。工作記憶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更是人類獨有的高級認知功能的基礎,比如閱讀,思考,語言的學習等等。

「過目不忘」是一種超強的記憶能力,在李澄宇看來,這是通過工作記憶,瞬間「緩存「,從而達到的長時程記憶效果。那麼,大腦是如何在工作記憶中存儲信息的呢?

以往研究認為存在兩種可能的神經機制,一種是持續性編碼,另一種是瞬時性編碼。前者認為大腦只需要通過少量的神經元持續性放電就可以存儲信息,而後者認為大腦更傾向於調用大量的神經元、在單個細胞水平通過瞬時性放電來存儲信息。但是,目前尚沒有研究直接比較這兩種信息編碼方式與工作記憶行為調控的對應關係。兩種工作記憶信息存儲機制誰是主導,尚存在爭論。

研究人員綜合應用行為學、光遺傳、電生理等手段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

首先,利用頭部固定的小鼠成功地開發了一個基於嗅覺刺激的工作記憶行為範式和一套高效穩定的行為訓練系統。隨後用反證法,通過下調或者上調小鼠的行為水平,進而監測瞬時性和持續性神經元發生變化的情況。實驗結果表明,與小鼠執行工作記憶的行為表現水平有更緊密的關聯的是瞬時性神經元,而非持續性神經元。「就是說,瞬時性編碼的神經機制更有可能負責在工作記憶中存儲信息。「

為了進一步驗證這一結論,研究人員在工作記憶的過程中,加入不同的幹擾性刺激,以監測瞬時性和持續性神經元與小鼠抵抗外部幹擾刺激能力的關聯性。結果顯示,瞬時性神經元可以用於抵抗外部幹擾性刺激,以保證大腦準確地存儲任務相關信息,進而成功執行任務。

研究論證了瞬時性神經元,而非持續性神經元,扮演了工作記憶的過程中存儲信息「關鍵「角色。即在當前實驗條件下,大腦更傾向於通過瞬時性編碼的神經機制在工作記憶中存儲信息。

研究表明,工作記憶通過訓練可以提高。「記憶是可以訓練的,不管是長時程還是工作記憶「。李澄宇說。

工作記憶出現缺陷,不僅影響學習,還影響日常生活。此項研究成果為阿爾茲海默病、中風等疾病治療提供理論依據,也為類腦智能提供研發的思路。在研究了與工作記憶相關大腦內側前額葉之後,李澄宇表示,「今後將深入研究島葉皮層的下遊腦區環路機制及島葉皮層內部不同類型神經元在工作記憶中的功能」。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cell.com/neuron/fulltext/S0896-6273(19)31050-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美國進口白鯨引爭議—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SPARKLINGMOMENTS/ISTOCK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將很快決定是否批准一項有爭議的計劃,即進口5隻加拿大白鯨到康乃狄克州的神秘水族館進行研究。 在《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確定研究計劃之前,NOAA必須首先批准水族館進口人工飼養的鯨魚。為阻止這一計劃,動物權利倡導者要求商務部部長Wilbur Ross迴避此案。
  • 太陽指引「帝王」遷徙—新聞—科學網
    20多年來,北美各地的科學家愛好者對100多萬隻帝王蝶進行了標記,這些蝴蝶每年秋季飛往南方,這也是自然界最神秘的遷徙之一。
  • 科學家破譯老鼠「語言」—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0-0584-z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
  • 中國科學報社2021年畢業生招聘啟事—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報社是中國科學院下屬唯一新聞媒體單位。
  • 科學家發現蛇類屬級新紀錄—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30906/1026-2296-2020-27-6-348-35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中國溼地植被與植物圖鑑》出版—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
  • 虎鯨死亡,人類難辭其咎—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42505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最強大超新星現身—新聞—科學網
    美國麻薩諸塞州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學中心的Edo Berger說:「直到現在,我們還不清楚這種強大的爆炸是否是可能的。」他和同事使用夏威夷的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發現了名為SN2016aps的超新星。 SN2016aps不僅是發現的最強大的超新星,而且是人們發現的最長的超新星。
  • 中國學者獲評天文期刊最佳審稿人—新聞—科學網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將藍藻的二氧化碳濃縮系統引入植物被認為是一種潛在的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和產量的方法,然而迄今為止對於RuBisCO組裝和成熟的精細過程仍然不清楚,極大制約了RuBisCO的活性優化和產業應用。 在該研究中,科學家們通過冷凍電鏡單顆粒分析的方法和生化手段,揭開了催化酶RuBisCO發揮功效的神秘面紗,解析了其組裝和調控的多步動態構象和分子機制,為進一步利用RuBisCO酶服務人類奠定了分子基礎。 據了解,藍藻水華的形成機制和幹預策略是周叢照多年來的主要研究領域。「我們應該更多地了解藍藻,然後加以利用,而不是也不可能簡單地將它徹底消滅。
  • 變白的頭髮還可逆轉—新聞—科學網
    研究發現,與衰老相關的變白主要是由HFPU的氧化損傷以及神經內分泌改變導致的,雖有藥物或環境因素會產生一定影響,但頭髮變白仍被認為是與年齡相關,並且是不可逆的過程。 近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發表了關於頭髮變白的最新研究成果改變了這一認知。研究人員發現人類頭髮變白是自然可逆的,且這種變白和逆轉與行為和心理的壓力變化密不可分。
  • 歐空局推遲火星探測計劃—新聞—科學網
    3月12日,歐洲空間局和俄羅斯航天局局長進行會晤,並在之後的新聞發布會上公布這一決定。 儘管準備工作幾近就緒,「但我們不能走捷徑」,歐洲空間局局長讓·沃納表示,「今年發射意味著犧牲必要的測試。做出這一決定非常艱難,但我們相信這是正確的做法。」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該項研究工作於北京時間5月19日在《自然》(Nature)期刊作為長篇主題論文(Article)在線發表。
  • 小小的科學,大大的神奇 —新聞—科學網
    幼兒園供圖   圖片說明:小朋友在調配顏料,利用水油不融特性在試管裡製備「彩虹雨」 中科院幼兒園供圖 6月1日,中國科學院幼兒園舉辦了六一兒童節線上科學特色系列活動,這場與中國科學院幼兒園第七屆科技節的特別「碰撞」,吸引了中國科學院幼兒園二十餘所分園的六千餘個家庭參加
  • 基因幫助貓糞寄生蟲在體內潛伏—新聞—科學網
    全球約1/4人口長期感染一種不活躍的剛地弓形蟲,這種寄生蟲活躍時可導致失明甚至死亡。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基因「開關」,可以幫助弓形蟲躲避免疫系統,並在體內存活一輩子。   受感染的貓便和未煮熟的食物都會傳播弓形蟲。
  • 國際空間站發現奇異物質—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346-1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科學家首次發現昆蟲礦物盔甲—新聞—科學網
    此外,這種盔甲還有助於保護它們不被金龜子綠僵菌等致病真菌感染。 作者表示,在一種研究較為透徹的昆蟲物種中發現這種盔甲,說明它比之前認為的更加普遍。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9566-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太陽CNO聚變循環產生中微子—新聞—科學網
    在相應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Gabriel Orebi Gann說:「博瑞西諾合作組織的工作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地全面認識太陽和大質量恆星的形成,或許會定義未來幾年這個領域的研究目標。」
  • 科學家闡明一種離子通道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22-020-00452-y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基因讓尼安德特人「很怕疼」—新聞—科學網
    Zeberg和Paabo提醒,他們的發現不一定意味著尼安德特人會比現代人感受到更多疼痛。由NaV1.7傳遞的感覺會在脊髓和大腦中被加工和修改,這也影響對疼痛的主觀體驗。 目前人們還不清楚這些突變是否為有益進化。尼安德特人的種群很小,遺傳多樣性也很低——這會讓有害的突變持續存在。但是Paabo說,這種變化像是自然選擇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