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2 來源:中山大學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我國推進自主創新的重大舉措。加強與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推進技術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是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必由之路。近年來,中山大學在「兩部一省」聯合推動產學研工作的總體部署下,圍繞著廣東、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區域經濟轉型的重大戰略,堅持「國家需求,國家任務,國際水平」的指導思想,充分發揮人才與科研優勢,不斷創新科技管理機制,根據地方產業創新需求及時調整學科設置,主動對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了高校科研成果與現實生產力的無縫對接。
一、積極推動學校科技管理機制與產學研結合工作的「主動對接」
為促進產學研合作,中山大學創新科技管理機制,針對應用研究與產學研合作,首先從評價體系入手,特別提出以企業對項目的研發投入、專利技術的轉化、科技服務的社會效益作為評價應用研究的重要指標,並給予應用研究在管理經費方面的「國民待遇」。
其次,學校突破傳統的科研用人機制,專門設立了200名專職科研編制,免於教學和論文的考核,重點支持應用研究、交叉學科研究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在科研成果轉化方面,學校提出「零轉讓」概念,即強調保障發明者的利益,強調成果轉化而產生的社會效益,而不看重轉讓為學校帶來的直接經濟收益。學校還實行「兩個三七開」的利益分配模式,即在科技成果轉化的利益分配中,發明團隊可獲得70%的利益分配,第一發明者又可分享其中的70%,大大激發了從事應用研究團隊的科研潛力和積極性。
為了打造應用技術研究領域的特色和優勢,學校還專門成立了「中山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從學校層面整合若干個應用技術研究團隊,從評價體系、人事、科研管理模式等各方面給予「科研特區」的優惠政策。通過這種模式,激發起從事應用研究團隊的科研潛力和動力,打造出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應用技術研究領域。
二、積極推動學校學科建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主動對接」
在學科調整方面,學校每一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格局的調整,都以區域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戰略需求為基礎,以支持國家尤其是地方的產業結構調整為目的。例如,學校與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合作,共建「中山大學海洋學院」,為國家特別是廣東省海洋事業的發展培養高層次人才、搭建高水平的科研平臺,支撐廣東建設「海洋大省」。與法國民用核能工程師教學聯盟合作,共建「中山大學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目的正在於在民用核能領域建立一所高水平教育和科研機構,培養民用核能領域的高資質工程師,為我國尤其是廣東核能產業的發展提供服務。此外,學校還根據廣東產業發展的亟需重點加強了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及精細化工等學科專業的人才培養。下一步,學校還將繼續緊緊圍繞國家和廣東科技創新及產業發展的需求,重點發展微電子、生物醫學工程等專業,實現學科建設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主動對接。
三、積極推動學校優勢學科與地市支柱產業的「主動對接」
為推動校市全面合作,學校提出「一市一院一人」的做法,即根據廣東、尤其是珠三角各地級市產業發展的需求,1個應用學科優勢資源對接1個地級市,做到重點突出、方向明確,同時,派出1名科技人員到該市掛職,參與協調、推動市校合作的各項具體工作。例如,與深圳市的合作,學校明確圍繞電子信息領域展開重點的科技合作,並重點整合學校在電子信息領域的優勢力量對接深圳的產業需求。與珠海市的合作,則主要圍繞海洋領域,就重點在海洋生物、海洋地質和海洋資源利用等方面整合力量。在明確了市校合作的重點領域後,學校對口學科將委派1名科技人員到地市相關職能部門掛職,全力推動市校合作。例如,在惠州市,明確了在精細化工領域作為主要合作方向後,化工學院便委派一名教授前往惠州大亞灣開發區掛職副主任,參與協調、推動市校合作的具體工作。
這種「一市一院一人」的市校合作模式,一方面將學校最優勢的學科、科技資源與廣東各地市最迫切的發展需求對接起來,做到重點突出、方向明確;另一方面,通過掛職幹部的溝通、協調,市校雙方建立起了一種有效的工作機制,將對推動市校合作的順利進行產生積極的作用。
目前,學校已與廣州、深圳、珠海、佛山、肇慶、東莞、惠州、湛江、潮州、清遠等10個城市建立了全面合作關係。
四、積極推動高校科技創新與區域產業發展的「主動對接」
學校以先進技術研究院為載體,圍繞廣東支柱產業的需求,尤其是產業發展中所急需的關鍵、共性技術,重點整合、推動學校在平板顯示技術、半導體照明技術、數字家庭技術、海洋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生物製藥技術、疾病診療技術、環保技術、新能源技術等領域的研發,形成核心競爭力,打造出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應用技術研究領域。
為配合廣東各地市產業錯位發展的需求,學校還根據各地市主要產業發展的現狀,提出了「一產業一基地一平臺」的做法,即由學校內1個國家級或省部級應用型科研基地對接1個產業或龍頭企業,並與相關的地級市共建技術研究院,將研究院建設成為學校科技成果向產業轉化的中試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例如中山大學佛山研究院,以「光電材料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上遊技術支撐,重點研發LED下遊封裝、集成技術、實現中試應用。這樣的一種模式,將「高校科技創新成果」到「技術中試應用」、再到「規模化生產的產品」的科技成果研發與轉化鏈條完全打通,將高校的科技創新活動與區域支柱產業的需求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推動了學校技術成果的轉化。目前,學校已建成8個面向地方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發展的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