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記者黃忠 通訊員郭敏 楊秋 周仁傑
「守一方水土,保一方平安。」荊州洪湖有個家庭,一家三代都是消防人,從「紅領章」到「橄欖綠」再到「火焰藍」,三代人身上的制服變了又變,但始終不變的是一樣的熱血和赤子之心。
祖輩胡學清,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加入消防隊伍,拉著板車、拖著手抬泵,向一個個火場逆行,一幹就是39年。父輩胡勁松,17歲應徵入伍幹起消防兵,27年間多次冒死滅火,救人於危難之間。孫輩的胡晟民從小耳濡目染,2017年9月成為一名消防員,滅火救援不在話下,抗疫防洪一個都沒落下。今年9月,剛考上中國消防救援學院繼續深造的小夥子說:「很多人是一生幹好一件事,而我們家三代人堅持幹好一件事:赴湯蹈火,救人危難。我覺得值。」
胡晟民向爺爺和父親介紹消防設備
【祖輩一幹39年】
曾用板車拖水泵抽水滅火
77歲的胡學清是洪湖的第一代消防人。胡學清最初在原洪湖縣招待所從事財會工作。1959年自然災害期間,全國糧食短缺,洪湖卻農副產品大豐收,全國各地紛紛來洪湖採購。
「當年,大部分外來人員,住不起旅社,在車站、碼頭等地搭棚生火做飯,帶來了嚴重的消防隱患。」胡學清介紹,消防隊因此應運而生,主要負責城區的社會治安與消防工作。
祖孫三代在消防隊敬禮合影
「成立之初人手不足,我覺得滅火責任重大兒光榮,便加入了消防隊。」昨日,回憶起當年的情景,胡學清仍記憶猶新。「剛成立隊伍那會兒,救火設備十分簡陋,沒有消防車、沒有機動泵等,有的只是一臺50馬力的拖泵和一臺22馬力的手抬泵,兩種泵都沒有儲水裝置。每次出警,都必須用板車將它們拖到現場,找水源利用發動機帶動水泵抽水滅火。」胡學清回憶,直到1963年,洪湖消防隊才有了第一輛裝載著2噸水箱的消防車。
說起當年的滅火救援舊事,老人家滔滔不絕。「1982年,我們當地萬全鎮洪善村、董河鎮先後發生48起火災,當地有人傳言是『鬼火』,人心惶惶,嚴重影響春耕生產。」胡學清介紹,後來當地政府決定,委任他擔任調查組組長。經過現場抽絲剝繭的調查、走訪詢問,後來查明是一名10多歲的女孩為了好玩,到處點火。「事故原因查明,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人心穩定後,春耕生產秩序很快恢復正常。」
1986年,洪湖曹市鎮一家食品加工廠發生火災,消防隊接警後立即趕往火災現場。但距離火災發生地約55公裡,且交通不便。消防隊到達時已經於事無補。負責當地消防工作的胡學清痛定思痛,向上級匯報,採用「國家-地方政府-各單位」三點合辦的方式,在洪湖峰口、沙口、大沙、大同等地成立民間消防隊,併集資購買消防車及消防器材。最終,提議獲得批准。此舉創造了湖北省鄉鎮民辦消防隊的先例。
冬去春來,胡學清的消防工作一幹就是39年。胡學清說,「消防工作我這輩子還沒有幹好,還沒有幹夠,如有來生我還要繼續幹。」
【父輩堅持27年】
冒死處理液化氣洩漏事故
父親的經歷深深影響著兒子胡勁松,少年的他曾畫過一幅畫。畫中,他穿著消防服,拿著滅火器,寫著「我長大以後要當消防兵!」
從小看著父親在訓練場揮汗如雨的狀態,胡勁松立志要向父親學習,成為他那樣的人。「看到那些錚錚漢子訓練、生活、戰鬥,非常崇拜。特別喜歡他們搶救人民生命財產時,風馳電掣的颯爽英姿。」胡勁松說。
1989年,17歲的胡勁松如願入伍,成為一名消防兵。入伍後不久,胡勁松就明白了,消防員的「艱辛和不易」。
那是剛入伍的那年冬天,鹹寧市蒲圻(現赤壁)液化氣站液化氣罐總閥損壞發生洩漏事故,洩漏事故區域白霧茫茫。當時還沒有空氣呼吸器等防護設備,胡勁松和兩位戰友一起深入洩漏點搶險,現場非常危險,稍有失誤,後果將不堪設想。「當時,事故現場300米範圍內開展了火種滅絕工作,所有的火源、電源都熄滅、切斷。如果在搶險救援的過程中現場有一點點火星星,就會引起大範圍爆炸。周圍居民區的人民群眾會出現重大傷亡。」經過4小時的艱難搶險,險情成功排除。這次經歷讓胡勁松更加深刻感受到,消防員擔負的責任之重大,「稍有不慎,不僅不能完成救援任務,還要把自己的命搭上。」
胡勁松說,他印象最深的滅火救援故事,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而是父親處理加油站爆炸事故時的果敢和英勇。1991年,洪湖濱湖加油站發生火災,在滅火救援的戰鬥中父親胡學清作為指揮員,準確的預判油罐將要爆炸,果斷地組織作戰官兵和周圍群眾撤離。父親在爆炸中受傷,但其他在一線作戰的官兵都安全撤退。「作為一名消防員,我特別理解父親的選擇。如果發生危險,我也會作出同樣的選擇。」胡勁松說。
「我特別喜歡消防員職業,每當我看到從災害中被救回的生命和財產時,內心滿滿的獲得感和成就感,感覺非常幸福!」2016年,幹了27年消防工作的胡勁松轉業到地方工作,擔任洪湖市應急管理局黨組書記,繼續幹起應急救援、安全生產、防災減災等工作。雖然離開了消防一線,但他希望兒子胡晟民也能子承父業,繼續為消防貢獻一份力量。
【孫輩接棒3年】
滅火抗疫防汛從不言退縮
從小立志成為爺爺和父親那樣的人;長大後夢想照進現實,胡晟民終於接過祖輩、父輩手中的水槍,成為家中的第三代消防員。
「2017年9月,我入伍後先在漢江支隊仙桃中隊服役,2019年6月調到荊州支隊太嶽中隊,今年則回到了家門口的洪湖市長渠路消防救援站繼續戰鬥。」22歲的胡晟民介紹。
從小受爺爺和父親的影響,流淌著消防員血液的胡晟民,在救援場上也是格外英勇。
2018年11月9日,仙桃市一原油加工廠車間突然起火,由於中隊人手緊缺,入伍剛滿一年的胡晟民臨危受命,不顧火魔肆虐和高溫炙烤,迅速出具水槍對火勢進行壓制,同時對倉庫牆體進行冷卻。待火勢被控制後,胡晟民又和隊友一起迅速對著火點附近的原油進行轉移,防止火勢蔓延。待明火被撲滅後,胡晟民和隊友們用A類泡沫對火場進行覆蓋,徹底杜絕了火災復燃。這一場戰鬥,從晚上九點一直持續到凌晨三點。
今年疫情期間,小夥子也是毫無畏懼,毅然戰鬥一線,用年輕的肩膀擔起責任,用熱血書寫著消防「後浪」的傳奇故事。
疫情期間,胡晟民(左)為街道消殺
今年2月14日晚,當胡晟民得知洪湖小湯山醫院為避免強風損毀,需要對活動板房加固的緊急任務時,他積極報名參戰,頂風冒雪,克服視線不清和行動不便等困難,不知疲倦,連續奮戰14個小時,完成加固任務;他主動加入「城市消殺突擊隊」,擔任水槍手,克服長時間執勤的疲勞,日均消毒4小時,累計完成7萬平方米涉疫場所的消殺任務;洪湖市人民醫院老院區是當地7個定點接診新冠肺炎患者的醫院之一,由於排汙系統設備老化,醫療廢水無法處理和排出,外溢風險很大。胡晟民了解情況後,積極報名參加「醫療廢水輸轉黨員突擊隊」,面對含有極高濃度病原細菌和新冠肺炎病毒的醫療廢水,冒著隨時被感染的巨大風險,累計轉運醫療廢水490餘噸。
胡晟民操作設備進行消殺
防汛期間,保衛家園,胡晟民一刻也沒閒著。頂著風雨,轉移被困群眾;頂著烈日,加固危險河堤,胡晟民知道,他肩負著的是一家三代的使命。「我們一家三代消防人,這是我們家的一種傳承、一種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從小激勵著我,讓我做得更好。」昨日,胡晟民告訴記者,在中國消防救援學院學成四年學業後,他將繼續回到洪湖投身消防救援工作,守護百姓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