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作為全球最大娛樂帝國的迪士尼又再度置身到輿論的水深火熱當中了。
究其原因就在於迪士尼將原本安排在院線上映的《花木蘭》漫改真人電影,突然轉移到自家流媒體平臺放映了---
他們不僅收取了天價點播費用(29.99美金,約合200+RMB),而且還讓一眾已經為這部電影宣發數月的線下院線的老闆們怒不可遏,操起了大棒,狠狠的將《花木蘭》宣傳板給徹底粉碎了---
自此,迪士尼是否會成為傳統院線行業的公敵便成為了甚囂塵上的熱議話題。
有人說迪士尼將會遭到好萊塢拋棄,也有人說迪士尼有足夠底氣去做任何願想之事。
我本人是支持後一種看法的,而長久以來我都是迪士尼的迷弟,並且一直期待著經由神仙姐姐主演的《花木蘭》的上映---
只不過隨著迪士尼爭議話題的越發火熱,我覺得自己變得越來越孤身一人了,似乎網際網路也到處充斥著對《花木蘭》的抵制情緒,而這也不得不讓我替這部迪士尼年度大片捏一把冷汗---
「上線一年內我不會看」
「我感覺在中國上線會撲街」
「中國元素,外國元素,外國演員,我不可能花錢買這張電影票」
「一群外國人演中國戲,沒救了」
不難看到,國內網友的抵制情緒來源於「民族情感」這四個字。
他們惱怒於中華文化被外國人的「竊用」,也不滿於主演劉亦菲的「美國籍」身份,而這種「中西混搭」的形式也讓影迷不自覺的萌生出「四不像」的感受,仿若只是為了收割情懷而堆砌的劣質品。
針對上述憤怒,我其實有很多話想說,也很想去糾正此等偏見,但心理學上的「逆火效應」告訴我,人的觀念一旦定型,那基本就不可能存在所謂的糾正,有的也只會是永不休止的立場爭執---
因此今天這期內容我不打算說服你們去接受迪士尼的《花木蘭》,我順應大家的民族情緒,給你們安利一部剛剛定檔的動畫片。
它同樣是一部有關《花木蘭》題材的作品,但區別於「外國機構+外國演員」的迪士尼作品,這部動畫可謂為「全國產陣容」。
也就是說,你們大可將所有的喜愛和期待都投入其中了。
01
屬於中國人的《花木蘭》
這部國產動畫的名字就叫做《木蘭:橫空出世》,而就在8月7日的時候,出品方也對外宣告了定檔今年國慶檔的消息---
從上方海報圖可以看到,此時此刻的木蘭正手持寶劍,身披豔紅的鬥篷,並一人面對著前方奔騰而至的萬馬陣容。此視覺衝擊力是絕對十足的,也很好的詮釋了「巾幗英雄」四字的含義。
當然,較真來說一張海報的成功並不能代表什麼,我們甚至可以羅列出諸如《煙花》《肆式青春》等前期宣傳讓人滿心期待(均帶上了新海誠製作團隊的名字),但實際放映效果卻讓不少動漫迷大跌眼鏡。
而這種期待上的落差,最終也給這兩部動畫蒙上了不該有的「罵名」---
那《木蘭:橫空出世》能夠對得住它在海報呈現的崇高品質嗎?
鑑於目前仍未有任何的PV釋出,因此我也沒有百分百的把握能夠確鑿。
但依據前段時間開啟的宣發會議的介紹,我認為它還是值得任何一位國內動漫迷期待,以及存在值得國漫從業者學習的東西。
02
與迪士尼的錯位和借迪士尼的東風
眾所周知,迪士尼在1998年的時候便給我們帶來了一部名為《花木蘭》的動畫巨作,整整耗資7000萬美金,也同時在全球市場收穫到超3億美金票房的回報。
自此花木蘭這位來源於中國古代經典的女性角色,便進入了迪士尼公主殿堂,也自此為全世界所熟悉---
有看過這部動畫的朋友應該清楚,迪士尼的改編可謂是相當徹底的。
不僅虛構了一場浪漫的愛情關係,加入了標誌性的歌舞劇場,以及安插了一隻帶有科幻色彩的木須龍的登場。
而礙於迪士尼動畫一貫以來的「合家歡」屬性,《花木蘭》的劇情重點也聚焦在了成長、追夢、責任這三個元素之上。
不過這部即將上映的國漫很好的迴避了迪士尼的創作風格,甭管是展現形式還是內容側重點都有了不同的錯位走向---
這是一部將會以全三維形式來打造的國產動畫,而據製作人的介紹,他們還會將原有觀眾對花木蘭的形象認知給徹底推翻。
如何做到?答案就在於兩點:符合國人審美和忠於原作!
在歷史古籍上的記載,花木蘭故事之所以能夠傳唱千年,歸根結底離不開它所詮釋出來的「家國情懷」,而在我們中華文化的氛圍當中,大局觀自始至終都能夠獲得非常靠前的位置。
家庭的利益永遠會先於個人的願求,而國家的存亡又值得讓人捨棄對家乃至宗族的利益追求,不僅如此,中國人對於「羈絆」二字的體會似乎也要比西方國家來得更猛烈一些。
他們往往會將羈絆理解成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聯,但我們在此基礎還會加上對「故土」的眷戀,而這在我看來,或許也是《流浪地球》之所以能夠大獲成功的關鍵原因吧---
具體到《木蘭:橫空出世》的動畫當中,製作人將會側重對「忠義」和「家國興亡」這兩大主題進行刻畫,給我們描繪了一位自小便有著女俠夢的花木蘭的蛻變成長。
她在關鍵的時刻果敢的替父親參軍,也會在戰況已趨瀕危之際放棄任何的逃跑念頭為國家堅守直生命的最後一秒鐘。
當然,也正如木蘭辭所云:「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在凱旋歸來之際,木蘭也會毅然決然的放棄所有的功名利祿,回到那個孕育她成長的故土。
當然,在國家再次需要她的時候也必然會毫不猶豫的挺身而出---
在製作人看來,如此將「自我實現」置於所有願求之後的作為,便是最具國人審美要求的花木蘭形象。
除此之外,正如前文說到這是一部有別於迪士尼版本的全三維技術製作的花木蘭動畫。
為什麼要用3D?答案就在國人的審美慣性。
在過去幾年時間中,我們能夠在熒幕上看到的甭管口碑還是票房都收穫鼎沸佳績的國產動畫,基本都屬三維作品,而它們能夠成功的關鍵也都離不開和傳統文化的密切關聯(《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這兩部盤桓在國產動畫票房榜單冠亞軍位置的動畫均改編自中國古籍,而其畫面也帶有濃鬱的國韻風採)---
就正如文章開頭說到,當人們認定事物的關聯屬性之後,那想要改變便會有著極為艱巨的麻煩。
再加上《花木蘭》作品本身在CG領域中的空缺,想來製作組選用此等形式也算是把「差異化定位」以及「符合國人審美」兩個要求給一箭雙鵰了。
另外,請留意下方會場照片---
《木蘭:橫空出世》的製作人在宣發會中多次提及迪士尼對此IP的推動作用,並稱之為「推向了全球」。
從中,我們不難體會出製作組選擇以《花木蘭》題材來創作,以及恰巧緊跟在迪士尼真人版《花木蘭》上映後一個月定檔的用意:搭乘迪士尼的推廣東風!
而這就是所謂的「蹭熱度」---
但需要注意,不要每每聽到這三個字就只想到齷齪的一面,認為這是國內創作者沒有實力的體現。
在我看來,如此看法是極其錯誤的,是一種罔顧了動畫製作的辛酸和高成本投入而道出的一番「何不食肉糜」的高傲態度。
畢竟較真來說,實力和營銷,它們從不矛盾,也各屬各的專業,而想要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兩者均缺一不可啊---
只希望各位動漫迷能夠予以體諒,也一同期待這部屬於我們國人的《花木蘭》動畫的上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