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被問及這個問題時,我的內心深處,突然閃出了一個聲音:「媽媽」!
不是那個上學時,在全班同學面前羞辱我作文寫的跟流水帳的老師;也不是那個工作時,為了拉攏心腹,在背後捅我刀子的同事;也不是那個當著眾人,懟我的方案做得毫無吸引力的客戶,竟然是我的媽媽?!
能說著這樣的話,對從小被教育要講究孝道,溫順且從未和別人大聲吵過架,甚至是一個聽話、乖乖女形象的我來講,真是離經叛道!身為子女,怎能說出這樣惡毒的話來。
也許,先前我一直無法用一個詞兒,來準確描繪出長大的自己,和媽媽的關係的話,這次我終於找到了這個表達。鄙視。
第一次替我說出這句話的,是這個叫思文的女孩在《送一百個女孩回家》的訪談節目中說出的。當主持人問思文:在世的,你有最鄙視的人嗎?有,我媽!「媽媽」這個稱呼,輕鬆快速地從這個女演員的嘴裡跑了出來。一剎那,我的內心咯噔了一下「鄙視」這個貶義詞怎麼能和這個愛的稱呼聯繫在一起。
當然,思文能說出這樣的話,是有她自己的原因,一個離過5次婚的媽媽,能給女孩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可想而知。
鄙視媽媽的第一個原因是:在她在兒媳婦面前的卑微。
在一個一年回不了幾次家的兒媳婦面前,一舉一動中自然無聲地流露出的卑微感。
面對兒媳婦,這個婆婆愛的太卑微了。不僅自己卑微,而且還要拉著我這個女兒一起。
當媽媽第一次做婆婆時,是我哥第一次結婚。那時,剛做婆婆的媽媽,還處在幻想能夠抱孫子的時期,可當周圍的鄰居們一家挨一家懷孕生子、膝下承歡時,我的第一任嫂子卸任了。
隨之而來的是,村裡的各種牌場也都漸漸地散場了,從圍觀者比打牌者還多的旺盛期,漸漸三缺一,再然後是再也聚不齊一桌人了。
因為曾經和媽媽一樣年紀的嬸嬸、大娘們,有了一個更重要的任務:帶孫子。接送孫子上、下學。就這樣,我的媽媽漸漸落單了,跟他們再也沒有了共同話題,人家嘴裡最平常不過的關於孫子吵鬧的抱怨,在我媽的耳朵裡,變成了一種炫耀,有孫子孫女,了不起啊。
也許是特別珍惜第二次做婆婆的原因,這回,媽媽的婆婆角色更是演繹地淋漓盡致。
媳婦一到家,各種飯菜都直接端到了面前。廚房的事兒,從來不讓媳婦插手。
知道媳婦愛吃青菜,就把院裡能種的地方,種上了各式各樣的青菜。每次進城辦事,第一件大事就是給媳婦送吃的。
凡是媽媽自己手工製作的食物,從新鮮蔬菜到各式醬料,從夏秋瓜果到冬天針織棉靴,沒有不是媽媽送過的,一個人從鄉下坐車到城裡,就自己扛著給媳婦送過去。當然,送的可不止媳婦一家。都說,結婚是兩個家庭事兒。每次送東西,連媳婦的爸爸媽媽、哥哥姐姐都要照顧到。
為了給年近40的兒媳婦補身子,媽媽在隔壁山村裡,費了老大勁兒買的烏雞,被兒媳婦放在冰箱裡活活放壞,都沒吃就扔掉了,聽到這樣的消息,媽媽鎮定地說,不吃,就不吃吧,還能怎麼樣。
得知兒媳婦要減肥,不吃飯,就吃水果,還吃紅心火龍果,白心的不行。平時連根菜都捨不得買的媽媽,一袋一袋的紅心火龍果買給媳婦,一邊買,一邊還囑託著,別減太狠了,小心身體。
為了當回奶奶,就連兒媳婦跟前夫生的女兒,都想帶來愛,可惜兒媳婦從沒給過任何見面的機會。當然,當親奶奶的機會,目前來看也是很渺茫的。
當兒媳婦和兒子為了錢而互相爭吵,拿刀互相逼死對方的夜裡,媽媽可是拼命抱著想要跑出去的兒媳婦,夜深人靜,兒媳婦嚎啕大哭的唾罵聲,將一向和善、從不願招惹任何是非的老兩口的面子,真是賣向了天際。
不知道,那晚鄰居們是不是會被吵醒,我只是知道,我們家的那扇大門從此以後經常是關著的。
如果說,婆婆這卑微的愛,是為了保全整個家,我只想對媽媽說,這「討好式」的婆媳愛,是換不來兒子長久幸福的。
我鄙視,我媽媽的第二個原因是:她的唯唯諾諾、察言觀色。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她開始學會了 「察言觀色」,每回回到家,很多時候,作為女兒,不經意就將外面的壞情緒帶到了家裡,對媽媽的追命式提問,動不動就提高嗓門、不回答。
一個懂得察言觀色的小孩,無疑是最值得喜愛的。可一個要看「顏色」行事的老小孩,著實令人倍感心酸。會讓人自省,對已風燭殘年的她,誰都對她做了什麼。每回掛掉電話,不得不得隨時檢視一下自己的行為,嗓門是否大了點,腔調又太銳利了嗎?又有不耐煩的語氣了嗎?
沒有了年輕時候的嚴厲,只剩下了一切為了孩子的委屈求全。
我鄙視媽媽的第三個原因是:懶惰!
這個懶惰不是生活起居上的懶惰,我們幾個兄弟姐們從小都是吃飽穿暖。而是思想上的懶惰。
我們家有一個原則就是,爸媽從來不幹涉子女們做的任何決定。老大辭掉學校分配好的就業機會,追隨女朋友南下做生意賠的精光,老么不顧家庭狀況,一個人要去上海上什麼化妝專業,家人從來都是一句話:「 支持」!
兒子要和那麼遠的媳婦結婚、離婚,女兒被騙身背高利貸,在孩子的升學、結婚等人生關卡點上,媽媽從未表達出任何的意見,甚至是一句「不行」阻攔的話。
甚至,當聽說女兒新談的男朋友是獨生子女時,什麼都不問,就說了依據:趕緊結婚,結婚了,趕快跟人家生個孩子!
當別人家的孩子,還在苦惱被父母管的太多,我卻在苦惱哪怕我媽能說出一句阻攔的話,都會讓兒子、女兒面對選擇時,能多考慮一點。為了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埋怨自己,總是大度地說一句「你們自己的事情,你們自己看著辦」!
如果,你問我,我最憐惜疼愛的人,是誰?
我會說,我媽。
我試著從無數中文學作品中,找尋著和媽媽的相處之道。
我看到了龍應臺在《目送》中寫道: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它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它的背影漸行漸遠。
當年過半百的父母在電話中承認自己有些事情做錯時,孩子總是那個原諒得最快的人。也許時間能給我們和親人最大的禮物,失去相互理解立場和出發點。
女兒和母親之間的相處之道,沒有最正確的,只有對於彼此來說最舒服的。我在學著慢慢釋然的同時,也在內心暗暗下了決定:也不嫁父親那樣的男人,不做母親那樣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