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線閱讀收費 是繼視頻收費後的又一金礦?
電信、移動、騰訊等大佬紛紛涉足
除了「賣閱讀」,有些還熱衷「版權再開發」
近段時間以來,杭商郭羽在在線閱讀平臺「和閱讀」上發布了自己的著作《網絡英雄傳I——艾爾斯巨巖之約》,在獲得各方好評後,郭羽告訴記者:「除了印發紙質書籍以外,我們已經和一家知名影視機構籤訂了電影版權協議。」
越來越多作品,已經不再局限於在線閱讀傳播,而是通過各種渠道進行版權的再開發。很多在線閱讀平臺也很樂於做這一件有趣的事情。
什麼是「版權再開發」?拿最近熱播的電視劇《花千骨》來說,從2009年小說成功籤約後,2013年,《花千骨》電視劇版權就被慈文傳媒集團買下,2014年開機拍攝並傳出籌拍電影版以及有意向海外發行版權的消息,今年5月,湖南衛視獲得首輪播映權,二輪、三輪播映權也即刻被其他平臺搶購。同名手遊同步上線,同時圍繞版權,《花千骨》還將進一步打通漫畫、電商、舞臺劇等領域。通過版權開發,一條泛娛樂產業鏈正在被打通。
而在這之前,我們熟知的在線閱讀平臺盈利模式,往往和視頻點播平臺遵循的模式一樣——從免費閱讀到收費閱讀。這一轉換力度也正在逐漸擴大,記者從天翼閱讀了解到,目前其20%新用戶最終會轉換成付費用戶,和閱讀也透露,其付費用戶的佔比在10%左右。
這些平臺來頭不小,天翼閱讀的背後是中國電信,而和閱讀的背後是中國移動,另外,很多讀者熟知的起點中文網、瀟湘書院、紅袖添香等,均屬於閱文集團,而閱文集團所屬公司是騰訊。
20%新用戶願為看書「買單」
原創文學更易產生付費
雖然在很多在線閱讀平臺上,讀者仍然可以免費閱讀,但記者也發現,收費選項也正在逐漸多了起來,其中包括免費閱讀一定篇章後再收費、完本收費、包月收費等等。「天翼閱讀」的營銷總監姜菡鈺透露,目前在天翼閱讀平臺上,書籍總量已經超過33萬冊,其中免費書籍佔比為30%-40%,可見想要閱讀其他的書籍,或多或少存在一定費用。
而在這些收費書籍中,有多少讀者願意買單?「一個用戶登錄平臺,往往遵循這一流程:激活-註冊-閱讀-付費-持續付費,在不論消費金額多少的前提下,其中,20%的新用戶最終會轉換成付費用戶。」姜菡鈺說。
記者又向在線閱讀平臺「和閱讀」了解情況,咪咕數字傳媒綜合發展部的龔怡婷說:「付費用戶佔比在10%左右,其中連載的原創文學比出版圖書更有粘性,容易產生付費,且月人均消費額更高,而在遠傳文學中,玄幻奇幻和都市言情類更加容易產生付費。」
龔怡婷介紹,在「和閱讀」平臺上,付費方式可分點播信息費、包月信息費和通信費。點播信息費指用戶單次訂購收費圖書或收費章節,按章收費資費一般在0.04-0.16元/章,按本收費資費一般在1-10元/本;包月信息費指以月為單位收取用戶的信息費,共含140多個包月產品。
平臺紛紛開發「聽書」頻道
不為收費只為積累客戶群
在「賣閱讀」這件事上,在線閱讀平臺也在探索各種新形式。
在2013年,天翼閱讀就發布了「氧氣聽書」平臺,姜菡鈺透露,目前這一平臺上的音頻時長已經超過25萬個小時,這就意味著,一個人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不吃不喝不睡地「聽書」,也得聽上將近30年。
「這些音頻來源分為幾個渠道,有向別人買音頻版權的,也有自己製作的。就拿最近熱播的《花千骨》來說,這一音頻就是在我們公司用自己的設備、在自己的錄音棚裡完成的。」說到這裡,姜菡鈺坦言,「挺自豪」。
這樣的「聽書」,需不需要收費?「目前還沒有考慮收費,仍以吸引用戶量為主。」姜菡鈺透露。
記者發現,不僅是天翼閱讀開發了「聽書」平臺,和閱讀也有自己的獨立聽書客戶端。龔怡婷透露,客戶端於今年7月正式上線,目前已經與60餘家機構合作,擁有超過2萬部節目內容,近30萬集,其中包括時下熱門的《左耳》、《致青春》、《何以蕭笙默》等。
在有聲出版市場被看好的當下,已經擁有這些書籍數字版權的在線閱讀平臺熱衷於開發「聽書」,似乎也是件順其自然的事情。喜馬拉雅FM聯合創始人、聯席CEO餘建軍就曾對外稱,未來3000億的有聲出版市場,將造福產業鏈上下遊。在線閱讀平臺,自然也身在其中。
除了看和聽,一切還沒結束
「版權再開發」孕育各種商機
你以為有了看和聽,一切都結束了嗎?其實,不然,在線閱讀平臺更熱衷於「版權再開發」,這也讓很多數字閱讀版權的運營方有了生存發展的機會。項書悅就是其中之一,作為杭州見微文化策劃有限公司的總經理,2012年,他正式踏入這一領域。
這些數字版權運營方需要做些什麼?項書悅透露,就是和作者、出版社籤約作品,然後將這些版權使用提供給在線閱讀平臺,並尋找合適的方法運營推廣。
項書悅所在的見微文化曾經獲得了不少知名作品的網絡傳播權,其中包括張藝謀電影《歸來》的原著、嚴歌苓的小說《陸犯焉識》,袁敏所著的《蒜頭的世界》,不少還是網絡獨家傳播權。
「如果這些作品擁有了一定的影響力,我們還會和平臺等合作開發新的版權產品,比方說漫畫、微電影、話劇、網劇等。」項書悅說,比如近日上映的電影《烈日灼心》,其原著《太陽黑子》的數字版權,就是我們在操作的,「如果票房成績理想,不排除進行版權的再開發」。
「文化產品一定要進行版權再開發,單一作品的競爭力相對較弱。就像《花千骨》《步步驚心》等,這些都是比較成功的案例。」項書悅說,雖然很多作品是從小說走向電影、電視劇等的,但不排除有些作品是從其他形式,再發展至文字作品的,「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擁有全版權開發意識」。
大數據、社交化、精閱讀 推動產業發展
三大結構性挑戰仍難避免
今年4月,咪咕數字傳媒有限公司發布了《2014年度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雖然數字出版涵蓋了數字閱讀、數字報紙、網路遊戲、網絡動漫、在線音樂等多個產品,但毋庸置疑的是,在線閱讀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板塊。
《白皮書》對近15年以來中國數字閱讀市場進行了統計,從2008年-2014年市場規模分別為2億元、5億元、9億元、27億元、39億元、59億元、80億元,並預計今年會到達103億元,其中移動端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白皮書》分析,大數據、社交化、精閱讀正在推動數字閱讀產業的發展。通過大數據智能推薦轉訂率達15.6%,遠高於一般推薦率。而社交化的影響也可從起點文學的一個數據體現:起點文學2014年讀者打賞金額高達1900萬元。
儘管如此,數字閱讀仍然面臨三大結構性挑戰:從商業結構上來說,數字內容盜版的衝擊和分流仍影響巨大;在內容結構上,專業圖書的數位化轉型仍面臨轉換率低的現象;在人群結構上,中青年市場仍然有待培育,特別是成年人,其不選擇數字閱讀的原因多樣化。
根據《白皮書》上的數據顯示,浙江、江蘇、湖南、湖北等地的手機閱讀品類滲透率較高,均在15%以上,而在十大城市數字閱讀指數一欄上,深圳、重慶、東莞、北京、杭州五座城市位列前五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