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十六期間,什麼是真正的「家天下」真財產?非我族類的是本國的百姓一堆人形金幣而已,你敢想像某和親公主帶著匈奴兒子來漢朝繼承皇位嗎,海因裡希親王那種當然沒有。歐洲的王權是封建制下嚴格的「君權神授」,統治階級內部相當固定,僅限於封建主,彼此只能內部通婚,以保血統純正,敢貴庶通婚便自動失去繼承權,導致各國王室都沾親帶故,彼此都是親戚,也只有他們能擁有王位,草民絕無上位可能,「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歐洲本來就不存在,這個統治階層在歐洲內部就是「共享」的,所以平民能接受外國君主,因為已經接受了「貴賤有別」。
和中國根本不同,歐洲人接受外國君主並不是崇洋媚外,僅僅是君權神授下的階級差距罷了,歐洲的國王娶的王后永遠都是外國公主,本國女極難上位,就是一個證明。歐美那一眾國家之間的關係,感覺跟周天子時期的各國之間的關係,本質上還是植根於西方基督教文明。如果放到現在,就跟內陸窮省想請個沿海發達省份的領導來就任的感覺差不多。馬可波羅時候把東方把中國宣傳的那麼好,但是如果讓中國人來做他們的國王,顯然不可能的。
波蘭立陶宛聯邦是貴族共和制,國王是選舉的,貴族們怕國王威脅他們的權力,說到底來個外國國王更容易控制。至於瑞典挪威,挪威是和平獨立,要求瑞典排國王只是彌補一下瑞典王室而已,但瑞典王室放棄了這個王位。當然,到了1813年,在法軍被空前削弱的同時,他的對手都成長起來了。當時的歐洲都在追逐羅馬繼承,教廷加冕。家族名號看得比命還重要,除了法德以外,大都覺得自己是鄉下土貴族。
特別是波蘭,俄國這種建國初都只是公國,公是第一等封爵沒錯,但是達不到王國的高度,王國又達不到皇室的高度,所以公國追逐王國,王國追逐皇室。一個法國王子打死他也不可能願意去華沙公國當個國王的。法國國王那是皇室,羅馬教廷加冕的。華沙公國國王,是普魯士王國國王都可以任免的。小編我個人就一直認為黎塞留時期的法國比太陽王時期更有潛力成為歐陸霸主,路易十四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直接把法國成為歐洲霸主的可能性徹底打沒了。
如果單看查理曼帝國,那麼法蘭西和德意志作為繼承者來說是平等,但是縱觀整個法蘭克王國,還是要以法蘭西繼承其歷史為主。因為法蘭克王國的前半截--墨洛溫王朝疆域範圍主要在法國,所以法國歷史包含墨洛溫王朝這一段,而德國歷史大多略過墨洛溫王朝,直接從查理曼三分天下開始說起。路易十六也許能夠在和平年代做一個尚可的守成之君,和十五比可能也差了點,可是1789年的法國真不是十四末期那種完全情況啊,至少外國人沒有打進法國本土,也沒有餓死上百萬人的饑荒,再怎麼說,路易十六被砍了頭還是很多人覺得冤枉的。
路易十五統治前期還是可以的,波蘭王位繼承戰爭也可以說是巨大的勝利,不知道為什麼之後就完全墮落了,腐朽糜爛,從受全民敬愛變成被唾棄,把國家也搞得混亂不堪。不過很大程度上,法國大革命的前兩年不如後面亂,是因為糧食大恐慌之後,各地組織民兵,建立自治政府,許多開明的貴族、教士已經接受啟蒙思想,早就希望變革,可以說法國大革命的君主立憲階段是不可避免的。固然十五留下的攤子只能亨四復活才有得救,但說十六比前兩個強恐怕也誇大了。
美國獨立戰爭打了六年,前三年美國人孤軍奮戰,打贏了薩拉託加才引得十六下場,法國人進入北美是很晚的事了,在歐陸法西聯手拿不下英國一個直布羅陀,比養雞佬先後幹掉幾萬龍蝦兵差遠了。說法國是遊而不擊難聽了點兒,但這場戰爭法國基本上沒撈到啥,也是存在感的證明。路易十四十五雖然有種種不對,但十四接手的是剛整完投石黨的法國,十五接手的是剛打完西班牙戰爭的法國,其實都挺慘的。路易十四除了大同盟是傻一點以外打的其他戰爭個人認為沒有太大不妥之處,十五打完奧地利繼承戰也算歐洲仲裁者了,怎麼也不是路易十六背靠全歐幫忙還對英國無能為力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