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江自古銀礦資源豐富,明朝木氏土司統治下從中原聘請技師發展銀礦冶煉,麗江府生產的雪花銀器具作為貢禮敬奉朝廷,手工銀器市場形成一定規模。
手工銀器既代表了家宅興旺,又是日常生活起居不可缺少的器具。花瓶、刀具、碗盤碟餐飲、茶酒飲器具等等各種手工藝銀器用品飾品,也成為身份的象徵。在滇藏茶馬古道,手工銀器成為了大宗的貿易商品,也是馬幫出行的生活必需品。
麗江素有尊重匠人的習俗,中原工匠到麗江後在授業生涯中,落戶麗江大研古鎮,與本土人繁衍生息,也成為了麗江納西人,所以大研古鎮的許多姓氏多是漢姓。他們年少拜師學藝,技藝世代相承,這雪花銀的製作工藝是百歲坊銀匠們代代相守的成果。
麗江銀器開採銀礦並製作生活器具和裝飾品,經營歷史悠久,使用廣泛,工藝豐富。在茶馬古道各個民族銀器文化得到相互傳播和交融,產生了相當多的傳世精品。
在茶馬古道上馬幫為防止途中被山賊在水源處投毒搶劫,習慣用銀餐具對沿途用水進行檢驗,確定無毒才取水飲馬做飯,銀器起到了保護生命財產安全的作用。
銀器一度在麗江風行,常有的產品有銀勺銀筷子、銀木碗、銀茶具酒具、藏族刀鞘、銀項圈、銀手鐲……這些實用的餐具和飾品既融合了中原文化,又結合了邊雲南各少數民族文化,這九龍護鼎的酒具,也是漢族白族藏族的富裕家庭的最愛。
在被譽為滇藏茶馬古道重鎮的麗江大研古鎮,茶葉的運輸儲存和運用有著悠久的歷史,因此銀茶具也成為大戶人家的日常用品,當下麗江古城各式銀器茶具風行,當應百歲坊的銀茶具最得信譽。
這是一對合歡銀梳子是麗江納西族婚禮的嫁妝,他們信奉「無銀不成婚」,嫁女時必須要有一定的銀器,這對梳子合攏了是心形,預示著希望一對新人一生心心相印。另外條件好的家庭嫁女還有很手鐲、餐具等等。
除了嫁妝,在生死兩件大事上也是離不開白銀。新生兒滿月長輩會送上銀項圈長命鎖或手鐲,在長輩仙逝前的「含口接氣物」中就有純銀,表示在老人過世後,尋訪祖先蹤跡回到故土時沿途的買路錢,也是對來世富足生活的期望。在當今也有出遠門帶銀手鐲保平安,有病有災身上佩戴銀器去病消災等的習俗。
麗江銀器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穿行在這一條被譽為「百歲坊」的古樸小巷,走進光義街8號的「銀文化院落」,我們感受到的是歲月的流逝,工匠技藝的永存。白銀有靈氣可賜福,因此銀器滿足了人們日常生活和精神的需求。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亙古不變的就是老百姓對「健康長壽、吉祥平安」的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