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刀刃鋼鐵中添加其他金屬元素,與古代煉鋼的碳素鋼迥然有別,故稱之合金鋼。塊燒法煉就的生鐵,因為古代鼓風量少,無高大煙囪幫助空氣對流,爐心溫度不夠高,流出的鐵水含碳量太多,其中含碳量在4%~8%左右者,因為不適合制器,故被英國人稱為豬鐵(pig iron),日本人則稱之為玉鋼,是用傳統工藝製作武士刀、生魚片刀的鋼鐵原料。
▲日本刀劍博物館門前的古法玉鋼——日本刀的原料
這種含碳量多的生鐵在中國宋代被稱為銑。今天含碳量在2%~5%的鐵稱為生鐵、鑄鐵,多用於鑄造水溝蓋、窗柵或者大灶鑄鐵鍋等。在宋代,已經懂得將銑投入冶鐵爐中再煉,流出來的鐵水含碳量降低了,成為更有實用價值的生鐵。人類工業化史上第一種大量生產的鐵水的爐稱為高爐,高聳的煙囪成為其特徵,煙囪產生對流效應,機器強力鼓風增加高爐進氣量助燃,爐心溫度比傳統的冶煉爐更高,銑鐵中多餘的碳大部分被燒掉,流出來的幾乎都是生鐵,但還不是用途最廣的鋼。
日本刀的玉鋼,經過約20餘次的熾熱高溫鍛打,在高溫下碳的活性遠大於鐵而被氧化燃燒掉,得到含碳量約0.7%~0.9%的高碳鋼,即可用於鍛造武士刀。在高溫鍛造過程中,鋼鐵所含的碳燃燒喪失的現象稱為失碳,是鍛造任何鋼鐵器物都必須慎重考慮的變量。荀子《勸學篇》的「百鍊鋼成繞指柔」,就是指失碳的現象,因為高溫鍛造時間太長,次數太多,鋼鐵內碳元素耗盡,變成熟鐵而失去熱處理變堅硬的物理性質,簡單來講就是鋼鐵變熟鐵了!
含碳量在0.02%以下的鐵稱為低碳鋼,無法以熱處理的方式增加其硬度、彈性、韌性等物理性質。含碳量在0.4%~0.6%的鐵稱為中碳鋼,用於製作帆船的船釘、螺絲等,含碳0.4%的鐵熱處理後的最大硬度約HRC50度,後者多用於製作鐵軌、輪船鋼板,熱處理後勉強能接受的最高硬度大約為HRC57度,用於此程度的鋼製作刀具,刀口容易產生微小缺口,所以打鐵鋪一般價位的鐮刀鋤頭菜刀都不耐用,原因就在於此。
只有含碳量在0.7%~1.1%稱為高碳鋼,但0.75%~0.85%含碳量的刀具刀口最鋒利,刀口韌性最佳,不易產生小缺口,防鏽能力也相對最好。含碳量超過0.9~1.1%,刀口更鋒利,但更容易產生小缺口,刀口也相對容易生鏽。
用生鐵高溫鍛打製成的鋼效率太低,中國古代有多種生產高碳鋼的方法,例如東漢《太平經》記載有炒鋼法,之後的文獻多有提及,而英國到了18世紀中葉才發現怎麼炒鋼。炒鋼的原理大致如下:將高溫鐵水劇烈攪拌,讓碳和雜質被空氣氧化而得到鋼,但炒鋼製得的鋼質量不穩定,可能炒得熟鐵、中碳鋼、高碳鋼。
另一種制鋼方法稱為灌鋼。南北朝東魏、北齊(約公元550年前後),有位叫綦母懷文的工匠首創一種灌鋼法——即把生鐵加熱到熔化的鐵水,澆淋在他稱為的「柔鋌」上面,應該就是今天的可鍛鐵上,澆淋幾次就能製成鋼,他稱為「宿鐵刀」,再用動物油脂、尿液(現改用碳酸氫鈉水)淬火,能斬甲30札。
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宋代沈括《夢溪筆談》也曾提及灌鋼。其中宋應星寫於明末崇禎年間的《天工開物》提到:「生鐵片放在上面、熟鐵片放在下,生鐵先化,滲淋熟鐵之中。」灌鋼製法先收集各種重複鍛造多次,已經嚴重失碳的熟鐵或低碳鋼,與高質量的生鐵按一定的比例,一層含碳量在0.2%~0.4%的中低碳鋼,一層含碳量約2%的生鐵互相堆放,外面包上黃泥,放入高溫火爐中持續加熱,用黃泥包住生鐵能阻隔空氣氧氣,當內部溫度高達900~1200℃時,碳不會燃燒,反而游離侵入低碳鋼內,使得各層生鐵、熟鐵含碳量達到均勻,此物理現象是非常重要的鋼鐵製作工作原理,稱為滲碳。等到時機恰當,夾出黃泥包,敲掉黃泥,迅速將鋼鐵塊鍛打成型,分塊鑿制斬斷估亂所需坯體,用於進一步鍛造其他器物。用這種方法生產高碳鋼器物,特別是刀劍、農具等,其效率是日本玉鋼傳統鍛打法的數倍以上。高效率生產高碳鋼的灌鋼技術若以宋代為標準,至少領先西方世界七八百年!
用高爐冶煉的大量生鐵必須再冶煉成鋼,才能製作鐵軌、橋梁、輪船等,因此陸續有多種煉鋼爐問世。其中常見的有平爐煉鋼法:爐內鋪上石灰,用於吸附硫、磷等雜質;朝平爐內高溫的鐵水噴吹氧氣,使平爐內一層薄鐵水中的碳燃燒,降低含碳量而得到鋼。其他還有多種類似的方法,限於篇幅就不在些一一介紹了。
由於目前碳鋼刀的鋼材絕大多數都採用工業制鋼。因此日本武士刀的文化價值在於,從最基本的礦砂、木炭、冶鐵(玉鋼)、鍛造、研磨、製作刀把和刀鞘等,幾乎與1000年前的方式一樣,如果深究其技術源頭,七八成來自於中國,確實有點令我們尷尬。
現代工業的煉鋼爐每冶一爐最少可能10噸,一把刀具只需幾百克的碳鋼,一爐鋼可制刀數萬把以上,若是刀廠商家囤一爐鋼的話,要存貨到多年才能用完?因此,世界各地的碳鋼鍛刀工匠,無不絞盡腦汁地發掘適用制刀的原料,例如銼刀、吊橋鋼纜、氣鑽鑿子、卡車避震彈簧鋼板、槍管、炮管,乃至於炮彈鋼等,不勝枚舉。
▲鋼廠煉出的鋼水,含鐵98%、碳0.04~1.5%、錳1%
此外,採用電渣重溶法還原製得的鋼,廢鐵原料含較多細微雜質,多數用於厚重的鋼構材料,並不適合做刀。美國工業規格編號1095(國產的稱為T-10A)的高碳鋼鋼材,廣為美國刀匠採用。1、0兩字說明碳素鋼不含其他金屬,9、5兩字代表含碳量0.95%。因為鍛制刀具必須在高溫中反覆加熱,這樣就會造成失碳,所以含碳量稍多於0.75%~0.85%,給刀匠預留出根據經驗調整的空間,比如在爐火中燒多久就會失掉多少碳。美國刀匠多喜愛採用含碳量在0.85%~0.9%的鋼,若提高淬火溫度,製作出來的刀刃非常鋒利,堪稱吹毛可斷,但是刀口的鋒利持久性比日本刀略稍差,這是日本和美國刀匠喜好不同所致。近年來美國手工刀匠名人輩出,碳鋼鍛刀成為潮流,高碳鋼編號擴增為1090、1085、1080、1075、1060等多種,數字的意義如同1095。
19世紀末人們在碳鋼中開始嘗試添加各種金屬元素,例如:錳、鉻、鎳、鈷、釩、鉬、鎢等,添加每一種金屬元素的比例不同足以改變刀具的不同物理特性,以增加工具機工業刀具在高溫中維持削銑的鋒利度,因為經得起高速切削摩擦導致紅熱,而稱為高速鋼,常見的有各種鑽尾、圓鋸片、印刷切紙刀、銑刀、鑽頭等。
二戰期間,各交戰國擔心海洋受到軍事封鎖,各種製作合金鋼、工具鋼的重要金屬元素無法獲得(如德國反坦克之穿甲彈必需的鎢),便開始研究如何在儘量減少合金鋼添加其他金屬的情況下,獲得更好的刀口物理性質,自此低合金鋼的研發製造與利用,獲得了長足的進步。
以日本日立制鋼在日本安來這個地方生產製造得名的安來鋼為例,其中歷史悠久,在中國和日本的很多刨刀、木工鑿子都採用的青紙鋼1號、2號,含碳量依%次為1.2%~1.4%、1%~1.2%,鉻含量0.3%~0.5%、0.2%~0.5%,鎢含量1.5%~2%、1%~1.5%,其他雜質含量少,最佳硬度在HRC60~62度之間。含少量的鉻目的在於降低含碳量,以免鋼鐵容易生鏽。
鎢可以增加刀口切削軟材質的鋒利度和鋒利持久性能,為了避免添加太多造成刀口脆性增加,還需要添加釩、鉬、鈮等以提升刀口的韌性,這其實又違背了低合金鋼研發的本意。同樣的例子還有美軍二戰期間的幾款軍用短刀,如採用1095鋼的卡巴軍刀,因為便宜、鋒利又耐用,迄今還有很多人購買後用於戶外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