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斯嘉麗
斯嘉麗的第493篇影評,歡迎關注、點讚、評論三連,在影視的世界裡自得其樂。
最初我對芒果臺做的紀錄片,是拒絕的。
芒果臺在我眼裡一直是大型流量製造現場。流水的綜藝,鐵打的芒果;流水的明星,鐵打的芒果;流水的熱搜,鐵打的芒果。這,才是芒果臺的正確打開方式。但是看完第一集記錄片《中國》,我知道我錯了。
這是一部乍一看,還以為是央視爸爸拍的紀錄片。因為眾所周知,天朝最終有文化的電視人,都在央視。《國家寶藏》了解一下?
要不,也應該是東方衛視製作的,畢竟《詩書畫》節目我帶著娃每期都看。
或者,是河北衛視做的?他們家可是做出《鄰家詩話》的啊,這個節目娃帶著我至少每期看了三遍。
然而,事實勝於雄辯,開篇的畫面就告訴我,這絕不是大寶貝《雲中歌》裡的塑料花。
第一集,春秋。以老子和孔子的世紀相遇開場,以孔子路漫漫其修遠兮的歷程為線索,走過一集。以旁白始,以旁白終,人物演出了旁白的意境萬千。
看完第一集,我特別慶幸自己叫了娃一起看。這簡直就是一部檢驗和學習孔子思想的最佳普及作品。
01 看故事,還親切地配個旁白解釋,娃的歷史課它可以包了。
旁白以孔子奔波的一生為線索,中間串聯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小故事。等於你看故事時,還有人幫你從旁講解,多麼省時省力的文史學習啊。
比如:
在講述孔子為什麼要復興周禮時,畫面是幾個彪形大漢攻擊一個小孩子,並往地上扔了一條魚,這不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嗎?這個idea值得10086個贊。
再比如:
孔子其實是中國第一個開民辦學校的人,有教無類,收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
看到這裡,娃暫停了,給我講述了孔子最喜歡的弟子是顏回,最有錢的是子路,等各個弟子的故事。這是她自己在《中國童話》(36冊)裡看到的。感謝臺灣漢聲出版社。
再比如:
孔子周遊列國時的故事,我暫停了,跟娃講了有人想要砍樹害孔子,但孔子處之泰然不躲不避的故事。然後下一秒,我按了播放鍵,就出現了這個故事。我就喜歡這種跟家長想得一樣的歷史紀錄片。如果我們知道的,紀錄片裡都沒有,這個含金量就值得商榷了。
再比如:
當出現楚狂人接輿時,兩個娃都尖叫了。因為上個月我給她們講《世說新語》鄧艾口吃這個內容,就有說到這個典故: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闢之,不得與之言。
於是我們就暫停,娃們就把接輿的臺詞念了一遍。這種他鄉遇故知的喜悅,讓我們連接輿是汪涵演的都沒發現。
02 旁白和畫面,是一對配合默契的解說老師
對於想要讓孩子們了解孔子,學習論語的家長來說,這部紀錄片實在太合適了。旁白雖然沒什麼語氣(這不是我的看法,是娃的看法。)但是正因為這種內斂感情的口述,讓人更容易被內裡的人物吸引和打動。如果人物還沒嗨,旁白自己就嗨起來了,這個故事誰做主?人物還有沒有一點自己的地位了?所以我覺得旁白的尺度很好,不逾矩。
但是,情緒內斂只是旁白的第一個優點,它還有另一個優點是點到即止。這是文案與畫面的相得益彰。因為畢竟只是紀錄片,不是要演出孔子和誰的相愛相殺一百集。讓大家明白這個思想巨人所走過的高山低谷,所流淌的大江大河即可。
比如:
孔子周遊列國時,總是在笑,有時還在歌。這是真實還原了。因為孔子本身就是很樂觀和喜歡唱歌的。是個豁達的智者,總能在置之死地時後生,又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所以在這些旁白出現時,畫面的狀態與旁白可以說是完美互補。
再比如:
在說到孔子堅守七日,終於等到了子貢拉來的楚昭王的援兵。畫面上是孔子和弟子開心地趟水過河,開始是用腿擊打出水花,接著就在那條小河裡一直走一直走。
娃就說:「為什麼走這麼久還沒到對岸?是不是這件事會有阻礙?」接著就聽到旁白說楚昭王逝世,孔子這次又失敗了。所以不要覺得畫面的深意孩子看不懂,他們懂的。
這就是旁白和故事的雙贏。大家各司其職地為一部紀錄片呈現客觀的視角。
總結:
這部紀錄片絕對能讓你和你的孩子,對孔子和他的思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它讓你不需要灌輸,也能讓孩子對孔子的故事印象深刻,張口就來。香港教育局發了一本建國70周年紀念品本子,每一頁的底下都有論語裡的一句話,我家兩個娃竟然喜歡得不得了。
偉大的思想,值得有趣的延續方式,對吧?
娃看完以後強烈要求改天看其他集。催更!
2020/12/12 於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