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年開始,對羅浮宮我已經嚮往了好幾十年。光在電腦上遊羅浮宮也已經是好些年前的事了,那個軟體真有意思,從羅浮宮的平面圖出發,可以自由進入每一間宮室,點哪面牆,那面牆上的油畫、雕塑就能調出來,比親自參觀還方便,可惜不帶中文說明。
以前我曾在中國美術館參觀了一個《羅浮宮館藏展》,可惜全是銅版畫,油畫只有一幅,就是那幅《拿破崙翻越阿爾卑斯山》,現在終於來到真正的羅浮宮了!
羅浮宮的展品比起凡爾賽宮,名氣要大得多,全是名畫名雕。羅浮宮展品共40餘萬件,從古代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是世界上最龐大的藝術宮殿。據那些參觀過羅浮宮的畫家們說,真正要想看到所有展品,少則三天,多則一周,還不能看得很仔細,而我跟著旅行社,參觀的時間還不到兩個小時!這也叫「參觀羅浮宮」?!
我們並沒有從那個最著名的入口——玻璃金字塔——進入,因為那個入口已經人滿為患,不堪重負。我們走另一個入口,一下去就是地下室,據說是古代時巴黎的地下河道工程。
接著來到玻璃金字塔的下面,這是一個倒立的金字塔,從這裡往上看,感覺非常奇特。
玻璃金字塔是華人的光榮,因為它是美籍華人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作品,當時我就聽說了這一消息。據說羅浮宮因展品太多,開闢了地下展廳,需要重新設計入口,這一工程交給了聲名卓著的貝先生,待貝先生將玻璃金字塔建成後,法國一片譁然,認為典雅的羅浮宮與時髦的玻璃幕牆建築極不協調,但過了若干年後,法國人又漸漸認可了這一設計,認為它極富創造力和想像力,既象徵埃及古老金字塔文明,材料和結構上又體現了現代工業文明,而且能將室外光線充分地灑布於地下,堪稱二十世紀建築設計巔峰之作。
其中還有這樣一段小故事,玻璃金字塔建成後,法國人不幹,批評貝聿銘:你們美國人沒歷史沒文化,怎麼敢在我們法國羅浮宮胡整呢?貝先生回答:我有文化,因為我是中國人。法國人只好啞口無言,因為中國文明史是法國的好幾倍長。
在羅浮宮內,我們參觀的第一部分是雕塑,比如「雅典娜女神」,無頭的「薩姆特拉斯的勝利女神」,扭曲的「受傷的奴隸」,「半人馬神」等等自不必說,倒是有一尊「陰陽神」挺有意思,一位姑娘夢見了自己的情人,於是情人附在她的體內,結果她變成了有女人身子和男人生殖器官的怪物。
雕塑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維納斯了,這座雕塑我以前畫過,整整畫了一個星期才完工,熟得不能再熟了。回憶起來挺有趣,那時是七十年代末,剛剛開放,我們正在畫這尊石膏,進來一位青年,發現這半裸雕塑,吃了一驚,看看我,做出擠眉弄眼的表情。
其實,古希臘古羅馬雕塑中,維納斯(阿芙蒂得羅)的雕塑有好多個,我們常見的這尊發現於希臘的米洛斯(也叫「米洛」),所以叫做「米洛斯的維納斯」,以區別於其它維納斯雕像。據說,那是農民翻地時發現的,剛發現時並未斷臂,一手託著蘋果,另一手提著裙子。後來被一商人買走,不想運到海邊時又來了一幫海盜,爭鬥中維納斯雙臂失落,從此成了「斷臂維納斯」。後人不知想像出多少種復原方案,但安上去都不協調,沒辦法,只好把她叫做「殘缺美」了。如同中國的《紅樓夢》也叫做「殘缺美」的作品。
我站在維納斯原型面前,因為太熟,反而沒有了激情,只是不停地,轉著圈地拍照。
這時,有位同胞說了句大實話:「我看維納斯也沒什麼美嘛,腰那麼粗,簡直就是個男人!」
的確,拿現代審美標準來看,維納斯的「三圍」實在不像話,如果選美,第一輪就淘汰了。就這還得說是美神,愛神,天上人間最美的女子,雅典娜和朱諾倆女神綁一塊兒,也沒能比過維納斯,有那麼玄嗎?
但是放在古希臘又當別論,那時人們最崇尚的裸體美,肌肉美,主要指男子,比如古希臘奧運會上,全是好漢們在那兒亮肌肉,比塊兒,女子連看的權利都沒有。
如果我們把維納斯放在這些肌肉發達的男子雕塑中間,立刻就能感受到一種溫柔的女性美,但如果把林黛玉那種美人兒塑成雕像,也放在那裡,恐怕反倒成了怪物,似乎只要給英雄們一摟,那「楚腰」就得斷。壯碩美和病態美,實在無可比性。
文/閒雲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