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文章,作者是一位日本作家,資深媒體人,野島剛。他會以日本人的視角,從語言中很容易學習的「粗口」部分,帶你感受一下中日文化之間的差異。
中國人都熟知的一句日語是「八嘎丫路」(日語寫作 「馬鹿野郎」)。
過去,我到中國旅行時,曾在火車上給一位農民模樣的大爺讓座。這位滿面笑容的大爺衝著我來了一句:「謝謝啊,八嘎丫路。」當場我就尷尬得要死。也不知道是因為他討厭日本人才這麼說,還是他覺得「八嘎丫路」是日本人常用語,所以才這麼講。
這對我來說至今仍是個謎。
只是,「八嘎丫路」在日本一般用於上司訓斥部下,或者父母教訓孩子的時候。即使被別人這樣說也不會覺得非常受傷害。
翻譯成中文,是程度較輕的罵人話,類似於「傻瓜」。
此前,我曾經在上海跟計程車司機吵過架,因為他們總是故意繞遠走彎路。
由於對方的態度實在太惡劣,所以,下車時我甩了一句「幹X娘」。結果司機便飛奔來追我。
那時我才第一次意識到,「幹X娘」這句罵人話跟日語中的「八嘎丫路」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
正如我這次親身體驗反映出來的那樣,日本人對罵人話往往感覺比較遲鈍。
有一天,我跟一個中國朋友吃飯,圍繞「為什麼日語裡罵人話比較少」這個問題討論了一番。
這個朋友在日本已經生活十年了,但據說現在發脾氣時,也還找不到合適的日語詞來充分表達內心的憤怒。
比如,在日語裡罵人話,除了「八嘎丫路」以外,還有「阿呆」、「気違い」、「ヘニタ人」等等。
翻譯成中文就是「呆子」、「瘋子」、「變態」的意思,這大概在中國人眼裡,並不算什麼嚴重的罵人話吧。
所以,我的這位朋友抱怨道:「沒法痛痛快快地大罵一場,所以日本人容易積累很大的精神壓力。」
確實,中文裡的罵人話非常豐富,跟日語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
我學中文有二十年了,現在還會遇到搞不清楚意思的罵人話,感覺每年都有新的罵人話誕生,永無止境,記也記不過來。
這個朋友還問我:「為什麼日語裡沒有罵人話?」
我想了想回答說:「因為日本人比較文明啊。」本來是句半開玩笑的調侃,但朋友馬上說,「日本人文明?中日戰爭的時候幹出那麼殘忍的事」。我也不服輸地反駁:「我並不否認這個。但說起殘忍,中國古代秦國的白起不是還活埋了趙國的40萬士兵嗎?殘忍度誰能比得過中國人?」……話題一發不可收拾了。
看,日本人和中國人之間的討論交流就是這麼困難。
回到罵人話這個話題上,我覺得日本和中國之間的罵人話所表現出來的最大差異,大概在於辱罵是否針對「性」和「親屬」吧。
我想起了小時候,孩子們一起唱著順口溜「你媽是個凸肚臍」,相互鬥嘴。日本人頂多罵個「凸肚臍」,中文的話就變成了「幹X娘」,所以日本和中國還真是大不相同啊。
另外,在中文裡有很多侮辱別人家屬或祖先的罵人話。而日文裡完全沒有。大概,千百年前的祖先被別人怎麼罵心裡也不會介意吧。
日本人的意識裡,最多認為祖父那一輩算是自己祖先。這跟發現數千年前的家譜後喜出望外的中國人相比,簡單得太多了。
以前我在臺灣地區旁聽「立法院」審議時,曾經遇到過女「立法委員」毆打男「立法委員」的情景。
據說因為男「立委」說女「立委」「沒家教」。女「立委」在電視機前聲淚俱下地控訴「說我的話怎樣都行,但絕不容忍侮辱我父母」,臺灣輿論整體上也傾向於支持這名女「立委」。
後來事態漸漸平息,認為說她「沒家教」的男「立委」有錯,並沒有對實施暴力的女「立委」進行特別處罰。
但對於我來說,即使被人講「沒家教」,或許會稍微有些不愉快,但絕不會非常憤怒吧。
這樣想來,罵人話裡所蘊含的中日差異,可以說與中日文化的價值觀差異直接相關。
最後順便說一下,現在日本人最討厭被別人說的一句罵人話當屬「KY」。
這是「讀不懂空氣」一詞,日語的首文字縮寫。
所謂讀懂空氣,是日本獨特的待人接物之道,日本人重視人際關係之「和」,努力維護不去破壞。
打破現場氣氛的人,會遭到周圍的人厭惡,被打上「人間失格」(做人不合格)的烙印。
這對日本人來說是最恥辱的事,比任何髒話都有效果。個性突出的中國人或許對此很難理解吧。
所以,建議各位中國朋友,如果身邊遇到奇怪的日本人感到憤怒的話,可以對他說「你呀,真是KY」。對方那個日本人聽了後,肯定會目瞪口呆,深感難為情轉身回去好好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