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則消息登上了熱搜,國產動漫的人物因為染髮被家長投訴而遭到下架。事情一經爆出,便激起了無數網友的怒火。
被舉報的動畫片
畢竟把動漫人物的頭髮染色來豐富藝術效果,增強人物的辨識度並襯託人物的性格,這幾乎是一個常識了。
比如,紅色是為了凸顯人物的熱情開朗,而藍色是為了凸顯人物的冷靜沉著等。
可就是在這幾乎沒人能想到的點上,有人把動漫舉報了。
而省廣電局答覆說,「忽略了動畫片對未成年人潛移默化的影響,未在情節細節上做仔細推敲」,立即責令其核查整改,將動漫下架。
省廣電局的回覆
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樣的邏輯是很荒謬的,因為這樣來說,絕大多數動畫片都要遭到下架的命運。比如國外的迪士尼動畫,髮式、服裝花裡胡哨;比如國內的海爾兄弟等,衣著暴露,也有染髮行為。
但這也才是動畫片的特色呀。於是網友指出了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關上電視去寫作業,或者乾脆換一個黑白電視。
網友各種評論
不可否認,兒童對於他們所觀察到的行為會進行直接或間接地模仿學習。
曾有新聞報導,因為模仿灰太狼烤羊的情節,江蘇兩個孩子被同伴綁在樹上點火燒成重傷,而烏魯木齊的5歲女童模仿動畫片的情節,撐著傘從11樓高空跳下。這都說明對於心智還未完全成熟的兒童來說,確實會受到動畫片的影響。
童年的動畫片
但,是不是因此就要把孩子隔離在一個無菌的世界裡,他們才能健康地成長?把責任推給動畫片的同時,家長是不是也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出現了一些疏忽或者缺席,畢竟一些類似的動畫片在家長自己小時候也都看過。
其實很多時候,就是家長持有了過於較真的態度,雖然想為自己家的孩子營造一個完全健康的成長環境,但他們卻忘了溫室終究不如風雨與陽光共存的大自然更適合生命的生存與生長。
因此,作為家長,要做的應該是教會孩子正確地看動畫片。
我們生活在一個複雜的世界裡,呼吸的空氣裡有氧氣也有灰塵,吃進肚子裡的食物有營養也有細菌,這才是世界的真實。對於孩子而言,雖然我們希望他們快樂成長,但也不應該將他們與真實的世界隔離。否則越是呵護,孩子反而越脆弱。只有讓他們了解到世界的複雜,他們才能在體內形成種類足夠豐富的免疫細胞,培養出良好的獨立思考、理智判斷的能力以及識別和規避危險的能力,最終成長為一個完整並且成熟的人。
不要把孩子的生活環境真空化
而作為家長,便可以陪孩子一起看動畫片。在出現一些戲劇化的表達,比如用鍋煮人的時候,可以聯繫生活教育孩子樹立安全意識,讓他明白火是會傷人的,從而為他彌補生活的基本常識。如果一直只讓孩子獨自看動畫片,很容易會讓孩子陷入動畫片的世界觀當中,而與正確的世界觀產生偏差,因此必須要家長介入,對生活的真相進行補充,才能讓孩子把動畫片當作動畫片,而不是把動畫片當成電視裡的另一種生活。
陪孩子一起看
事實上,也並不是所有的動畫片都適合孩子觀看,家長應該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以及不同的性格特徵,來選取特定的動畫片給孩子看,比如對性格內向的孩子,可以給他看一些強調團隊精神和友誼的動畫,這樣才能更具有針對性地促進孩子的成長。
此外,有些動畫片是由成人漫畫改編出來的,它的受眾是動漫迷,面向的是成年人,因此可能會出現一些暴力以及恐怖的情節,這樣的動畫片自然就不要給低齡的孩子看了。
有選擇地給孩子看動畫片
其實看動漫就和看雜技、聽京劇差不多,都是一種休閒方式,屬於生活的消遣。它固然要承擔一些教育意義,但它不能承擔家教的全部。而且,動畫片的意義在於它的劇情和思想,在藝術表達形式上,應當給予其足夠的自由,否則就易剝奪其最重要的生命力——趣味性。而沒有了有趣的動畫片,孩子的童年又該是多麼單調而乏味。
因此,對於文化,我們應該多一些包容,而對於孩子的成長,我們也要留給其足夠的色彩。畢竟,真正能讓孩子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的,是「別人家的父母」,而不是「別人家的動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