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錄⑧ 「萬紫巷」早年是「五裡溝」的地盤
圖文|臺應新
「五裡溝」與「三裡莊」「魏家莊」一樣,以前都是老濟南商埠區裡有名的「城中村」。
五裡溝,最早稱為「五里舖」。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修《歷城志》,「裡社」卷有「五里舖在城西五裡司一名兵六名」的記載。後因梁家莊到北大灣的一條自然形成的洩洪溝在此(即五裡溝東街)路過,又逐漸改稱叫「五裡溝」,這在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修《歷城志》「裡社」卷同樣有記載——「西關北保二領街庄十日鐵塔街——曰五裡溝」。也就是說,在1771年以前,五裡溝(莊)就已經有了雛形。
為什麼把這個地方叫作「五里舖」或「五裡溝」?據當地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說法是,此地到「揚帆航運」的小清河是五裡路,去城裡「走走逛逛」也是五裡路,因此人們把這條大溝和五裡路結合起來,就叫「五裡溝」。
老濟南自開商埠之前,五裡溝周邊都是荒草野坡、水溝池塘和零散農戶,東邊是一片荒冢累累的義地和一個常年積水的大灣。後來隨著五裡溝這個地方「安營紮寨」的農戶多了,一些小商小販也就壘一個茅草屋固定的住了下來。慢慢地,那片空曠的義地和水灣附近,就有了生意人,後來就形成了集市,再後來就是遠近聞名的「夜貓子市」。
1904年濟南開埠後,五裡溝就以一個「農戶村莊」的形式保留下來。它東起緯五路,西止緯六路,南到經二路,北止緯一路的範圍內,形成了一個「口」字形的、四邊設有「寨門」的棚戶區。此時,因為五裡溝東面那片義地和水灣已經在「寨門」之外,所以不再屬於五裡溝的範疇,這就是後來依次改名叫作「灣子巷」、「卍字巷」、「萬字巷」和「萬紫巷」的歷史演變過程。
(網絡截圖)
當時五裡溝這個村莊四周有五個出入口,形同「寨門」。這五個「寨門」中的四個,白天會打開,晚上要關閉,深夜有更夫。這五個「寨門」的具體位置是,東門一個,在槐家巷東口處(即現在的緯五路),對面就是從五裡溝分割出去的萬紫巷;南門一個,直通繁華的「金銀地」經二路,南門出入口因有十多個臺階,也叫「下崖子」,是五裡溝居民進出的主要通道;北門三個,即西北門、北門和東北門。西北門在發祥街北口,對面是經一路的鐵路貨場;北門在今天的濟南市第二人民醫院東側;還有一個「北水門」,也就是東北門,其位置在北門以東大約100米處,用於汛期到來時觀察洪水,平時鎖著不開。
早年在五裡溝紮根安家的第一代村民,是靠溝邊開荒種糧種菜或在周邊打零工掙錢維持生活,後來隨著膠濟鐵路的建成開通和周邊集市貿易的發展,使五裡溝街內的居民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那時,萬紫巷自發形成的「夜貓子市」裡,「批發」和「零售」都非常的熱鬧。每天凌晨,人們會提著馬燈,挑著青菜,推著五穀雜糧和舊貨布藝,前來兌換交易,天亮就收攤。以後日夜兼營,漸漸形成氣候,就有了早攤點、五金雜品、海鮮副食等品種,也就有了搭棚的常攤和固定的店鋪。
(網絡截圖)
「近水樓臺先得月」,居住在五裡溝的居民也不甘寂寞,每天凌晨他們也手提肩挑著貨物,出了東寨門就到了可以擺攤設點的萬紫巷,不願意出去的,就在家門口擺個小攤,照樣掙錢,因此五裡溝先後出了一些精明能幹的商家和大的店鋪。正如《老濟南商埠瑣記》一書中寫道:20世紀30年代前後,五裡溝有了眾多的店鋪,儼然成了一個小商業區。在東街上,兩旁的百貨店、雜貨店、黃酒店、飯店、鍋餅鋪以及澡堂等依次排列,狹窄的街道上人流如織,熱鬧異常。比如,在五裡溝東街中段,有一處兩進的大宅院,名為「季家大院」。它是當年的主人季先生在萬紫巷開了一家雜貨鋪,漸有積蓄,便於1928年蓋起了這處大宅院。這在五裡溝的生意人當中,季先生無疑是靠自己勞動發家致富的代表人物之一。《濟南大觀》中也列舉了當時的菜市景象:「一在商埠萬字巷,一在緯一路新市場,一在城內刷律巷。陳列雞魚鴨肉、海味蔬菜,每晨購者擁擠。」
(臺應新拍攝於2009年)
關於萬紫巷的歷史發展沿革,有文章這樣寫道:1948年秋,濟南解放,萬紫巷迎來了新生。人民政府懲治了惡霸,對萬紫巷環境大加整頓,使萬紫巷商場重現生機。經過幾十年的經營和建設,萬紫巷商場變得萬紫千紅起來,這裡曾是濟南最大的綜合農貿市場。上世紀90年代以前,萬紫巷是濟南人購買蔬菜以及副食品的首選之地,買家總能在這裡找到最合適的商品。周末,尤其是春節前,整個商場內熙熙攘攘,牛羊豬肉、山珍海貨、各種罐頭、豆製品、油鹽醬醋一應俱全。上世紀50年代,萬紫巷商場專賣一種榮成石島產的蠓子蝦磚,稱為「濟源號蝦糕」。蝦磚比豆腐乾大些,包裝的紅紙上用木戳印著「蜢子蝦磚」四字。蝦磚味道較蝦醬濃鬱,買回來掰下一塊用水一泡就能用,燉出來的菜味道鮮美,故風靡一時。萬紫巷西街上有濟南冷食糖果一廠,夏天製作冰糕,冬天則製作糖果。一到夏天,整條街上都能看到批發冰棍的商販。萬紫巷東街上有一家煤店,供應著萬紫巷一帶的生活用煤,每到冬季,煤球機日夜不停,送煤的、拉煤的地排車絡繹不絕。
(萬紫巷東街東口。臺應新拍攝於2009年)
萬紫巷的「熱鬧」還遺留到了現在。2017年5月,萬紫巷附近施工過程中,挖出40枚炮彈。有人猜測是濟南解放戰役期間所遺留,有人猜測是日本人敗退時期所遺留,眾說紛紜。張宗昌督魯期間,曾在商場的東南部建了一處軍械倉庫,名為「濟南兵工廠辦事處軍械分庫」。日偽時期,拆除了軍械倉庫,建起了一座名為「心平菜市」的農貿市場,這些炮彈大致就是這處軍械倉庫的遺存。一處繁榮的商場,在一堆炮彈上經營了70餘年而平安無事······。
(萬紫巷西街。臺應新於2009年拍攝。)
五裡溝,由「農戶村莊」逐漸演變成了「城中商業街」後,上世紀20年代末已有人家1000多戶,50年代更是達到2300多戶。為了便於區域管理,1950年,五裡溝正式將五裡溝東街、五裡溝西街、發祥巷和槐家巷分為四個片區。但是,由於那條自然形成的「大溝」的原因,五裡溝的地勢比經二路低了兩米多,每逢大雨,這裡必是地上河,每年汛期的大洪水帶來的浸害,是當地老百姓揮之不去不去的煩惱。所以家家戶戶門前的臺階都比路面高出許多,有的門口還備有擋水木板。即使這樣的防備,遇到排洩不及的雨水,照樣浸泡到屋裡。在東街南口面向經二路的慢坡臺階兩側,就設有高過膝蓋的水泥垛子,這是早年為了阻擋洪水設立閘門時留下的痕跡。
(經過整體遷移後的宏濟堂西號,它原來位於五裡溝南口。臺應新2019年拍攝)
近百年來,當時的管理者和老百姓對五裡溝的排洪大溝,先後進行了多次治理修整。據史料記載的就有,上世紀30年代,在後來形成的五裡溝東街的位置上,將一段排洪明溝改為暗渠,上鋪青石板,寬約3米,形成一條貫通於經一路至經二路的「莊」內人來車往的通道;1965年底,又大範圍的治理了五裡溝內的排洪溝渠,先後鋪設了水泥路面。
(舊村改造拆遷後,市民搬入新居的發祥巷。臺應新2019年拍攝)
但是,終因該處地勢低洼,未能徹底解決大雨中向居民家中灌水的難題。從2007年4月起,濟南市計劃對五裡溝棚戶區實施拆遷改造,直到2010年5月,發祥巷小區整體開發改造竣工,才徹底解決了這個困擾五裡溝地區100多年的「頑疾」,老百姓終於告別了狹小潮溼、居住擁擠的蝸居,大部分都住進了「發祥巷」這個美觀舒適的大型社區。常年低洼內澇的「五裡溝」,已經消失在棚戶區改造之中,留存下來的仍然是揮之不去的記憶。
壹點號臺柱子說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