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鋼鐵之夏·2018——中國太原國際青年金屬雕塑創作營」完美落幕。來自中國十大美院及國際知名美院的42名學生在太原化學工業園區(簡稱「太化」)進行了一場酣暢淋漓的技藝切磋。經過28天的刻苦鑽研,42件以金屬機械和零部件為材料的鋼鐵雕塑創作成型。它們的誕生為太原老舊工業園區的轉型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展現了太原作為一個工業城市的發展歷程。同時,也彰顯出太原正用新的藝術形式表達自己的文化品格。
太原,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我國重要的早期工業城市,不少大型工礦企業為能源工業建設做出過卓越貢獻。近年來,隨著工業生產方式的演進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轉型,隨之而來的是大量機械設備被閒置或淘汰。如何處理這些工業遺存?太原市政府與中央美術學院聯合中國美術家協會雕塑藝委會,對工業遺存進行藝術再創造,將工業廢棄物以一定順序重組,成為了一座座社會性、觀賞性兼具的鋼鐵雕塑。這種「化廢為寶」的新路子,以「鋼鐵之夏——國際青年金屬雕塑創作營」為載體,實現了一次次華麗轉身。
7月20日,「鋼鐵之夏·2018——中國太原國際青年金屬雕塑創作營」正式開營,來自中央美術學院等知名美院的42名學生在太化工業園區開始了艱苦的創作之旅,廠區內廢棄的金屬機械和零部件就是創作材料。怎樣「變廢為寶」,還能彰顯山西特色?青年藝術家們入駐太原後,相繼參觀了山西省博物院和晉祠,在了解山西本土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尋求創作靈感和源泉。構思選材、繪製草圖、擬定方案後,帶隊的專業老師就其學術性、可操作性、安全性等方面進行了逐一考量,方案通過,才能開始創作實踐。為保證創作效率和質量,每位學生都會配備一名力工和一名焊工(均由太化集團臨時招募,隨機分配),「學院派」和「老師傅們」的工作方法相互補充,合力完成作品製作。
金屬的敲擊聲、機器的轟鳴聲……近一個月來,太化廠區內熱火朝天。學生們頭頂炎炎烈日,身著厚厚的工作服,頭戴安全帽、防毒面具,辛勤創作。經歷了切割、打磨、鍛造、點焊、噴砂、著色等工序,一件件鋼鐵雕塑脫穎而出。那些沉睡多年的工業廢棄物重新煥發活力,具備了很高的藝術價值。8月16日上午,來自全國各大美院的專家學者對所有作品進行了「檢閱」(點評);下午,他們又與這些青年藝術家匯聚一堂,就作品創作歷程、心得體會等進行了互動、交流和探討。17日上午,所有師生返程北京,創業營圓滿落幕。「鋼鐵之夏——國際青年金屬雕塑創作營」作為全國各大美院每年的暑期活動,已成為一個學術品牌,目前共舉辦過8次,分別在內蒙古磴口縣、大同、太原進行,共創作出532件作品。從2013年起,該活動連續在太原舉行,已有6個年頭。其中,已有17件作品矗立在太原(位於長風商務區內),供公眾觀賞。
太化集團一位負責人介紹:「太化集團是老牌國企,是國家『一五』期間建設的三大化工基地之一,1960年由蘇聯援建而成。2011年,為響應政府打造碧水藍天綠色能源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我們廠整體搬遷至清徐化工新材料園區。就這樣,位於市區的廠房便閒置了下來,寬闊的場地和豐富的廢舊器材可以讓學生們充分施展才華,一連6年,他們都在這裡進行創作,他們打造的鋼鐵雕塑也將成為我們重要的企業資產。一直以來,太化都在轉型發展,下一步,計劃將老廠區建成為工業遺址公園,這樣一來,這些作品就有更多機會走向公眾視野,走進百姓生活。」(馮華 寇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