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五軍團
紅五軍團和紅一、紅三軍團並稱為紅一方面軍的三大主力,它的前身是國民革命軍第26路軍。1931年12月14日,該部在趙博生、董振堂等同志的領導下,在寧都發動起義,全軍共1.7萬人接受了紅軍的改編,成為了紅五軍團。
最初的紅五軍團總指揮為季振同,董振堂為副總指揮兼13軍軍長,1932年6月,董振堂升任紅五軍團總指揮(後改稱軍團長)。
此後,董振堂參加贛州戰役,第四、第五次反「圍剿」,長徵期間,他率領紅五軍團為全軍擔任後衛,在湘江戰役和金沙江阻擊戰中付出了沉重的犧牲。
僅湘江一戰,紅五軍團就犧牲了5000多名戰士,其中包括34師師長陳樹湘和政委陳翠琳。而在紅軍搶渡金沙江時,也是董振堂率紅五軍團在陣地堅守9個晝夜,確保了主力渡江。
紅五軍團為紅一方面和紅四方面軍的勝利會師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因此獲得了「鐵流後衛」的稱號,這其中董振堂是重要的功臣。
一四方面軍會師後,為了團結起見,一四方面軍進行了混編,紅五軍團被劃入左路軍,不久後中央率領一、三軍團及軍委縱隊單獨北上,而董振堂和紅五軍團不得不在張同志的領導下,開始他們悲劇的命運。
折戟高臺
張同志對紅五軍團和董振堂的排擠日漸嚴重,一度引起紅五軍團官兵的不滿。董振堂在中央紅軍攻佔臘子口後,向張同志提出了一些批判性的意見,結果換來的是電臺被沒收,他們從此失去了和中央聯繫的方式。
董振堂一度找到處於半軟禁狀態下的朱老總,希望他帶著部隊一起北上,但朱老總也有心無力,本著以大局為重,團結為主的想法,他勸董振堂不要輕舉妄動。
隨後,董振堂日漸被張架空,原來的軍團政委李卓然被張換成了自己的親信黃超,部隊也和紅33軍合編,改為紅五軍。此後,他們一直承擔著警戒、阻擊等任務,獲得休整的時間遠少於其他部隊。
會寧會師後不久,紅五軍就奉命西進渡過黃河,據董振堂的警衛隊長高志中回憶,董振堂當時就預感到了這一決策可能帶來的結果,在送高志中離開的時候,他紅著眼睛對高說,他們以後可能見不了面了。
果不其然,西路軍後來在西北遭遇了一系列的失敗,董振堂的紅五軍佔領高臺後,部隊已經不足4000人,政委黃超依舊帶走了兩個主力團,並拿走了電臺,導致紅五軍軍部長期無法與西路軍總部獲得聯繫,坐困被圍。
而在董振堂打算突圍之時,黃超卻又派人來通知他必須堅守。最後,紅五軍在高臺全軍覆沒,董振堂將軍戰死沙場。
身後事
董振堂的犧牲和紅五軍的失敗,是紅軍的一個重大損失,而更讓人感到遺憾的是,他們本來不至於敗得如此慘烈。1962年葉劍英元帥曾專門寫詩懷念董振堂,詩開頭兩句是:「英雄戰死錯路上,令我深懷董振堂」,表示了對董振堂將軍的惋惜和懷念。
1946年,劉伯承元帥專門把董振堂的堂兄接到自己的司令部給予慰問,並讓人尋找董振堂遺孀賈玉明,將他們接到冀南生活,所有宋任窮更是吩咐當地領導給他們解決房子、農田的問題,冀南軍區因此專門劃了60萬邊幣給他們,要知道,當時6萬邊幣就能買一頭牛了。宋任窮、陳再道、王任重等將軍後來也都到過董振堂的老家河北新河去探望過。
我們由此可以看出,這些老戰友、老同志對董振堂將軍的懷念和敬重。
2005年,董振堂事跡陳列館正式籌建,2009年,董振堂將軍入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做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這些都表明,歷史沒有忘記這位英勇的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