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一直覺得,表達愛是一件很簡單的事。
不就是和對方說說「我愛你」、「麼麼噠」、「喜歡和你在一起」、「謝謝你為我做的一切」…………
只要從嘴裡說出內心對他人的愛和溫暖便可以。
可當我走進性格色彩的課堂,與朋友聊天的過程中,才發現,對於有些人而言,表達愛是一件很難的事。
你很難從他們口中聽到感性的話,他們只會理性分析問題,然後默默用行動來表達愛,但嘴上從來不說。
他們會一針見血地指出你的問題,因為他們就是在不斷解決問題中成長起來的,可是他們很少考慮這樣的方式你是否能接受。
當你想要表達內心的愛與溫暖,和他們聊聊詩和遠方,他們卻無法感知,只會回你一句:「這樣做有沒有用,這樣做對不對?」
你們像是隔了一堵牆,永遠親近不了彼此。
我們是否需要在言語上表達愛?在我看來,言語上表達愛是必要的,尤其是對於紅色性格的人而言,說一句充滿愛意的話,比一束玫瑰花更管用。
可是,確實很多人無法用言語表達愛。因為,你沒有辦法給別人你所沒有的東西。
如果,在你的童年沒有得到過關注與愛,長大後的你,很難給別人關注和愛,因為你都不知道什麼是關注和愛,又如何給別人。
如果,你曾經成長在充滿暴力或是冷漠的環境中,長大後的你,也會用同樣的暴力模式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生活。
如果,你習慣性用理性解決問題,那麼感性地表達愛與溫暖,變成一件無比艱難的事。
我想起父輩母輩那一代,他們都像是沙漠玫瑰,內心有著一個黑匣子,不會和我們分享他們的快樂與悲傷,而是每天只關注柴米油鹽醬醋茶。
「你吃飽了嗎?」
「為什麼這麼一點小事都做不好。」
「這件事不做完就不準去玩。」
「我真是白養你了。」
在他們的世界,解決問題,暴力表達,便是他們的相處方式,因為,他們的父輩母輩,也沒有得到過愛與溫暖,也沒有表達過愛與溫暖。
他們敏於言納於行,永遠都不打開內心的黑匣子。
可是人與人之間,沒有愛的表達,沒有脆弱的分享,我便很難走進你的心,你也很難從我這裡感受到愛與溫暖,我們永遠都會隔著一道穿不過的牆。
要給別人愛與溫暖,自己就需要先擁有它,不是流於形式,而是從心底生發出來的一種情感。
正如樂嘉老師所說:「技巧可以訓練,感受無法替代。」
親愛的,從今天起,做一個有感受力的人。
轉載:劉慧(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