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許多電影都帶有諷刺風格,這些電影敢於戳破社會的黑暗,攻擊當權者的腐敗,揭露人性的陰暗面,正是韓國很多電影敢於表達真實,很多觀眾都喜歡看這一類的電影。其中,也有很多韓國電影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它們對於韓國的社會產生了實質性的作用,甚至改變了韓國的法律。
1.《熔爐》
《熔爐》講述了在韓國光州的一所聾啞人學校,學生們遭遇來自老師們的長期性侵,美術老師姜仁浩為了保護孩子們,和參與性侵的惡魔做抗爭的故事。影片最悲哀的地方在於,最後姜仁浩並沒有取得勝利,施暴者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正義輸給了邪惡!
雖然電影最後的結局是壓抑的,但這部電影也引起了韓國政府的重視,《熔爐》上映的第37天,韓國國會通過《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又名「熔爐法」,這是真正意義上改變了韓國法律的電影。
2.《辯護人》
《辯護人》以歷史上著名的釜林事件為原型,男主宋佑碩是一個律師,因為飯店大嬸的兒子樸鎮宇因從屬的釜山讀書聯合會被控為左翼社團而遭到逮捕,受到殘酷的虐待,男主於是出面為他辯護。
宋佑碩的原型是已故韓國前總統盧武鉉,因為同情在釜林事件中被非法逮捕的學生,還是普通律師的盧武鉉從此開始了辯護的人生。《辯護人》的上映,也導致這個案件被重新提起重視,2014年,釜山地方法院對「釜林事件」進行了二審宣判,時隔33年,五名被告人終於得以洗脫冤屈。
3.《寄生蟲》
如果說前面的兩部電影暴露了韓國法律的問題,那這一部就是反映貧富差距的現實電影。廉價的地下室裡住著一家四口,他們均是無業游民。在長子基宇去一戶富有家庭擔任家教後,一家人的生活漸漸起了變化,而兩個天差地別的家庭也被捲入一連串意外事件中。影片瞄準了韓國社會的嚴重兩極化,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極具現實意義。
在《寄生蟲》在奧斯卡上獲得4項大獎後,韓國首爾市政府也宣布,將撥款為全市1500戶居住在半地下室的家庭提供房屋修葺服務,以改善半地下室惡劣的居住條件。
4.《素媛》
《素媛》是根據真實案件「趙順鬥案」改編,講述了小女孩素媛遭遇性侵後走出心理陰影,重新面對生活的故事,作為一部犯罪電影,《素媛》並沒有將重心放在案件的偵破上,而是著重渲染了受害人遭受的情感衝擊,直戳淚點。
而犯罪者的原型趙順鬥在2008年綁架並性侵了只有8歲的受害人,並在2009年入獄,今年12月份趙順鬥將要出獄。2019年3月,韓國國會通過了被稱為」趙鬥順法」的法案,針對曾對未成年人實施性犯罪並具有再犯危險的罪犯,在其出獄後,將有專人進行一對一24小時監視觀察,為期至少為半年,並首次公布了趙順鬥長相。
5.《小委託人》
《小委託人》改編自2013年發生的真實事件,講述了律師正燁結識了多彬、敏俊姐弟,但卻得知敏俊死於母親之手,多彬遭受母親的威逼頂罪,正燁得知真相,決定幫多彬頂罪。電影將虐待兒童的問題提上一個新的高度,認為虐待兒童錯不僅僅在施虐者,更多在於社會的冷漠。
影片的原型是2013年在慶尚南道漆谷郡發生的「繼母虐童殺人事件」,繼母長期暴力虐童,致使繼子和繼女相繼夭折。影片上映後,韓國政府宣布將考慮修訂民法第915條,禁止父母以任何理由對子女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