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戰「疫」時刻,一批新聞戰士逆行而上。他們有的多次參加急難險重採訪,經驗豐富;有的精於挖掘深度新聞,思維活躍……採訪中,他們衝鋒在前,憑藉細膩的觀察、敏銳的判斷和專業的思考,創作出一批視角獨特、意蘊深厚的「走心」報導,寫好戰「疫」歷史底稿。今天,我們邀請三位一線記者,講述親身經歷,分享採訪思考。
新華社湖北分社記者餘國慶:
抓住時間節點 抓住歷史人物
身處重大歷史事件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察角度,都有自己的記錄方式。每一個媒體人也只能記錄部分事件。我的一點體會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記錄重要的時間節點,關注重要的歷史人物
疫情就是命令,新聞現場就是記者的戰場。作為新華社駐武漢的一名分社記者,兩個多月來,我始終堅持一線採訪,有進危險地區的猶豫和後怕,也有稿件全網置頂的喜悅;有經歷患者不幸離去的悲傷,也有見證救治成功的興奮。
為什麼能堅持這麼長時間?我的信念是:為歷史作記錄,在戰「疫」中守初心。
歷史觀和責任感,相信是這次疫情報導中很多媒體人的精神動力,我也不例外。這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
從世界觀來說,媒體人身處其中,他的每一篇報導,都是觀察、記錄這段歷史的一個視角、一個片段。記者只有胸懷歷史觀和責任感,才能找到自己的角度定位,才能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意義,才能讓自己在這麼艱苦的環境中堅持下來,也才能用歷史的眼光,來觀察思考記錄所看到的一切。因為,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
從方法論來說,就是如何記錄你所看到的歷史。身處重大歷史事件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觀察角度,都有自己的記錄方式。每一個媒體人也只能記錄部分事件。我的一點體會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記錄重要的時間節點,關注重要的歷史人物。
1月24日晚,一個很特別的除夕夜。我們採制新媒體報導《除夕夜,隔離區的祝福》,真實記錄醫護人員在這一特殊歷史時刻對家人的祝福和心願。一位年輕的媽媽對女兒說,「女兒,媽媽正在和很多人一起,守衛我們的城市,相信媽媽!」編輯到這段時,我發現自己也哭了。
武漢「封城」後,如何適應「封城」生活?我們選取了6位拍攝對象,重症隔離室的醫生、火神山醫院的建設者、居家隔離的小夫妻、社區防控負責人、接送醫護人員的志願者,製成紀錄片《武漢「封城」影像志——七日談》,成為這段歷史的一個註解。
1月26日,正月初二,新華社湖北分社記者餘國慶(右)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同醫護人員一起商討重症隔離室直播方案。
2月23日,這一天,我們採用網絡直播的方式,利用「AR眼鏡 5G直播」,穿越武漢三鎮,行進式直播報導,帶大家看看此時此刻的武漢,受到讀者的關注和認可。
2月26日,新華社湖北分社記者餘國慶(右)在火神山醫院採訪解放軍病毒專家毛青。
春到武漢城。3月9日,武漢病例明顯減少,出現重大向好的趨勢。在新華社總社領導親自部署下,我們製作《武漢24小時》融媒體報導,用一天作為線索,選取24個時間點,展現24個普通武漢人的生活。融媒體產品冷靜客觀而又充滿生機希望,是武漢抗「疫」的歷史切片。
此外,在很多重要歷史時刻,我們都進行了記錄,火神山醫院的除夕夜,火神山醫院交付,第一批方艙醫院建成,第一批感染醫護人員出院等等。
2月26日,新華社湖北分社記者餘國慶在火神山醫院內採訪。
除了記錄重要歷史時刻外,我們更要記錄重要的歷史人物。這段時間,我們記錄了提出方艙醫院概念的王辰院士、武漢地區首家以中醫藥治療為主的江夏方艙醫院總顧問張伯禮院士、送病人出院的李蘭娟院士、疫情上報第一人張繼先醫生、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醫生等。這些重要人物的記錄,是這場歷史事件中重要組成部分。
與洪水、地震等報導現場不一樣,這次疫情報導中遇到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面對面採訪異常困難,尤其是主戰場——重症隔離區。一些媒體採用視頻連線的方式進行採訪,是非常好的辦法,也取得不錯的效果。但視頻連線也有局限,大多數時候,看不到細節,所以進入隔離區採訪很有必要。但一些媒體帶著專業設備進入隔離區,然後又將機器拿出來,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可能會造成醫務人員的感染,增加疫情擴散的風險,也給單位同事帶來隱患。
我們團隊成員多次進入隔離區拍攝記錄,直擊「紅區」,做了大量有影響的報導。我們的做法是,在醫院內部感染控制專家的指導下,帶小設備進入,然後將設備放在重症隔離區,在隔離區內將拍攝的內容通過網絡傳出來,隨後醫院感染控制部門將設備完全消毒處理後,才拿出繼續使用。這些措施雖然麻煩,但很有必要,也是專業的表現。
大眾日報社記者王凱:
在「專」字上狠下功夫
如何在一線最大程度地做好新聞現場的精彩呈現,發揮好現場記錄的優勢,是對每一個抗疫一線記者的綜合考驗。面對傳播生態的變化,媒體人要在一專多能的「專」字上狠下功夫,真正體現主流媒體的權威和公信力
1月25日晚,作為首批僅有的幾位記者,我隨山東省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到達武漢,在這段時間裡,作為一名工作22年的媒體記者,在採訪工作中,感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挑戰,有不少感觸,也有一些思考。
思考一:如何發揮好前線記者的優勢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形態和平臺的多樣化帶來了信息傳播的便利性,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信息傳播的主體,都可以是一個信源。在這次抗疫一線報導中,這種情形讓我印象深刻。
1月26日凌晨,山東醫療隊剛到達國家衛健委指定援助地黃岡,我們隨隊的幾位前線記者立足未穩,反映醫療隊員們踴躍報名、出徵、離別等信息的文章、圖片、視頻等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出現在後方,甚至已經被相關人士編輯處理後,分發到各類媒體平臺,以多種產品形式出爐,迅速贏得了大量關注。
隨後,山東省內多家派員醫院專門成立後方報導保障支持系統,安排專人負責及時收集整理報導前方醫療隊隊員信息,除在自身網站、公眾號、客戶端等平臺上推出外,還將相關內容同步通過原有新聞宣傳渠道,向傳統媒體輸送分發,而這些素材正是大量後方記者急需的。另外,一些醫療隊員還紛紛註冊抖音、快手等個人帳號,直接將個人的工作、生活、所思、所見等直接在各類新媒體平臺呈現,觀看量動輒萬級、十萬級以上。
這樣,一條完整的「醫護人員—醫院宣傳人員—後方記者—媒體」的內容生產供應鏈構建完成。它直通新聞當事人和新聞發生地,一方面連接新聞源,一方面執行後方編輯部的部署,直接對後方媒體服務。這些經過多方協作形成的報導,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毫不遜色於前線記者,這就對來自傳統媒體的我們提出了挑戰。
同時,由於受疫情控制、人身安全、專業防護,甚至交通、環境等條件的限制,相比平時,這時候前線記者的信息來源、採訪手段、採訪形式也發生了顯著改變。因此,作為一名前線記者,如何在一線最大程度地做好新聞現場的精彩呈現,發揮好現場記錄的優勢,為受眾帶來既專業又具有較強可讀性的報導,是對每一個抗疫一線記者的業務能力、協調溝通能力等的綜合考驗。
3月11日,大眾日報社記者王凱(左)在黃岡「小湯山」——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南樓7層普通救治病房採訪。楊汝燕 攝
思考二:如何確保報導的專業性
在這次戰「疫」報導中,快餐化、碎片化、情感化的特點明顯。疫情暴發後,各家媒體均以超常規的陣容全方位展開報導,除原有跑口記者外,大量抽調臨時力量加入,但也暴露出專業知識短板,一些報導停留在細碎、情緒化的簡單呈現。
與此同時,一些具備醫學背景的微博、微信公眾號、客戶端,卻以專業化的報導獲得熱捧,儘管社交媒體的一些局限性也較明顯,但其專業的表述、精準的呈現,也為我們專業機構如何做好這類報導,確保專業化水平提供了一個方向。
2月11日,大眾日報社記者王凱在湖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發布會現場。孔冠軍 攝
傳播生態的變化,對傳統主流媒體提出了挑戰,同時也需要媒體人不斷「轉方式、調結構」,在一專多能的「專」字上狠下功夫,真正體現主流媒體的權威和公信力。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任夢巖:
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從廣播的特性出發,抓住感染力、口述的力量、聲音的力量,在疫情的報導中,能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這一點,是文字、視頻所無法比擬的
到今年3月底,就是我在特別報導部的第五年了。作為總臺央廣中國之聲特別報導部的記者,就意味著要7×24小時待命,隨時準備前往新聞現場。
2月12日,作為央廣第三批報導隊記者,我動身前往武漢。由於準備、待命的時間比較長,我自認為心理建設已經做得足夠好。但是,當天上午接到出發的通知時,心裡還是有些忐忑。特報部兩位領導和中心總監把我和同事送到北京西站,坐上還在武漢停留的G505次列車,一路南下,駛向戰場。
來到駐地酒店,見到早已在這裡戰鬥了兩周的同事們。他們告訴我,物資準備還算充足,平日吃飯由外賣運來,這時候能吃上香噴噴的盒飯,已經非常知足了。
第二天,我和同事去武漢協和西院區採訪出院患者,雖然不進「紅區」,但我也是異常緊張。看到其他媒體同行,那真是八仙過海,有穿防護服的、有帶頭套的、有帶「潛水護目鏡」的,各顯其能。同事說,來久了,就沒那麼緊張了。除了口罩,去醫院最多再帶雙手套和護目鏡,不去「紅區」的,真沒必要那麼緊張。第一天的採訪很順利,有一位出院患者面對我們特別有表達欲。
但接下來的14天裡,一天一篇稿子的發稿量,讓我感覺像在「打仗」一樣。
廣播報導不同於文字和電視,需要用聲音表現現場,這次在武漢的報導既容易又困難,「容易」是因為前期有大量的現場素材可以選用,選題不愁,而「困難」的是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類似方艙醫院等治癒患者出院的消息已經日漸平常,不再是新聞了。
這時候,就要想法子開闢新戰場,比如講述疫情中的感人故事,採訪志願者等群體。事實上,在武漢採訪,感受最深的,最讓我感動的,除了無私奉獻的醫護人員,還有那些來自各地的志願者,以及當地社區幹部,有的志願者之前從未到過武漢,這次來這裡,只是單純地想幫助別人。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任夢巖跟採武漢市大排查。
另外,為了讓報導有獨家角度,我努力從廣播的特性出發,抓住感染力、口述的力量、聲音的力量。我想,在疫情報導中,藉助聲音的優勢可以找到自己的突破口,這一點,是文字、視頻所無法比擬的。
無論是到疫區採訪還是地震現場、爆炸現場,特別報導部的思路都是,一部分人跟現場動態、一部分人做深度調查。
此次疫情報導,我們分3批進入武漢,團隊裡有6位記者和1位帶隊主任,在經歷了剛開始的「亂戰」後,我們及時調整了節奏,確定了6個人的報導重點方向,這樣有的可以紮根社區做深度,有的跟隨方艙跑動態,有的緊盯醫療隊,有的專注於志願者報導,另外,還安排專人負責每天的動態新聞對接。按照這樣的「臨時分口」,把工作做在前面,報導的質量、深度都有所提升。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任夢巖(左)採訪援漢遊輪「藍鯨號」工作人員。為了彌補酒店房間不足,武漢市徵用了7艘三峽遊輪,作為援漢醫療隊的住宿服務點,「藍鯨號」是第一艘到達武漢的遊輪。
從2月12日到武漢至今,親眼看著武漢一天天好起來。期間,遇到外地來支援的醫療隊、志願者,他們說的最多的是「疫情不滅、我們不退」。同樣的,在前方報導的我們也堅定了信念,與武漢共進退。(本文內容分別由新華社、大眾日報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提供,轉發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