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國旗是五星紅旗,這是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常識。也正因為太熟悉了,所以往往不會去想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國旗的圖案會是這樣?誰設計的?從來都是這樣嗎?
其實,不要說五星紅旗,就是「國旗」這個概念,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也是一個很年輕的新事物。古代中國有軍旗、王旗,沒有國旗,因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國是天下之中,沒有必要搞個形象來代表。
但隨著晚清時期國門被列強打開,中國被迫加入了近代國際體系。在這種情況下,搞一面可以標識國籍,代表國家整體的國旗就非常有必要了。
1889年,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面國旗——大清的「黃龍旗」出現了,也稱「黃底藍龍戲紅珠圖」。黃天,青龍,紅日,倒也頗具「中國特色」,就是太難畫了……1912年,隨著大清的垮臺,這面使用了24年的國旗走入了歷史。
取代黃龍旗的是北洋政府的「五色旗」,用紅、黃、藍、白、黑分別表示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也有傳統文化中「五行」的寓意。隨著北洋政府在1928年的覆滅,五色旗被青天白日旗取代。
1931年11月19日,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江西瑞金成立。這個新生政權當然也有自己的國家和國徽,國歌就直接採用了《國際歌》。直到紅軍長徵到達陝北,達成國共合作前,紅軍一直都是在這面旗幟下奮戰的。
1949年,經歷了艱苦抗戰和解放戰爭的中國人民,終於迎來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腐朽的國民黨政府被打垮了,一個新政權,一個新國家將要建立,中國人需要有一個全新的形象來代表自己——這個新國家,要叫什麼名字?用什麼旗幟,什麼徽章,唱什麼歌?
1949年7月,《人民日報》等媒體上出現了一條徵稿啟事:新中國正在設計國旗圖稿,希望廣大人民群能能夠積極參與到國旗的設計中來。
這個消息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就收到了近三千幅設計圖稿。負責甄選的是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經過細緻認真的研究,最終有38幅作品上交給了全國政協,其中「復字第3號」和「復字第4號」獲得了較高的支持率。
這兩幅作品雖然得到了不少支持,但反對的聲音同樣強烈,不少人認為這兩幅作品缺乏足夠的亮點,代表不了新中國,有人甚至直接找到了毛主席反映這個問題。對此毛主席頗為意外,表示既然大家無法達成一致,還是再回過頭來再看看別的作品。
不過,此時距離國慶大典已經不足十天,留給籌備會選擇的時間已經很緊迫了,經過新一輪緊張的篩選,一份編號「復字第32號」圖稿引起了籌備會的注意,這個圖案,以紅色為底色,上有一顆大五角星,星中有鐮刀斧頭圖案,大五角星周圍有四顆小五角星。許多人一致認為,「復字第32號」設計圖比之前挑出來的寓意更加深刻、也美觀大方。
說來有趣的是,這幅「復字第32號」作品的創作者,並非是一位才華橫溢的美術家,而是當時上海市日用雜品公司的副經理曾聯松,一個長期做經濟工作的普通人。談及自己當時的創作靈感,曾聯松說自己是從人們常說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的啟發,中國共產黨,自然是中國百姓的大救星。
於是,他決定以五角星象徵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他設想:以一顆大星導引於前,幾顆小星環繞於後,象眾星拱北鬥,大五角星象徵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小星象徵廣大人民。人民緊緊地環繞在黨的周圍,團結戰鬥,從勝利走向勝利。他還把五角星設計為黃色,這不僅與象徵革命的紅色相協調,象紅霞一片,金光燦燦,色簡而莊嚴,且也表達了中華兒女黃色人種的民族特徵。
很快,這幅圖被送到了毛主席那裡,毛主席看到這份圖稿後,十分滿意,提議去掉原設計稿上的鐮刀和斧頭,最終確定下來的圖案,正是我們今天熟悉的五星紅旗!
1949年10月1日開國典禮上,毛主席在天安門廣場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這面傲然飛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藍天之上的五星紅旗,它象徵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建立了新中國、是不朽而永恆的歷史記錄。
開國大典之後,這面國旗又在天安門前飄揚了一年多時間,到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將它交給當時的中國革命博物館,也就是現在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