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鐵勇:用「攀巖精神」
建設「攀巖小鎮」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我要用『攀巖精神』建設『攀巖小鎮』,讓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為瓦子峪的百姓造福!」駐義縣瓦子峪鎮黨委第一副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黨工委瓦子峪鎮黨支部副書記、工作組組長衛鐵勇說。
2018年3月,41歲的衛鐵勇來到瓦子峪鎮。派駐以後,他利用2個月時間,走遍瓦子峪鎮19個村,實地了解村部建設和基層黨建工作開展情況,帶領第一書記抓黨建、強基礎,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號召力、凝聚力和戰鬥力。在衛鐵勇的帶領下,瓦子峪鎮的各村黨員幹部們認真學習國家方針政策、各種法律法規、科技致富知識,利用黨課時間收看農村黨員幹部帶頭致富紀錄片,了解如何帶領群眾共同致富。
他充分發揮派出單位優勢,2019年5月爭取到發改部門123萬元的「以工代賑」扶貧項目,修砂石路面8公裡。2019年8月為常青村爭取60萬元「一事一議」項目,修水泥路3公裡。2019年11月為龍灣村爭取資金44萬元,用於維修村部、建設文化廣場、打井、安裝路燈等。
「瓦子峪雖然經濟基礎薄弱,但自然生態資源不可多得,天藍、山青、水美,有著豐富的巖壁資源。」衛鐵勇說。經過無數次深入一線的調研,衛鐵勇利用市發改委的20萬元資金完成了瓦子峪鎮(2018—2040年)整體規劃,為瓦子峪鎮明確了發展方向,義縣政府已批准實施。為了做大、做響、做強「攀巖」品牌,衛鐵勇完成了「瓦子峪鎮醫巫閭山攀巖特色小鎮項目」融資申報工作,建立農發行融資渠道。同時,做好「北義閭山會師」工程建設承接工作,整合各方資源,全力推進「瓦子峪攀巖特色小鎮項目」建設,做好「體育+旅遊」、「體育+健身康養」的大文章,增加百姓收入,帶動百姓脫貧。
截至目前,在衛鐵勇的帶領下,以駐村第一書記為主導的村集體經濟項目有6個,絕大部分已產生收益,給貧困戶分紅。他說:「在瓦子峪工作的這幾年,我在這個『攀巖小鎮』參透了『攀巖精神』,這是我的最大收穫,是人生的寶貴財富。未來,我還會繼續憑藉這種精神,不忘初心,繼續奮鬥,為黨旗爭輝,為百姓造福!」
肖春超:三次請命入險
一心為民謀福
抗疫阻擊戰打響後,肖春超作為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凌河大隊副大隊長第一時間就向大隊黨支部提交了「請戰書」和「決心書」,參加了「黨員突擊隊」。肖春超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把自己當作一名普通的戰士,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哪裡危險就在哪裡。他每天都要檢查一遍民警的勤務落實情況和安全防護情況,確保安全檢查工作到位、民警防護措施到位,不能發生任何意外問題。
遼寧(錦州)傳染病區域集中救治中心成立後,按照上級部署,需要對中心周邊加強警力,肖春超再次向大隊黨支部請命,要求到集中救治中心參加第一線的勤務。集中救治中心是全省定點、面向遼西地區的集中救治醫療機構,與病毒基本是「零距離」接觸,在中心建設過程中,肖春超和民警一起執勤。有年輕的大隊領導坐鎮,執勤民警的精神壓力也就小多了。肖春超對院內外的道路標線、停車泊位等交通設施的規划進展情況特別關注,及時提出規劃意見,使中心院區內外的交通更加規範合理。
每次轉運外市、外縣的患者,交警部門都要安排周密的道路安保勤務,凌河大隊作為轉運工作的終點,任務危險、責任重大。肖春超又一次挺身而出,向大隊黨支部請戰,主動承擔危重病人轉運工作的前線指揮員。全省組織的歷次危重病人轉運安保勤務,肖春超都在一線組織指揮、部署。每次轉運之前,他都親自對轉運路線進行勘查,對重點部位進行警力部署,確保轉運車輛在行駛過程中不停車通過。
作為分管崗勤工作的副大隊長,肖春超在工作中發現很多交通設施規劃存在不科學、不合理現象,嚴重製約了城市交通暢通,便與各中隊長對凌河轄區內的道路交通設施規划進行深入的調研和分析,並與大隊主要領導和支隊分管領導進行科學謀劃,對轄區內的道路交通信號配時進行了科學調整,對道路標誌標線進行重新調整,使車輛通行效率更高。同時,還對轄區內十多處無燈控路口增加了信號燈,對中小學校區門前設置限時禁行規定,使轄區內的交通管理更加科學、合理、暢通。
肖春超常對中隊幹部們講,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就要有責任和擔當,發現不合理的現象要敢於糾正,要有一顆「以人民為中心」的心。
周海龍:做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
聯繫的橋梁紐帶
有一種人生讓人敬仰,它就是大寫的人生;有一種奉獻震人心扉,它就是默默奉獻。周海龍,市信訪局機關專職副書記,這個時代千百萬公務員中再普通不過的一員,用無私為民與愛崗敬業,在平凡的工作中踐行著「為民解難,為黨分憂」這個最高宗旨。
黨和政府的形象在哪裡,在老百姓的心中。解決一件兩件上訪事件並不難,難的是立足平凡崗位,始終如一,認真處理好每件上訪案件。周海龍深知信訪工作是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聯繫的橋梁與紐帶,也是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前沿與窗口,特別是接訪工作,天天面對群眾,肩上責任更大。
今年除夕,周海龍本應該在家休息,但市政府值班室打電話說政府門口來了30餘名農民工上訪,他二話沒說立即趕往市政府門前,將上訪的農民工群體引導至信訪大廳。了解情況後,周海龍立即與有關部門領導溝通協調,並要求涉案公司主要負責人立即到信訪大廳現場辦公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周海龍一直忙到下午四點多鐘,問題終於得到解決。看著30多名農民工拿著工資歡歡喜喜回家過年,周海龍欣慰地笑了。
多年來,周海龍在平凡的工作中肯於吃苦、甘於奉獻,堅持立足工作崗位超越平凡、超越自我。平均每天都要工作10個小時,年均加班加點800多個小時。每天平均要接訪5批次100餘人次,平均每年解決了500餘件次上訪案件。這是平凡工作中一組普通再普通不過的數字,但它包含的意義,不是算術題中的意義,而是一位政府接訪人員心繫群眾「為民解難、為黨分憂」的真諦。
對待群眾要動真心、要用真情。周海龍常說,我們不要把人民賦予的職務看成一種權力,而要看成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作為一名信訪幹部,所行使的職責就是「用真情擦乾一雙雙流淚的眼睛,用真心撫慰一顆顆受創的心靈,用真愛舒展一張張欣慰的笑臉,用真誠彈出一曲曲和諧的琴聲」。現在,周海龍主要負責黨建工作和接待農民工來訪。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周海龍,一個忘我踐行人民公僕的責任與奉獻的行者,在平凡中彰顯出非凡的魅力,在質樸中彰顯出絢麗的華彩!
劉楠:心繫群眾
踐行基層擔當
只要心裡時刻想著百姓,基層工作的開展就能順風順水。劉楠任古塔區保安街道永安社區黨委書記以來,堅持黨建護航、發展為要,堅持抓黨的建設不鬆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勇於創新,確保了社區各項工作紮實有效的開展。
別看劉楠是一個80後幹部,但是他的基層工作經驗卻很豐富。他先後在社區各個崗位任職多年,對黨務工作和社區工作都很熟悉,善於抓班子、帶隊伍,積累了比較豐富的基層和實踐經驗。劉楠說,心中有事是基層幹部踐行初心的出發點。所謂心中有事,就是時刻牢記崗位職責所在,時刻把工作放在心上,這是每一名基層人踐行初心使命的出發點,也是體現基層擔當和奉獻的前提。他帶領社區打造「紅色黨旗引路,七彩服務架橋」特色黨建項目,並成立七色之光黨員志願者服務隊,成立我市第一家信訪代理工作站,解決各類民生問題,達到了案件受理率、群眾滿意率、案件辦結率100%。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發,網格化的優勢和管理模式得以體現。永安社區通過網格化的管理模式對轄區的所有小區進行封閉式管理,做到防控責任不缺位、工作不斷檔、力度不減弱,嚴防疫情的擴散傳播,確保了轄區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同時,還充分發揮黨建在城市基層治理中的引領作用,加強「網格黨建」,突出用好「黨建+」模式,夯實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結合社區實際,重點打造了天興新大陸和萬意豪門等「紅色物業」,全面加強黨對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企業的領導。
疫情發生以來,劉楠從大年三十至今一直堅守在工作崗位上,最長一次30小時沒休息。作為社區書記、網格長帶隊組成了10個排查組對全網格5024戶開展地毯式排查並建立了排查信息表,嚴格落實四個凡是的總要求確保排查落實到「一家、一戶、一人」。
守土有責、守土盡責。作為社區書記,劉楠將帶領其他同事,繼續發揮網格化的主要優勢,主動發現、及時處理各類問題,加強管理能力和處理速度,將問題解決在事故發生之前。同時,將黨的觸角向基層延伸,使之既發揮物業服務功能,又發揮政治引領作用,打通黨組織聯繫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
編輯|李冬梅
原標題:《慶「七·一」 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先進典型事跡》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