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於小說行業,漫畫是個「內容更重」的賽道。
漫畫作者一個人就可以統籌整個故事,但漫畫往往要編劇/腳本師、主筆和助理三個角色配合才能完成。從產能來看,小說行業一年能出 100 萬本小說,但漫畫只有 2 萬本;小說可以日更三五千字,漫畫只能周更。但從收益的角度來看,漫畫從業者也並沒有獲取到高於小說的收入。準確的來說,漫畫從業者更像是「用愛發電」。
在收入低迷的前提下,行業人才結構往往很難升級:人才不流入、難以創造更精品的內容、用戶群無法擴大、無法為從業者創造更大的收益,導致人才就更難流入,這是個惡性循環。
所以從 2018 年起,微博動漫開始專注於原創條漫內容團隊建設,想用自製精品內容來改善行業的困境,並搭建了「凌雲系統」想用數據驅動漫畫的內容創作,在 2018 年底上線。到了 2020 年上半年,微博動漫的原創內容團隊共有 20 多人,數據分析團隊加外包合作的畫師團隊超百人,至今產出的漫畫超過 20 本;並在2018年上半年創立了一套「內容方法論」。
微博動漫 COO 孫斌告訴 36氪,內容行業是有明確的方法論的,比如寫公眾號、寫小說、寫劇本,都有很多的方法可以參考,但漫畫行業更像是在野蠻生長,所以微博動漫參考了小說、編劇行業的內容方法論後,提出了 28 個標準、96 種人設、100 多種開篇和故事要素。
舉個例子,微博動漫把 28 個標準簡化成了 3 個最低原則,分別是開篇顛覆認知、「中點」時刻反轉和升華思想。以開篇顛覆認知來舉例:一個在男權世界的人穿越到女權世界如何適應、生存、成長;再比如,常規的認知是喪屍吃人,那人吃喪屍會是一個怎樣故事?
孫斌告訴36氪,微博動漫想把這套標準提到和影視行業齊平,這套標準下的內容就是衝著被電視劇改編去的。從結果來看,目前自製的內容最高一部一個月能有 60 萬左右的付費收入,平均值則在 20 萬左右。
原創內容的另一邊,微博動漫也在運營「微博星研社」的活動。
微漫星研社是微博動漫旗下、基於二次元業務衍生的偶像經紀廠牌,形式為「虛擬形象開發+跨界合作衍生」,最早曾和黃子韜的二次元形象「韜斯曼」展開合作,微博動漫後成為「韜斯曼炸不炸」漫畫的獨家發布平臺。
6 月,微博動漫宣布和王子異合作打造其虛擬形象「_ISEEMAN_」;日前,微博動漫也在 China Joy 上官宣將和霍尊合作開發其虛擬形象。
發布會現場
在內容運營上,「_ISEEMAN_」目前更多是和王子異個人活動做聯動運營,未來會把其形象和漫畫內容做結合,比如角色客串等。從數據可以發現,目前「_ISEEMAN_」單條微博的轉評贊均在數千,孫斌告訴36氪「這種互動量級已經超過了百萬粉絲的微博號」。
從商業角度來看,未來虛擬形象可以做粉絲運營、周邊、品牌合作等常規明星商業化的方式;同時虛擬形象對衝負面新聞風向的能力也會更強。而對於微博動漫而言,互動質量高的虛擬形象在和動漫作品內容結合下,同樣也可以成為一個優質內容的分發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