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據天眼查APP顯示,小霸王被申請破產。申請人為殷小雲,案號為(2020)粵20破申131號,經辦法院為廣東省中山市中級人民法院。
「望子成龍小霸王」是成龍代言小霸王的經典臺詞。
網絡上一直流傳著一個說法,就是成龍大哥代言的產品都過得不好,比如霸王洗髮水、敦煌可樂等等,不是產品質量問題,就是被爆破產倒閉,或者打官司。如今「小霸王」的破產,再一次驗證了這個魔咒。
最後,讓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小霸王的歷史:
改革開放初期成立於廣東省中山市的小霸王公司,迄今已走過30餘年的歷史。
吃時代紅利,「山寨」起家
1983年,第一代家用遊戲機——FC紅白機在日銷量突破三百萬臺時,它的擁有者任天堂也一舉成名。
國外遊戲機市場被炒得火熱,但國內遊戲機市場還是「一潭死水」。當時售價14800日元的FC紅白機在1985年的中國售價約185元,相當於當時一個普通工人3個月工資。到了1993年,一款正品紅白機的價格被炒到800元左右,還得靠關係才能買到。如此高的門檻,使得FC紅白機沒能「飛」進尋常百姓家。
當時版權意識淡薄的時代背景也滋生了山寨盜版市場的發展。國人把目光瞄到了「廉價的遊戲機」這門生意上來。於是,紅白機的仿造時代開始了,小霸王也藉此成長。
1993年,小霸王發布了旗下第一款學習機,受當時硬體限制,第一款產品只具備打字練習、詞典查詢等基礎功能。1993年,小霸王銷售額超過2億;1994年超過4億元,佔據國內80%市場份額;1995年,小霸王銷售額再度翻升至10億元,和飲品大佬娃哈哈旗鼓相當。
在當時,它幾乎壟斷了國內「學習機」的市場。
品牌「降維」,玩成了「四不像」
1991年6月,小霸王投入40萬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第一則廣告,即「擁有一臺小霸王,打出一個萬元戶」的有獎銷售活動「小霸王大賽」,為小霸王雄居遊戲機市場第一位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據2015年數據統計,小霸王旗下的32款遊戲機在中國網上遊戲機銷量榜穩居第一,超過索尼和微軟的總和。
2016年,小霸王重組旗下品牌和資產,成立了中山市小霸王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獲得了來自益華控股的5億元資金,並宣布在三年內實現A股上市,目標是500億的市值。也正是這一年,小霸王集團宣布與全球最大晶片廠商之一的AMD籤訂協議,以4億元價格委託後者為其開發出一款定製的遊戲晶片。
但好景不長,由於缺乏原創能力,加之高管、研發主力不斷跳槽,遭到山寨機和VCD圍剿的小霸王逐漸失勢。
2018年4月,小霸王宣布重返遊戲機市場。但隨之,在與AMD合作進入到較深入的階段時,小霸王將遊戲主機定位放在了VR產品上,錯誤的判斷導致了相關產品一直沒有發布。幾年的成果付諸東流。
為求自保,小霸王開始架構改革和多元化轉型,拆分為若干子公司,還逐步撤出在子公司中的股權,僅保留對商標等智慧財產權的管理。據《每日經濟新聞》不完全統計,獲得小霸王官方認可並冠名「小霸王」品牌的公司多達14個,不同公司的股權架構基本失去了關聯性,業務範圍也有所區別。如今,小霸王儼然已成為品牌「包租公」,但對產品質量卻控制有限,這又使得小霸王的品牌形象遭遇惡化,市場競爭力逐步下滑。
「500億市值」夢,漸行漸遠
2019年5月中旬,中山市小霸王領先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項目被停止、員工被遣散的消息曝出。
2個月後,一張由廣東小霸王如意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出具的《致員工函》流出。這份函件承諾,擔保小霸王上海結清全體員工2019年2月至4月的工資、社保、個稅、公積金及報銷款項,以及13薪和離職補償金等。
作為「Z+」項目的運營主體,小霸王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小霸王文化)由益華控股持股49%,陳建仁任公司董事長。
在益華控股2018年年報中,陳建仁寫道:「董事會預計,隨著電競的推廣及發展,能為我們這臺遊戲機帶來靚麗的市場前景。」年報同時提到,小霸王文化也會在2019年上半年推出自己的線上遊戲平臺。
顯然,誰也沒有想到,「Z+」項目會在如此之短的時間內迅速「流產」。小霸王昔日的抱負成空。
在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上,一條立案日期為2019年7月10日的信息顯示,小霸王文化為被執行人,其「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為「被執行人向申請執行人支付人民幣173.13萬元及利息5.14萬元,違約金50萬元,暫合計228.27萬元」,小霸王文化「全部未履行」且「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另一條同樣作為被執行人的信息,立案時間則是2019年7月26日。
當年在入股小霸王文化時,益華控股曾提出要將小霸王文化及「小霸王」品牌主要資產打包上市、打造未來市值超500億元的遊戲產業新霸主的口號顯然是落空了。如今的小霸王遊戲機似乎已再難重現往日的榮耀光景。
而「500億市值」的夢想言猶在耳......
(文章參考新華社搜狐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