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5日,由國家衛生計生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首屆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師資標準研討會暨兩岸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經驗交流會」在上海召開。中央和3個省市的衛生計生委領導,以及來自21個省4個直轄市107家規培基地的相關負責人參加了此次會議,到會人數達210人。會議圍繞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和醫學畢業後教育,兩岸參會嘉賓從政策、培訓推進情況、教學經驗等方面做了精彩演講和交流。
會議討論落實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工作
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全面啟動與我國目前醫療人才資源結構失衡密切相關。這種失衡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人才資源無論在地域上,還是在不同層級的醫療機構中,均存在分布不均的現象;另一方面,人才資源在類型上偏重專科醫療人才,全科醫療人才缺乏。顯然,這種失衡有悖於保基本、強基層和分級診療的國家醫療發展總體戰略。
國家衛生計生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青概括「中國大陸臨床醫學教育呈現多學制多層次的『雜合』特點,這給臨床醫學教育培訓質量控制和認證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困難,也為後續進入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埋下了職業發展的障礙。」一言以蔽之,中國缺乏同質化、標準化的住院醫師培訓制度。
2013年12月31日中央7部委聯合印發《關於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2014年相關配套政策文件陸續出臺,同年年底國家衛生計生委等部門確立2015年全面啟動以「5+3」模式為主體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並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建立該項制度。
據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教司主任科員王波介紹,截至目前,全國31個省區市均開展了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已招收培訓學員5.7萬人(不含研究生),其中全科專業超過5600餘人(含中醫全科)。招收對象為醫學類專業本科及以上畢業生,包括臨床醫學,口腔醫學,中醫學類和中西醫結合類。另外,已從事臨床診療工作的醫師也可申請培訓。在培訓期間,培訓對象需接受由培訓蓋達組織實施的過程考核和由各地基於國家題庫組織實施的結業考核,考核合格者可獲得全國統一制式的證書。
在培訓基地遴選方面,主要選取三級甲等醫院中符合條件的學科作為專業基地,區域內基地可協同協作,並實行動態管理制度;培訓對象在基地內作為住院醫師隊伍的一部分,領取由單位發放的工資、基地發放的補助和政府給予的補助。
在經費保障方面,採取政府投入、基地自籌和社會支持的多元投入機制,其中,政府對培訓基地給予基建、教學設備和教學活動等支持,同時對培訓對象給予必要補助。目前,中央財政按照3萬元/人/年的標準,對於培訓對象和培訓基地教學實踐活動進行補助,按照500萬元/個培訓基地的標準,對於培訓基地培訓教學設備進行補助。2014年中央財政補助的33億元專項資金已撥付各地。
從「單位人」到「行業內社會人」
對於以往住院醫師培訓制度存在的弊端,上海市衛計委科教處處長張勘分析稱:「第一,各級醫院的培訓質量差異大;第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多數沒有培訓;第三,住院醫師選定單位後,在本單位接受培訓,缺乏有效的競爭激勵機制;第四,培訓主要針對本科生,但對碩士、博士畢業生沒有明確規定,存在以學歷層次代替臨床水平的現象」。究其根源,住院醫師「單位人」身份阻礙了統一規範的畢業後醫學教育機制的形成。
2010年,上海衛計委率先全面開展「5+3+X」模式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試點工作,提出臨床醫學畢業生以「行業內社會人」的身份進行3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和2至4年的專科醫師規範化培訓。
所謂「行業內社會人」,是指臨床醫學畢業生取得5年制本科或7年制碩士或8年制博士研究生學位後,進入用人單位從事住院醫師工作,在通過醫學研究生考試後,進入為期最多三年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住院醫師與培訓醫院之間實行雙向選擇,以培訓暨勞動合同為據。培訓結束合同終止,培訓對象自主擇業。培訓者在培訓期間的工資福利待遇由政府、培訓醫院和用人單位共同承擔。
北京協和醫院陳杰書記介紹稱:北京協和醫院自建院以來一直堅持住院醫生培訓和總住院醫師制度,堅持「三基三嚴」的教學傳統和大查房制度,從而保證北京協和醫院能夠提供高質量、高水平醫療服務。現在已打破只培養「協和人」的限制,招收「行業內社會人」進行培養。
全科醫師培養:「5+3」模式及多元化培訓機制
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科目中包含全科醫學。來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全科醫學科的祝墡珠教授自2000年開始擔任該院的全科醫學科主任,一直致力於建立中國全科醫師培養體系,以及培養全科醫師人才隊伍。2014年,她主導建設的上海醫學院全科醫學系被世界家庭醫生組織(WONCA)認可,成為國際上第一個通過WONCA標準認證的培訓機構。
就全科醫師個體培養模式而言,祝墡珠認為多元化的培養機制,包括「5+3」的規培模式、基層在崗醫師的轉崗培訓和適用於醫學專科的「3+2」培養模式,能夠貼近我國目前不同地域對全科醫師不同層次的現實需求。祝墡珠強調,儘管不同培養模式下的培訓目標有高低之分,但臨床基本技能和公共衛生實踐能力是所有培訓內容的必備要素。
全科醫師培養的另一工作重點是在於加強培養基地的建設,尤其是全科醫師師資的培訓。全科醫師是公眾健康的「守門員」。祝墡珠說:「全科醫師在基層醫療機構中看到的疾病有別於專科醫院,這些病種呈現出的多樣化特點及其診療思維的複雜性不容小覷。因此,需要同時建立臨床培訓基地和社區培訓基地,側重不同的培訓功能。」
由於絕大多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目前的基礎條件普遍薄弱,如何可持續性地提升其醫療整體水平,建立一批優質的社區培訓基地便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探索的課題。加強全科醫學師資隊伍的建設是該領域一貫的工作重點,其中難點在於制定統一的全科醫學師資準入標準。祝墡珠表示該標準尚未完全建立,將會是未來三年的工作任務。
醫療態度是根基
從醫療政策談到教學模式,再到師資培養,圍繞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交流最終離不開對醫學教育內涵的探索。事實上,這正是目前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亟待改善提升的環節。對此,臺灣醫策會執行長林宏榮及海峽兩岸多所醫科大學的教授、專家基於自身的工作經驗,在交流會上獻計獻策。
林宏榮介紹,同中國大陸一樣,臺灣的臨床醫學教育,尤其是畢業後的臨床教育,也一度疏於「一般醫學訓練」(類似住院醫師培訓),其結果是年輕的住院醫師專科業務能力很強,卻缺乏包括內、外、婦、兒的基本醫療照護技能,這種教育中存在的缺失在2002年應對SARS事件中暴露無遺。之後,參照美國、英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臨床醫學生畢業後教育,臺灣醫策會從2003年開始循序漸進地推動實行「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又稱「PGY訓練」。該訓練時長從3個月延長至6個月,之後又延長至1年,目標是建立一至兩年的學制。
在臺灣,以「全人照護」為指導思想的「一般醫學訓練」,側重培養和考核學員的六大核心能力(MIS-PPP),即病人照護、醫學知識、從工作中學習及成長、人際關係及溝通技巧、專業素養倫理和制度下之臨床工作,其核心任務是培養臨床醫師的三大基本素質——態度(Attitude)、知識(Knowledge)和技能(Skills)。上述六種能力是由美國畢業後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ACGME)在1998年至1999年期間根據深度調研的結果總結制定而成的。
關於上述六種核心能力,臺灣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陳偉德和臺北醫學大學內科學系教授陳振文均認為,醫療態度會深刻影響一位臨床醫師運用臨床知識和技能的方式,是支撐「上層建築」的根基。由於醫學教育需要臨床醫師自覺投入畢生的精力,因此,提升醫療態度很難通過短期培訓來實現。不過,將醫學倫理學和法律學、醫療質量,以及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等相關課程加入「PGY訓練」,能啟發學員在這些方面的思考。
臺灣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副教授白培英強調,「從工作中學習及成長」的關鍵是要培養學員建立循證醫學思維,教學模式是將問題解決式學習(PBL)與循證醫學(EBM)整合在一起,即所謂「PBL-EBM整合教學」。這種教學模式通常採取導師參與的小組討論授課形式,通過回顧特定臨床問題的最新信息,激發討論,在此基礎上鼓勵學員進行文獻搜尋、文獻評讀和臨床應用,以此幫助住院醫師審視、評估、學習和改善自己的行醫行為。
此外,在總結臺灣醫學教育的階段性教學方案時,陳偉德認為,結合他本人的教學工作經驗,對不同培養階段的醫師應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案,適用於實習醫師、住院醫師和專科醫師的最佳教學方案分別是客觀結構化臨床技能考試(OSCE)、迷你臨床演練評量(Mini-CEX)/直接觀察操作技能(DOPS)和健康照護矩陣(Healthcare Matrix)。
相關附件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