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羅曉汀
上周末,「40年來首部引入中國的高達作品」《機動戰士高達NT》(圖1)登陸中國院線。不過,與廣大「高達迷」踴躍支持形成刺眼對比的是慘澹的票房成績——截至7月15日16時,只收入729萬元人民幣。看來,在國內引進日本動畫電影整體呈上升趨勢的大背景下,僅僅有粉絲捧場還不足以創造票房佳績。
進中國基本靠「批片」
隨著2015年《哆啦A夢:伴我同行》在中國市場大獲成功,日本業界和中國電影公司對日本動畫電影的引進熱情被激發出來。2016年,中國引進的日本動畫電影達到9部,其中4部票房突破1億元。《你的名字》的內地票房高達5.77億元,創下日本引進片至今為止的票房紀錄。在經歷接下來兩年的略微下降之後,2019年,隨著《千與千尋》等日本動畫電影的上映,日漫引進片無論數量還是票房都在全面回暖。
院線人士介紹,目前日本動畫電影進入內地,一般由中國發行方買斷發行版權然後引進,也就是所謂的「批片」。有影評人指出,「無法以分帳大片引進的主要原因還是由市場預期決定的。由於分帳大片引進份額有限,在主要份額分給好萊塢大片後,剩下的要分給日本動畫電影目前難度還較大。但日漫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整體呈上升勢頭,未來以分帳大片形式進入也並非不可能」。
日本動畫影片數量大增的原因首先是中國發行方引進熱情提升,而日本片方也樂於收割中國市場的票房紅利,雙方一拍即合。但從本質上看,進口日本動畫電影增多是中國市場越發成熟,受眾喜好越發多元的結果。
大師、大IP較有保證
儘管日漫引進片不斷增多,但業界認為真正具有較強票房號召力的依然是知名導演作品或經典劇場版電影。統計顯示,2017年、2018年引進日本動畫電影票房最高的均為《哆啦A夢》劇場版。2019年,《千與千尋》有望衝擊5億元票房。
有影院經理介紹稱,柯南(圖3)、哆啦A夢、海賊王、聖鬥士星矢、火影忍者等國民度超高的日本動漫IP有較為穩定的粉絲基本盤,被口碑或者身邊友人吸引去看的也不在少數。但這些頂級IP也有明顯的票房區間。有影評人稱,這類劇場版動畫經常有一個觀影現象:資深忠粉看得十分興奮,路人觀眾卻很難「get」到點。
此外,影片口碑、上映日期和日本本土上映的間隔以及宣發也對票房具有明顯影響。2016年上映的《名偵探柯南:純黑的噩夢》內地票房3103萬元,《龍珠Z:復活的弗利薩》1098萬元,都一定程度受到口碑拖累。而《聖鬥士星矢:聖域傳說》在日本上映近兩年之後才在國內上映,因此即使關注度不低,票房也僅為3800萬元。
能在劇場版之外在內地獲得票房成功的原創日本動畫電影則相對較少,其中兩部票房大熱之作都是大師作品的重映版。2018年《龍貓》上映時,不少影迷都是抱著「還宮崎駿一張電影票」的心態走進影院的。
靠情懷對抗好萊塢
相對日本動畫電影,經過多年全球化拓展的好萊塢動畫電影總體更加大眾化、更符合普通家庭觀眾的觀影需求,加上成熟的類型模式、故事套路和技術優勢,往往能斬獲較為穩定的票房。但近兩年也出現明顯疲態。
2016年,好萊塢的《瘋狂動物城》(圖2)在中國創下動畫電影票房第一的成績,該片最終票房為15.27億元,2017年時又出現票房12.12億元的《尋夢環遊記》。但是2018年包攬海外動畫電影三甲的《蜘蛛俠:平行宇宙》《超人總動員2》《無敵破壞王2:大腦網際網路》在內地的票房分別為4.27億、3.54億、2.71億,沒有一部突破5億。進入2019年,與《千與千尋》同期上映的《玩具總動員4》25天累計票房剛剛破2億。有影評人分析指出,近年來以皮克斯、迪士尼為代表的好萊塢動畫電影日益注重IP效應、續集增多、原創性逐漸下降,一定程度加劇中國觀眾的審美疲勞。
為什麼這種審美疲勞沒有出現在劇場版盛行的日本動漫電影身上?一名熟悉日本動漫的影評人稱,因為國內日漫劇場版很大一部分觀眾都是死忠粉,無論劇情故事如何套路都會買單。但日漫作品要出爆款,無論是原創還是劇場版,很大程度上要看情懷效應有多強。
至今保持日本動畫電影內地票房紀錄的《你的名字》除了靠著奇幻愛情的故事取勝,很大程度上是動畫片畫風情懷營銷,影片中隱藏的日式美學情懷打動了觀眾。而宮崎駿的《龍貓》《千與千尋》引發的票房熱潮已經證明,很多觀眾不是去電影院看電影,而是在電影中「找自己」,從中看出的是各種回憶與懷舊。《哆啦A夢:伴我同行》能成為日漫劇場版中國票房第一,也是因為電影情節恰到好處地勾起了觀眾的童年情懷。
「情懷」,由此成為日本動畫電影之於內地觀眾的最強觀影驅動力,也構成了日本動畫電影在中國市場對抗好萊塢動漫電影最厲害的撒手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