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啟蒙你愛上一項運動的原因是什麼?
大部分人仔細回憶一下青少年時期,一定會回答:
是《灌籃高手》,是《足球小將》,是《棒球英豪》,是《網球王子》…
如果更年輕一點的朋友,還有《黑子的籃球》、《排球少年!》、《強風吹拂》等等,這是中國年輕一代無法忽視的事實。
從某個角度說,我們應該感謝日本這些優秀的動漫作品,讓我們終生有了一個積極、團結、健康的愛好。
我們走上工作崗位後,每當我們春夏時分路過學校的體育場,體育中心、小區的運動場,看著那些揮汗如雨的人們,不禁都會回憶起當初在運動場揮灑汗水與青春的日子。
那些日子,滿滿都是關於青春,關於友誼的回憶,團體類體育競技的魅力,就是如此。
很多時候,我們都很好奇,日本的高中聯賽真的如此火爆嗎?全國大賽、甲子園、湘北高中真的存在嗎?
隨著我們對日本的逐漸了解,回答是肯定的,那些代表著青春與熱血的故事,他們都真實存在,現實比故事更加熱血。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真正的日本高中聯賽,到底是什麼樣的。
中國引進第一部火爆的運動類動漫非《足球小將》莫屬,該作品於1983年-1986年在日本Animax、東京電視臺上映。
於1997-1998年前後引入中國,恰逢中國足球時隔44年再次打入世界盃,瞬間點爆了中國的青少年們對足球的熱情。
《足球小將》片頭曲的一聲哨響,至今都能回想起那激動人心的音樂,大空翼、岬太郎、日向小次郎、若林源三這些個性各異的角色,似乎讓我們每一個少年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偶像。
中國的足球用品瞬間脫銷,大街小巷充斥著踢著球放學的孩子們,很多大人都打趣道:「一部動畫片,要讓中國足球崛起了!」
然而,日本的青少年足球在《足球小將》之前便開始發展了,高橋陽一在1980年開始創作《足球小將》漫畫時,日本高中足球大會已經到了第59屆,作者本身也是體育社團的一員,對運動社團文化非常了解。
日本高中足球聯賽誕生於1917-1924年期間,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在這一個世紀的時間裡,僅僅中斷過2次,一次是1926年大正天皇過世,另一次則是在1941-1945年的太平洋戰爭爆發期間。
日本足球可以稱得上為真正的亞洲之光,高中聯賽功不可末,為日本職業足球貢獻了一大批如:中村俊輔、中田英壽、本田圭佑、中山雅史等等耳熟能詳的優秀運動員。
而「大空翼」的原型-水島武藏,也極為貼近動畫1964年生人,1971年轉入靜岡縣(與動畫一樣)清水辻小學二年級,四年級入選清水市小學代表隊。
但當時日本的整體足球建設還不太好,1974年水島武藏便前往巴西留學踢球,進入巴西足球名校「聖保羅FC」小學部。在16歲是加入聖保羅FC二隊,獲得最佳選手榮譽,成年後從聖保羅州一級聯賽一直踢到巴西全國一級聯賽。
1989-1990年間回日本,先後為日立製作所(現柏雷索爾),AS弗留吉爾等日本一級聯賽俱樂部效力。
1993年在日本創立「武藏足球研究所」,為日本足球培養人才,水島武藏是真正的傳奇人物,10歲的亞洲少年橫掃「足球王國」巴西的同齡球員的故事,最終誕生了《足球小將》這部作品。
在水島武藏前往巴西發展的那些年,足本的高中足球聯賽也踏上了奮起直追的道路,這其中日本媒體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高中聯賽建立初期,日本前三的報紙《每日新聞》,一力承擔了賽事舉辦,並對聯賽進行了不留餘力的宣傳,每當出現精彩賽事、優秀球員,頭版頭條一定是足球的。
但是到了1966年,由於日本足協與高中體育聯盟強行將足球聯賽併入全國高中生體育大會,變相搶奪了一直以來不遺餘力推廣的《每日新聞》的勞動果實,導致報社憤而推出主辦方團隊。
結果導致日本高中聯賽影響力大大相繼,決賽對於由32支降為16支,陷入低谷期。
在1970年以後,日本高中足球聯賽的起死回生要感謝日本電視臺(NTV)的努力,先是為聯賽爭取到普利司通輪胎和富士施樂兩家重量級贊助商,然後將最先進的轉播技術應用於高中聯賽。
日本高中聯賽轉播電視臺
甚至為了提高轉播效果,電視臺專門委派人員呼籲學校的應援團隊、員工、家長全部到場加油。
在1971年-1977年期間,日本高中聯賽的觀眾從8000人暴漲至23萬人!
看到這裡,我們可以想一想,整天抱怨中國足球弱的我們,真正能夠做些什麼?而那些一直在批評職業足球的體育媒體,在目前情況不可改變的情況下,有沒有足球甚至體育的未來奔走呼喊過?
可以說,日本足球的興盛起源於青少年,那麼青少年聯賽的興盛則起源於「環境」。
「環境」是一個多麼虛無縹緲的詞,你願意你的孩子在放學後踢踢球嗎?你寧願你的孩子抱著手機玩遊戲還是出去和小夥伴們一起踢一場酣暢淋漓的比賽?體育文化強校和考試強校比是否不值一提?
我們都沒辦法改變,但是媒體、文化界可以做到,在以後的幾十年裡,日本高中足球聯賽完成前所未有的大團結,足協、體育聯盟、NTV為首的日本43家電視臺以及三菱重工、豐田汽車這樣的頂級贊助商,美津濃、耐克、阿迪達斯無條件裝備提供商牢牢捆綁在一起。
他們共同鑄成了世界一流的青少年足球聯賽——日本高中足球聯賽!
中國對棒球不是很熱衷,但是基本上都聽過甲子園這個名詞,世界上從來沒有一個體育性質的地方名詞有甲子園這麼熱血和榮耀。
令我印象很深的是,在日劇《深夜食堂》中一位去世的老者的骨灰盒中居然摻雜著一捧泥土,那是甲子園的泥土。因為這名老者年輕時參加過日本高中棒球全國大賽,他踏上了甲子園,帶走了這片土地的一部分,並終生以此為榮。
棒球在日本的影響力甚至超過足球,而全國棒球高中聯賽創立得比足球賽還要早,在1915年便開始了,同樣由媒體巨頭《朝日新聞》舉辦。
可以說,媒體全身心參與高中全國大賽的舉辦,為日本整體的年少年體育聯賽氛圍的提高,起到了實質性的作用,沒有任何的機構對於「氛圍」、「環境」的影響力可以有媒體這麼強的優勢。
甲子園球場位於日本兵庫縣西宮市甲子園町,因建成於1924年甲子年命名。值得一提的是因為甲子園的特殊地位,不單是棒球,其他的體育項目,也被認為是含金量極高的賽事。
到了1960年以後,日本全國高中綜合體育大會開始舉辦,類似《灌籃高手》中的全國大賽,便是全國巡迴舉辦,所以也就沒有「進軍甲子園」而是改成「進軍全國大賽」這樣的口號了了,但是棒球賽依然還是在甲子園球場舉辦。
二戰整個日本進入了一片悲觀主義的氣氛,棒球一度成為了日本民眾的寄託,而甲子園文化的興起,除了媒體還要感謝漫畫家們。
七十年代開始,隨著漫畫家水島新司《野球狂之詩》、安達充《棒球英豪》等棒球作品開始搬上電視屏幕,甲子園夏季聯賽也開始在電視上轉播,人們對棒球的熱情進入了一個黃金的時代。
日本棒球界也湧現了像江川卓這樣的「怪物」投手,百年不遇的天才,似乎真的是從動畫的故事裡走出的主角。
《棒球英豪》的女主淺倉南一句:「帶我去甲子園吧。」點燃了日本少年男兒的心,爆發了在青春的熱血下所有的激情。
甲子園等於夢想,它的意義被無數的媒體和漫畫家延伸、創作、賦予新的意義。
盛夏的陽光,運動場的草坪與陣陣蟬鳴,少年懵懂卻無比純真的愛情與友情,汗水與奮進,組成了所有少年心中的「甲子園夢」。
1979年,和歌山的箕島高中春夏連霸時,就像NBA球隊榮歸故裡,開著大巴遊行。
1982年,當年少成名的早稻田實高中的天才投手荒木大輔,率領自己高中連續5屆殺入甲子園時,現場的女性粉絲歡送他走上大巴的場面不亞於現在任何一個頂級的流量明星,以至於需要出動當地防暴警察維護秩序。
甲子園,不但是少年的夢想,也是日本的家鄉情懷,當地的高中如果真的打入甲子園,從中午開始,周圍的商鋪、小店根本不要指望有人開業,所有人都圍在電視機前等著觀看比賽。
雖然甲子園有著100多年的歷史,依然有大批的都道縣府高中球隊沒有奪過冠,甚至連打入甲子園都非常難,這並不是一場以成敗論英雄的比賽。
就像金足農業高中的故事一樣,這所學校來自於農業大省秋田,冬日是深不見底的積雪,秋日是茫茫的一片稻田。他們所有的學生都要下地種田,棒球隊幾度連組建都困難。
但是他們上演了黑天鵝的奇蹟,金足農業以最低配置9名球員無敵替補的隊伍打入甲子園夏季全國賽。
金足農業棒球隊
包括學校的校長沒人以為他們能走多遠,校長帶著半學校員工只帶了三四天的食宿費奔赴甲子園為球隊應援,結果金足農業一路高歌猛進、戰無不勝,打入總決賽。
在賽事不到一半的時候校長就犯難了,錢沒帶夠。這個故事被媒體報導了出來,被熱血少年們打動的日本民眾從全國各地寄來了贊助費,支持校長一行人為自己的球隊應援到最後。
故事是不完美的,金足農業的王牌投手,被譽為「平成最後的怪物」的吉田輝星已經疲憊不堪,倒在了傳統豪強大阪桐蔭面前。
王牌投手吉田輝星
儘管農夫軍團沒有實現真正的「黑天鵝奇蹟」,但當他們回到家鄉時依然收到了萬人空巷的夾道歡迎。
「謝謝,謝謝你們帶來的感動」家鄉父老如是說。
除了足球與棒球兩大傳統項目,網球、籃球、遊泳、馬拉松等等一系列的運動在日本都擁有這自己的全國大賽。
全國大賽各有不同,我們所熟知的項目中通常有春夏兩次聯賽,然而真正通過聯賽能拿到大學的入場券卻千裡挑一,能步入職業體育的賽場更是滄海一粟。
同時,高水平競技體育帶來的繁重訓練、傷痛、時間成本也是無法想像的,在高考制度上,日本、韓國與中國都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一樣的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但是,就在海的另一邊,每年依然有幾十萬的少年如飛蛾撲火一般堅定的踏上「甲子園」、「全國大賽」的賽場。殘酷的是,每個縣(省)能夠晉級隊伍就這麼幾隻,甚至有幾十個高中只能出現一支隊伍的「死亡賽區」,無數少年淚灑競技場,魂斷甲子園。
他們不是不知道未來的自己只會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升學的重要性壓倒一切,但是就要這樣停下腳步了嗎?
我們不得不接受大部分人都會碌碌無為的度過一生,正如帶著甲子園的泥土入眠的老者一樣,「常勝」、「強豪校」、「飛翔」、「王者」才是他們一生最值得自豪的時刻。
面對高山依然要飛翔,熱血與榮耀,這才是青少年競技運動真正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