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諮詢過程中,有一個五十歲單身離異女性趙姐,在訴說她們的困擾。十年前剛離婚那會兒,孩子還在上初中,正是青春叛逆期,並且前夫很快又組成了家庭,對方也帶著一個男孩。
趙姐說:「他父親已經成立了新的家庭,我這裡就是孩子的家,只要他回來,我這個做母親的安穩地呆在家裡,孩子的心就踏實;如果我也找個男人成家,無論是在我現在的地方,還是搬到男方家裡,孩子都不是那回事了,等孩子上了大學離開家,我再找男朋友也不晚呀。」
於是,這一等,就是十年的時光,轉眼已過半生,從單位退休了的五十歲的趙姐心態又不一樣了。
孩子大學畢業後繼續讀研,她又在想,反正已經到了這個年齡,何必著急呢,不如再等到孩子有了工作,買了房再說吧。
這個年齡段的等,跟四十歲至五十歲的等又不一樣。趙姐現在退休了,退休工資三千元,有人給介紹過幾個,對方都是五十五歲以上的,尚未退休,有兒有女,找老伴的意思就是想找個人照顧自己,至於經濟嘛,言談話語當中就是各花各的,讓趙姐很是心涼。
退休後的趙姐面對突然多出來的時間,有些不知所措。每天在家裡收拾好房間就是發呆喝茶,平時朋友也不多,也不怎麼去扎堆閒聊,一個人越來越寂寞孤獨,有時她就在想:也許哪天自己死在家裡、屍體臭了才會有人發現吧?
這樣一樣趙姐就很悲傷,想找個老伴的念頭越發濃烈。
趙姐想找一個能聊得來、有擔當的男人,平時一起去旅遊,一起生活,相互照顧,能緩解自己的經濟壓力,顯然,這個想法很難成立。尤其是前段時間網上沸沸揚揚地杭州殺妻案,讓趙姐更是茫然又恐慌,產生了很悲觀的心理,所以前來找我做心理諮詢。
象趙姐這種情況很常見,很多人都會發出這種疑問:「五十歲的女人還需要再成個家嗎?」
每個人的選擇不一,結局也不一樣。
上周約了一個家政阿姨來家裡做保潔,看到我的櫥櫃中擺放著各種證書,都是在心理學活動上獲得的獎項。阿姨就問:「你是做心理諮詢的呀?」
我回答:「是呀。」
阿姨嘆口氣,邊做家長邊給我聊起了她的經歷。她今年五十五歲,在三年前跳廣場舞時認識了一個比她小二歲的男人,幽默帥氣,不到兩個月就同居了,她做家政得來的錢,有一部分花在了兒子身上,一大部分花在了這個男人身上。
男人說想做小生意,阿姨毫不猶豫地取出十萬來支持他;看到他身上的衣服舊了,就去商場買,一套二千多西裝也不皺眉,同居了兩年,為他花了二十萬了。後來實在是手頭緊,男人的態度也冷了,因為錢的問題也爭吵過幾回,男人總說是趙姐不愛他了,有一次吵架後離開,再也沒回來。
趙姐很是想不開,鬱悶了很久,覺得很丟人,也不好意給別人說,看到我的證書,我是一個心理諮詢師,她才打了了話匣子。她邊說邊哭,雖然這不是正式的心理諮詢,我依然耐心地傾聽著,並沒有太多勸慰的話,只要說出來,對她就是一種釋放。
五十歲的女人要不要找個伴再婚,這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踏下心來,想想自己到底需要什麼。人生過半,已是初秋的季節,還帶著夏季的餘溫,卻沒了那份炙熱;秋天是靜美的,成熟的,豐收的季節,盤點下自己前半生都種了什麼,什麼是該斷舍離的,什麼是該繼續學習成長的,給勞碌了半生的自己好好放個假。
當你靜下來,可以笑看雲捲雲舒的時候,驀然回首,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