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30 12:07圖文來源: 南報網
中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因為在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稱為中秋。老南京人習俗把這一天稱為「八月節」。
除了叫法與眾不同,南京還有很多獨特的中秋文化。在南京六合,有一種「賴月餅」,這是乾隆皇帝御賜的名字;月圓之夜,南京人家焚鬥香,全家老少「拜月」;祭月之後,人們流連街市,泛舟情懷,登樓賞月,吟詩作賦,這是「走月」……中秋將至,聽南京非遺傳承人、民俗專家閒話老南京中秋習俗。
【吃月餅】
在我國,人們過中秋最重要的儀式就屬吃月餅了,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月餅最初是在家庭製作的。清代,南京著名「吃貨」袁枚在《隨園食單》裡就記錄了兩種月餅做法:一種叫劉方伯月餅,用山東飛面做成酥皮,再把松仁、核桃仁、瓜子仁碾成細末,加上冰糖和豬油調製成餡,這和現在的蘇式「五仁月餅」無二致。一種是花邊月餅,是明府家所獨制的,飛面拌上生豬油子,把棗肉嵌入其中,用手在碗大的麵團上捏上四邊菱花。烤制月餅的師傅需要兩個大火盆,從上下兩個面反覆炙烤,等到出鍋咬上一口,入口即化,甘而不膩,松而不滯,味道別提多美了。
隨著時代發展,我國逐漸形成了蘇式月餅、京式月餅、廣式月餅、滇式月餅四大月餅體系。但今天,記者向您介紹一款南京有故事的月餅——「賴月餅」,其製作技藝還是南京唯一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月餅。
六合區文化館副館長王燕介紹,乾隆下江南,路經六合到瓜埠,正值中秋,要渡江賞月。瓜埠烏龜山上的太平寺方丈賴月和尚得知後,便帶寺院製作的月餅進獻給乾隆。乾隆品嘗了以後大加讚賞,並問這月餅叫什麼名字?和尚回答,這是廟裡供僧人吃的,沒有名字。乾隆聽後,就以賴月和尚的法號,賜名「賴月餅」,以後就成了宮廷貢品。如今,在六合瓜埠老街,有一家謝氏月餅作坊,依然還能買到這「賴月餅」。
【餐桌「八樣頭」】
農曆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人們為了表達豐收的喜悅,創造出各式各樣的中秋吃食。
據《方志南京》記載,和端午節(五月節)尚五一樣,南京人中秋尚八,一般人家餐桌上也得湊出八樣菜餚,南京話叫「八樣頭」。老南京人只有吃了這些有寓意、有年代、有口感的傳統菜品,方有一種歸屬和快樂。中秋的八樣菜並無定則,常見的有:鹽水鴨、糖醋(桂)花香藕、慄子燒仔雞、韭菜薹炒雞雜、茭白炒肉絲、菱肉燒鱖魚、芋頭燉肉等等。
除了這些,舊時南京人在拜月時,案臺上還會擺上中秋八鮮——梨、柿、慄、石榴、茨實、菱、藕和蓮子。
梨,天津鴨梨或碭山梨;柿是河南銅盆柿;慄是田津良鄉慄;石榴,外地的來自懷遠,本地的要東山石榴,熟透外皮張開的;茨實,俗稱「雞頭果兒」,雞嘴(即果冠)上半吐著紅花的看起來喜慶;菱,水西門外沙洲圩的紅菱最佳,南門外的四角菱亦好,玄武湖產的刺菱雖也很香,終因刺利、實小上不了供桌;藕一般要三節,連根須,有四五節並在藕節上有小荷葉者最佳;蓮蓬要飽滿帶子,不能有癟子;藕和蓮子,《白門食譜》上說莫愁湖產的「藕香脆」,「蓮子甜嫩」「悅口亦清心」真可謂上品。
【拜月】
「中秋月淨無瑕,圓如鏡子照我家,家家戶戶賞月忙,貢鮮果,點燈香,男女老少拜月亮,祈求月神幫幫忙,保佑平安又健康,拜完月亮回家坐,美食美味來品嘗,團圓餅,紅石榴,柚子金桔,花香藕,親朋好友來相聚,再品一壺桂花酒……」
這是南京白局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徐春華《閒話中秋》裡的唱詞,生動形象地向人們介紹了南京中秋節的另一項儀式——拜月。每當中秋月亮升起,「老南京」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祭拜的案臺上除了擺放月餅以及各種寓意祥瑞的應時的瓜果和食品,還有燃祭之物。原南京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王露明告訴記者,南京人中秋拜月,這鬥香就是很重要的燃祭之物,「把線香綑紮起來,壘垛成寶塔或樓閣形狀,最上一柱加一個紙鬥,配飾以七彩鬥香花剪紙,可燃燒一天一夜,十分的莊典。」
「拜月」之後,還有「走月」。王露明說:供過月,用完餐,南京人都願意走出家門,到月光下去走一走。
一般人是「走月亮」,婦女叫「踏月」,文人雅士則謂之「賞月」「玩月」。白鷺洲、雨花臺、北極閣、秦淮河、莫愁湖、玄武湖都是適合「走月」的去處。
【摸秋】
舊時,住在南京城裡的人,還有另外一種風俗,也在中秋晚上舉行。
據《金陵瑣志·炳燭裡談》卷上載:「江南婦女艱於子嗣者,每於中秋月夜潛至菜園,偷一瓜回,以為宜男之兆。謂之摸秋。」另光緒《六合縣誌》載:「(中秋)鄉村愚婦有夜分私取園瓜,謂之摸秋,以兆生子。」
意思就是說,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遊夫子廟,隨後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中華門外窯灣街的上碼頭有座「澗子橋」,中秋之夜,尚未生育的家庭男主人則來此往橋下摔瓦罐,據說能使妻子懷孕。
由這個習俗,人們創造了一個詞語——「摸秋」。「摸秋」一詞如今己成為南京俗語,意指人慾行又止,想停又動,磨磨蹭蹭,舉棋不定,眈擱時間、工作和事情。如:我們在前頭等你好半天了,你光答應又不動身,在那裡「摸秋」什麼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