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友軟體走紅 不設門檻成犯罪溫床
法制網記者 潘從武 本報通訊員 房佳偉 王夢麗
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QQ、微信等社交軟體被廣泛使用。然而,由於未成年人身心發育尚不成熟、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導致交友類性侵案件呈多發趨勢。
近日,記者從新疆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人民檢察院了解到,2015年、2016年該院辦理的性侵案件中,利用社交平臺實施性侵、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共4起,而今年此類案件已達到10起。
社交軟體有何魔力?為什麼交友類性侵未成年人案件頻發?結合烏市沙區檢察院辦理的案件,記者進行了調查。
網友見面:「暖男」變身「大灰狼」
今年5月21日,14歲的小芳打開QQ點擊「查看附近的人」選項。很快,一名自稱張海的男性網友添加她為好友。
兩人聊得不亦樂乎。一周後,張海約小芳在烏魯木齊鐵路局附近見面。讓小芳沒想到的是,兩人逛了一會兒,張海就將她帶回家,對其進行強制猥褻,並拍攝了不雅照片。
5月30日,小芳將此事告訴了母親,其母立即報警。在公安機關對案件進行調查時,小芳稱,張海在施暴過程中毆打威脅她,並稱「可以隨便找二三十個人強姦你」。11月,烏市沙依巴克區人民法院以強制猥褻罪判處張海有期徒刑2年。
無獨有偶。6月20日,小莉通過微信添加「好友」,結識了網友董輝,並稱自己想找個假期兼職的工作,掙點零花錢。董輝當即表示自己能幫忙。
6月26日,董輝將小莉約出來,陪她找兼職工作。當天午後,董輝以太累為由,在烏市沙區某賓館開房。
一進入賓館,「暖心」大哥哥董輝頓時變了臉,將小莉強姦。當晚,小莉告訴家人並報案。7月11日,董輝因涉嫌強姦罪被烏市沙區人民檢察院批准逮捕。9月,董輝被烏市沙區法院判處有期徒刑3年。
記者體驗:交友軟體隨意註冊不受約束
記者調查發現,QQ、微信已經不是未成年人結識新朋友的主要社交軟體,「探探」「陌陌」「友加」等新潮軟體更受他們青睞。
記者通過手機下載了一款交友APP軟體,註冊過程很簡單,輸入手機號後填寫個人基本信息(暱稱、生日、性別),無需其他身份驗證方式。之後是上傳頭像、定位地址等。在輸入年齡時,只要輸入不小於「16」的數字即可。註冊成功後,界面上便會顯示「向左滑不喜歡,向右滑喜歡」的提示,屏幕上隨即出現不同的男性照片(編者註:記者填寫「性別」為「女」)。在註冊成功不足半小時內,先後有300多名網友設置了「喜歡」記者。
隨後,記者又打開QQ「附近的人」、微信「搖一搖」選項進行體驗。點擊QQ「附近的人」,記者發現QQ根據用戶位置,由近到遠列出正使用該功能的用戶,供自行添加。而微信「搖一搖」更加隨機,記者使用「搖一搖」後,2分鐘內有6人向記者「打招呼」,其中一名網友的「打招呼」語言是「有刺激的動態圖片,要不要」。
「從這些現象可以看出,社交軟體上隨意散發的信息雜亂無序,對鑑別力弱的未成年人來說,很容易受到語言上的誘惑,進而結識心存不軌的異性。」烏市沙區檢察院未檢科檢察官魏飛說。
各方建議:多措並舉淨化網絡環境
據魏飛介紹,在利用社交軟體實施的交友類性侵未成年人案件中,未成年受害人普遍呈現出低齡化、警惕性差、以中學女生為主等特點。犯罪嫌疑人在作案手法上趨向「精準化」。比如,其在軟體上結交的對象很明確,就是年輕甚至年幼的女性。
「犯罪嫌疑人通常將自己偽裝成社會成功人士,然後在交談中了解受害人的年齡、與父母的關係、學業情況等信息,進而『因人施策』,發起『溫柔攻擊』,即施以恩惠、頻繁關心、談論對方感興趣的話題等。」魏飛說,絕大部分犯罪嫌疑人都能很快取得受害人的信任。
對於上述情況,新疆引法律師事務所律師張昊玄建議,校方、家長應正確引導和監管孩子。此外,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社交類軟體管理制度的制定及落實。各類社交軟體運營商應承擔起社會責任,在用戶資料審核、用戶年齡準入以及用戶使用行為等方面進行更為嚴格的把控及管理,做到有效淨化網絡環境。
魏飛表示,今後該院將結合實際案例,總結相關知識及未成年被害人的心理特點,開展「法治進校園」活動,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在校學生自覺守法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為未成年人檢察工作作出更多的努力和有益嘗試。
據悉,目前,烏市沙區檢察院已聯合沙區教育局開展了「法律陽光課堂 呵護青春成長」法治進校園宣講活動,計劃利用3年時間向轄區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識。該院還在烏市第26小學成立「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工作室」,利用專業優勢協助學校及家長做好未成年學生的法治教育工作。
「這一系列舉措旨在充分發揮檢察機關的監督職能,為孩子們營造和諧、純淨的成長環境,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魏飛說。
(文中涉案人均為化名)
編輯 郭奧